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频受仇恨攻击 美国亚裔为防身抢着学这个 /

频受仇恨攻击 美国亚裔为防身抢着学这个…

针对亚裔的歧视骚扰、伤害攻击频发,很多人都开始学防身术。(Getty Images)

针对亚裔的歧视骚扰、伤害攻击频发,除了买枪和胡椒喷雾(pepper spray)等自保工具之外,很多人也开始学习防身术,各大武术学校、培训机构和健身房都推出了相关的在线和线下课程,尤其易成为仇恨犯罪等罪案受害者的女性,更踊跃报名参加。社区也不断有防身术的讲座、示范和培训,教大家在人身安全被威胁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防身课程 报名激增四倍

位于纽约的“中国-夏威夷拳法学院”(Chinese-Hawaiian Kenpo Academy),最近前来咨询和报名防身课程的人已经翻了四倍。项目主任Jay Ray表示,随着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不断增加,想要学习防身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教大家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他们特别推出免费的讲座,“自我防护其实并不是去学习怎样伤害别人,而是知道当危险发生时,如何脱离危险以及何时逃离危险”,有必要的话,像是水瓶等手边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己所用、成为防身的工具。

“G3 Academy of Martial Arts”是加州一所武术学校,负责人Gary Gapezzani在疫情期间既开设了在线课程,也会到公园等户外场所授课,教大家防身的技巧,学生最小的四岁、最大的有70多岁。“虽然防身的需求一直都在,但如今无疑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防身感兴趣,想要更加有安全感。”

纽约的华裔上班族陈希是急需提升安全感的一个,“之前我一直神经很大条,来美国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想过有天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直到疫情发生”。她表示,由于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此起彼伏,大环境简直是逼着她换了一个人,“以前地铁上碰到要钱的,从来不理会、就让他过去,现在别说要钱的靠近了,就是普通人靠近自己,都神经紧绷到不行”。

她还说,疫情爆发后,地铁上“奇怪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经常看到他们大吼大叫,很担心是不是在骂自己”。出于安全考虑,她如今搭地铁都不会去人少的车厢,“以前总想着找个比较空的、有座位的车厢,现在是宁可站一路,也要到人多的车厢去”。到站之后,男友若有时间,都会到地铁口来接,“虽然住的地方算安全,从地铁站到家也是商业街,但你永远不知道攻击者会在何时何地出现,有个人陪着,比较有保障”。

最近陈希已改变了穿衣风格,“再也不穿以前喜欢的红色或粉红色,而是都换成不显眼的黑白灰,不想额外吸引任何关注度”。她还积极学习防身知识、在线观看技术指导,甚至和男友在家比划几招,“就算暂时用不到,也还是想多了解和体会,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成为救命的工具”。

学防身术是以保障自身安全为首要前提来自我防护。(Getty Images)

社区组织?多语言教自卫

为了帮亚裔更好地应对疫情下的骚扰和攻击,非营利机构“反暴力教育中心”(Center for Anti-Violence Education)不仅免费授课讲防身术,还和“亚美联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等社区组织携手,专门制作个人防护视频教学,带大家学习简单有效的防身技能,并且推出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语种版本,详解坐着、走着、站立、以及在地铁车厢和大街上等不同情境下,遇到危险的应对方式。

“亚美联盟”首席执行官姚久安说,亚裔多年来总成为仇恨犯罪的目标群体,很多受害者在遭到言语或暴力攻击后,却往往忍气吞声、不愿报警。自疫情发生后,亚裔更是屡屡成为罪案的受害者,学会识别人身威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备显重要。

“反暴力教育中心”项目经理Rej Joo表示,防身术不是指和对方展开肢体冲突,而是指以保障自身安全为首要前提的自我防护方式。“我们当然希望能在暴力发生前就阻止暴力,更鼓励大家可能的话来预防暴力的发生,比如果断、机智地判断情况,用语言缓解双方的僵持,不卑不亢,避免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冲突等。”

但若真的还是发生了肢体冲突,也应懂得如何简单又高效地击倒对方、以便安全逃离,或者至少能与对方拉开安全距离。像是随身携带的包、雨伞等物品都可以充分利用,以及用声音吓阻对方、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从而进一步寻求帮助。

遇到冲突 拉开安全距离

“我的女性朋友走在街上,被两名非洲裔拦下来要钱,她说没有,对方就抓她头发、朝她吐口水,我自己在地铁上也遭遇过挑衅。”美中运动协会主席、防身专家周爱明(Amy Zhou)介绍,疫情期间她搭乘地铁从皇后区法拉盛到曼哈顿时报广场上班,途中遇到三名非洲裔男子,坐在她的对面指着报纸朝她喊:“你看,病毒都是因为你们”。

“当时车厢里人很少,我感受到他们的不友好,就把头转一边,故意不当回事,后来又移动到旁边的座位上。”谁料那三人中的两个人,也跟着她移动过来,继续指着报纸,朝她大喊大叫、不断挑衅。

