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全台快筛?教授曝一情况做比不做还糟 /

全台快筛不可行?教授曝一情况做比不做还糟

前天晚上(2021-5-27)一位台大教授寄来一个脸书简讯:

“学长,台湾现在疫情严重,很多混杂的讯息,大家都只相信您的科学分析,请多分享您宝贵的想法。 例如,快筛做比不做还糟吗?”

他寄来的连结打开的是一篇大前天(2021-5-26)发表在商业周刊的文章,标题是:全台快筛,为何不可行?一篇算给你看:伪阳性率恐达70%。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高雄医学大学公卫科副教授董宜青。她很专业地计算出在高风险地区(盛行率10%),约有15%是伪阳性,而在低风险地区(盛行率1%),则约有67%是伪阳性。这跟台湾疫情指挥中心去年4月发布的台湾模式-精准防疫100天,是不谋而合。不管如何,尽管大家都很紧张,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台湾还是属于低风险地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商业周刊这篇文章的标题会自问自答地说〈全台快筛,为何不可行?一篇算给你看:伪阳性率恐达70%〉。

所谓“快筛”,指的是一种检测病毒抗原(蛋白质)的方法,而它通常是在1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相对来说,公认的“黄金标准”检测方法,也就是PCR,就比较花时间,需要两三天。不过,事实上有一款叫做ID NOW的PCR机器,检测速度是比“快筛”还快(只不过价格不菲)。请看三个礼拜前才刚发表的Sensitive on-site detection of SARS-CoV-2 by ID NOW COVID-19(用 ID NOW COVID-19 来对新冠病毒进行灵敏的现场检测)。

所谓的“伪阳性”和“伪阴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顾名思义,但其实它们的定义并不明确。更糟糕的是,就连“确诊”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其定义也是模棱两可。

在目前,所谓的“确诊”都是根据所谓的“PCR阳性”来判断。但是,所谓的“PCR阳性”却又需要靠Ct值来判断。关键问题是,什么Ct值才是“PCR阳性”?

为了方便起见,Ct值一直都被说成是代表病毒的量,但其实它所显示的只不过是某一小段病毒RNA的量(纵然死病毒也可能会有)。不管如何,就“PCR阳性”而言,它的强弱正好是与Ct值成反比。用句俗话来说,Ct值越大,阳性就越弱,而病毒量也就越小。但问题还是,什么Ct值才是“PCR阳性”?才是“确诊”?

在《风传媒》前天(2021-5-27)发表的新冠病毒检测的Ct值是什么?专家一篇文教你轻松判断,低于这数字越容易传染给别人里有这么一段:

近半个月来,本土疫情严重,指挥中心又松绑了解除隔离标准,指挥中心专家小组召集人张上淳表示,之前采检确诊Ct值,订定大于等于34,“订的有些保守”,一般来说,Ct值大于28以上,就培养不出病毒。

从这段话就可看出,尽管Ct值在29或以上就培养不出病毒,但指挥中心过去却一直把Ct值在29到33之间的人当成是需要隔离的“确诊”案例。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过去这种标准,那纵然是所谓的“黄金标准”,PCR筛检也会产生严重的伪阳性的问题(没有病毒,却被判定为确诊)。

我们再来看一篇今年3月15发表的研究论文A follow-up study shows that recovered patients with re-positive PCR test in Wuhan may not be infectious(后续研究显示,在武汉PCR检测复阳康复患者可能没有传染性)。这项研究发现,在20280名患者中,共有2466人(12.16%)出院后PCR检测又呈阳性,而他们跟4079人有密切接触。 但是,所有这 4079 人的 PCR 检测都呈阴性。也就是说, 如果用错对象,PCR筛检就会有很严重的伪阳性的问题。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快筛”的“伪阳性”的问题。“快筛阳性”表示是有检测到病毒的蛋白质,但这并不表示被检测的人就带有活的病毒。如果分离不到活的病毒,那这个快筛就是伪阳性。但由于分离病毒是耗时费日,又需要在高端的实验室才能操作,所以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快筛伪阳性是不符实际的。退而求其次,现在对于快筛是否出现伪阳性,都是根据PCR的复检来做判断。也就是说,如果PCR的结果是阴性,那快筛阳性就是伪阳性。但是,刚刚已经说了,PCR筛检本身就有伪阳性的问题,所以用它来判断快筛的伪阳性,当然也就不完全可靠。

总之,在病毒盛行率不高的地区,不论是用抗原快筛,还是用PCR黄金标准筛,都会产生严重的伪阳性的问题。所以,尽管商周这篇文章所说的“全台快筛,为何不可行”并没有错误,但其实是不论什么筛,都只有在有选择性,精准施行的情况下(例如有症状或有接触史的人),才不会出现“做比不做还糟”的现象。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