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空间站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

北京的考量:中国空间站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人类航天探索史上,当“飞向神圣天空”还是一件遥远的事情时,17世纪科学革命关键人物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在给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的信中已写道:“我们应该建造适合飞向神圣天空的船与帆",及至“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导弹之父”冯?布劳恩等航天先驱时代,已提出了空间站的设想。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载人航天发展历史过程来看,发射和运行大型空间站是载人航天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空间站建设已进入密集发射期,2021年迈入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计划在2022年投入运行。(多维新闻制作)

中国当代探索外太空较之西方晚了数十年,但在2003年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已是全球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在国际空间站面临“退役阴影”之际,中国空间站建设正稳步推进,出于多种原因,未来太空将极有可能唯有中国空间站……从整体而言,中国空间站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2021年迈入了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

当下,中国空间站建设已进入密集发射期,继4月29日中国空间站任务首发飞行器——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后,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又顺利升空,次日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至此,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完成了第一次应用性飞行。6月,神舟12号还将为天和核心舱送去3名航天员,开始数月的驻留。

今明两年,在接续实施11次发射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后,一个60吨级的模块化空间站将在2022年横空出世。作为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大型太空站,官方媒体称其称之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太空母港”。

全球建设速度最快、效费比最高的空间站

中国于1992年确定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中国实现该战略的重要目标。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至今已过去18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业已成功进行了载人飞船和短期空间实验室的发射和运行,完成了1992年批准立项时提出的“三步走”规划中的前两步。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成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奠基礼,中国拥有自己的太空“前哨”的梦想——建设长期有人驻留的大型空间站,已日益成为现实。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主要控制节点,是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能力。(多维新闻制作)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空间站将是人类历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模块化空间站。苏联和平号从1986年核心舱发射,到1996年最后一个舱段自然号完成对接,用时10年;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建造完成的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曙光号发射,到2011年莱昂纳多号最后加入,历时13年之久。

中国空间站由中国自主建造,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其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组成,三舱飞行器依次发射成功后,将在轨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形成“T”构型组合体,长期在轨运行,空间站设计在轨寿命不小于15年。

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和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均属试验性质的空间站,航天员只能在其中短时间逗留。而4月29日发射成功的天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也是未来长久性空间站的核心舱。

法新社的报道指出,中国空间站首个模块的发射是中国将人类永久送入太空雄心勃勃计划的一个里程碑,文章还提及2003年中国首次成功实施载人飞行,以及正在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赞叹中国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空间站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按照中国的计划,在2022年天宫号空间站投入运作之前,还将会发射多个类似的空间站模块。届时,总重量达到66吨的中国空间站将会在离地球340至450公里的太空轨道运行。作为最新建设的空间站,中国空间站的规划和设计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的能力和需求,建设思路上按照符合中国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考虑,其特点体现在合理的规模、优化的设计和最新的技术上。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思路,中国空间站总体规模上虽然不及国际空间站,但其五大工程目标不可谓不宏大。(多维新闻制作)

和平号空间站的经验表明,为维持空间站的长期运行,三人机组是必要的。借助于现代通信和自动化技术,在当下,三人机组已能完成不少的实验。中国空间站设计为三人常驻、短期最多六人(一般为机组轮换时),设计有23个实验机柜位,实验能力远超规模更大、有7个舱段的和平号。

模块化(积木式)结构已在和平号和国际空间站(加压舱段)上被证明是成熟技术,扩展性极强。中国空间站摒弃了国际空间站的桁架结构,采用了模块化(积木式)结构,并且通过可移位的大型柔性太阳电池板,解决了各舱段电池板互相遮掩的问题,同样实现了桁架式空间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的舱段采用了很多独特的优化设计,如一体化的对接和气闸舱、展开式暴露平台等。此外,共轨巡天舱既有自由飞行航天器的优点,停靠空间站时又能像固定舱段一样得到维修和保养。业界人士表示,中国的空间站未来甚至可能视需要发展为“航天母舰”。

另外,中国空间站具备了技术上的后发优势,采用了不少在国际空间站上得到验证的较新技术,如自爬行机械臂、国际标准实验机柜、高压供电体制等,并且在全球空间站历史上首次采用了电推进系统维持轨道,首次在空间站采用了柔性的高效砷化镓电池板等。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将天和核心舱发射、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与嫦娥探月工程月背软着陆及月球取样返回相联系,将这些视为中国空间技术实现重大跨越的标志性事件。报道称,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探索宇宙作为中国展示其世界领先技术实力的抱负的一个核心以来,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进展迅速,但这些进展也催生了新一轮太空竞赛的前景,华盛顿方面的一些国防官员担心,中国正在此过程中开发军用产品。

探索外太空是一场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竞争,争夺太空话语权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重要方面,北京在科技方面的雄心在近年已越来越呈现于世界眼前,回看2020年,中国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卫星导航、载人深潜、量子研究、数据库技术替代、核聚变技术国际参与以及中微子实验和芯片制造等领域,均有亮眼表现或国家战略部署。

当下,登月计划、火星探索以及太空站等的建设都在积极推进之中。建设并运营空间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航天科技能力和综合国力,从国际空间站二十年来运行的情况看,其搭载的科学实验产生了不少重大的科学发现,且“反哺”了地球,不少成果已惠及国计民生。

中国空间站实现了相对较低的成本、较快的建造速度,以及强扩展性与高效费比,西方业已认识到,“他们(中国人)设立战略性,长期性的目标,而且为达到这些目标进行专注的,系统性的努力。”不远的将来,就在这个6月,神舟12号即将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去3名航天员,北京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又将迈出历史性的最新一步。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