眼看地铁快要到站,她把随身携带的包括便当在内的所有东西,都塞进背包、拉好拉链,再拿着包从下往上朝其中一人的脸上甩去。“我是练过的,知道往哪里使劲,地铁到站、门一开我就马上跑了出去,确实也担心会他们追出来”。到办公室后,她气愤地与同事分享这段经历,“同事都觉得惊险,说万一他们有枪该怎么办”。

周爱明认为,如果遇到挑衅,最好不要回应,而是躲开对方、绕着对方走,“你越回应,对方的反应可能就越大”。但自己要保持警惕心,时刻观察和留意周围的环境和人,别总是低着头看手机、或者戴耳机听音乐。“如果以前没有观察和留意四周的习惯,那现在就有意识去培养这种习惯”。

专家教你 几招简单防身

另外,在不同的场景下,遇到危险后也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周爱明介绍,攻击中最常见的就是推搡和殴打,“不管是开放、还是密闭空间,如果有人迎面走来,想要推你或打你,能逃就逃,并且大声喊叫、制造声响,向周围的人求助”。

倘若都无法做到、必须反击,那就尽量一只手护住自己的脸和头部,避免受更多伤,另一只手用力打向对方的眼睛,模糊其视线,同时去踢对方的裆下等要害,或者控制其脖子经脉、手关节等关键部位,小腿内侧也很脆弱,可以用脚尖狠狠踢过去。

反击时可控制对方的手关节等关键部位。(记者刘大琪/摄影)

小腿内侧属于脆弱部位,可用脚尖猛踢。(记者刘大琪/摄影)

如果对方是从身后攻击自己,则可藉对方的力,或者抓起衣领、或者抓手并且反拧手上的关节,再用脚去绊对方的脚,同时用头去撞对方的胸膛,“一系列的动作之后,就可以把对方从身后摔到身前、甚至前面很远的地方,彻底化解掉险情,但这需要有一定的防身术基础和训练才做得到”。

周爱明展示反击时如何借力使力。(记者刘大琪/摄影)

抓衣领、反击对方的脖子经脉是有效的自我防护方式。(记者刘大琪/摄影)

鉴于很多攻击案都发生在电梯里,周爱明提醒,如果独自进入电梯后,又有陌生人跟进来,“除非是老人,否则但凡自己觉得稍有不安,就应该马上出电梯,不要单独和对方同乘”。除此之外,也要善用随身物品保护自己,比如女性可以带胡椒喷雾,“包里装上金属保温杯和雨伞,也能在危急时当防身工具”。

双肩背包?遇袭用来反击

她建议疫情期间女性最好背双肩包、而不是单肩包,这样可以彻底放开双手,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包最好是小一点、有拉链,不仅能安全存放随身物品,塞满了也能聚力,“若被攻击可以用包反击”。反击时包不要举高、而要走低,“尤其是女性通常身形娇小,对方可能比自己高,如果把包扬起来打、很容易被对方一手就截住,走低则更稳妥,自己在低处也比对方灵活,甚至可以找机会从对方的裆下钻出去逃脱”。

周爱明表示,虽然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被攻击或骚扰后最稳妥、安全的方式是躲开,但心理上却要做好应对的准备,不能表现得自己很软弱。“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你表现得越怕,对方反而觉得你越好欺负”。再加上华人体质本来就偏柔弱、不够刚强,所以更要有意识去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周爱明建议民众日常可多增加些力量和速度方面的训练。(周爱明提供)

平时和亲人朋友练习一下防身术,有助于危急时刻发挥。(Getty Images)

“我有留意到近期各种防身课程和培训越来越多,这固然是好事,但学习防身术非一蹴而就,学完自己也要多练习和琢磨,否则关键时刻难以发挥。”周爱明说,防身最需要的就是实战,私下可以和身边的亲友、同事互相比划一下,有意识地多练习、多体会。也可买一些健身器材和工具放在家里,只要是有助于提高灵活性、力量和速度的,都可以使用。

防身自卫安全专家张勇提醒,不管是学习防身术、还是随身携带防护设备,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在危险情况下,可以为自己争取到逃脱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为了打败对方。这也是为什么警察经常强调避免和对方正面交锋的原因。

专家提醒 外出保持警觉

一般情况下,行动力比较弱的老人和女性经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张勇说,“欺软怕硬”的情况也发生在攻击者身上,他们多会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和身体语言来挑选下手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总是低着头走路、或者双手插口袋、或者戴着耳机玩着手机,就容易被盯上。

“所以大家平时走路应该抬起头来,眼观六路,让对方觉得你警惕性很高、并且可能会反击,可以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有的人很怕和陌生人有眼神的接触,或者担心对视不礼貌,其实这种心态大可不必。“你不需要盯着别人看,但短暂的眼神接触可以释放信号,让对方意识到你已经注意到他,他反而会退缩。”

另外,与其担心遇到危险怎么办,不如通过一些基本的防范意识,来把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比如走路时应随时留意周围的环境和人,尽量避免落单、或者深夜外出;除非是非常熟悉和安全的环境,否则不要边走路边使用手机或耳机;如果搭乘大众交通工具,也要随时观察四周,倘若遇到可疑人士要尽量避开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