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的恐怖情景在世界引起不同反思
资料照:一次暴雨后德国柏林地铁一个站的入口 (2017年6月29日)
中国郑州的一场洪灾引发了人们诸多思考。郑州地方当局对地铁灌水,造成5号线12名乘客死亡、大批乘客陷入险境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地铁这个现代城市的象征是否应该继续大力发展?
“车外面的水一直在涨,也一直在从门缝里往里渗着,慢慢的水越来越多,我们能站在座位上都站在座位上,最后站在座位上水都到胸口了,我真的害怕了。”
郑州地铁5号线的一名乘客在逃生后回顾濒临死亡经历的这段视频传遍了网络。
这个亲历者继续说,最绝望的时候是在晚上九点左右,车厢的水已经漫到脖子,而且车厢出现缺氧,人们体力不支,恐惧情绪持续升温。大家都在通过手机向家人交待后事。
河南郑州暴雨中地铁五号线的车中乘客被困洪水中。(2021年7月20日)
由于当地政府对信息的过滤和控制,大量的现场报道被作为“非正能量”信息遭到封杀。而这些地铁乘客们因为获救,他们的叙述才获得了“正能量”的身份得以传播出来。但出乎网管们预料的是,这样的“正能量言论”也同样激发起公众对地方政府和管理当局追责的声音。
中国国内和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郑州地方当局在5号线灾难问题上至少存在几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在气象部门发布强降雨警报后没有立即宣布地铁停运,致使大批乘客陷入险境。二是在特大洪水发生之前,没有对地铁入口的防水设施进行加固和防范。三是所谓“海绵城市”工程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形同豆腐渣工程。
官方的说法是,在这次地铁事故中,有12人死亡,5人受伤。但这个数字受到许多郑州居民和公众的质疑。他们认为,实际数字要多很多。
郑州市在2017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2020年之前,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在水安全方面的设计目标是在规划区的防洪标准可以应对200年一遇的洪水灾害。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次洪水测试中,海绵城市项目完全不及格。切莫说是200年一遇的水灾,即便是50年一遇的水灾,这个项目都未能通过。中国官方称,这次的强降雨雨量是千年一遇,但实际上,有专家指出,这次的日降雨量实际上还不及1975年河南板桥洪灾的降雨量。板桥水灾造成了十几万人的死亡。
在中国民众要求追责的时候,美国的专家们却从郑州5号线的遭遇看到了不同的教训。纽约时报引用纽约大学交通专家莎拉·考夫曼(Sarah Kaufman)的话说,“这太可怕了”。极端天气因气候变化而提前到来,本来应该在100年后发生的风暴,“有可能明天就来了”。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大都市的地铁系统都已经老旧,虽然已经通过改进,加强了防洪能力,但本周中国的危机表明,“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最新的系统(郑州地铁投入运营甚至还不到十年)也可能不堪一击”。
在郑州洪灾发生前几天,德国刚刚发生了同样的灾难,有160人死亡。此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伯利亚和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热浪的冲击。
美国地铁和公交车乘客权益倡导组织“乘客联盟”(Riders Alliance)的执行董事贝琪·普朗姆(Betsy Plum)表示,“问题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我们的城市和州所能解决的范围。”
纽约时报说,一些专家提出,随着更多的极端洪灾的到来,要永远保护地铁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人类应该对发展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给与更多的思考和重视。
墨西哥城非盈利交通组织交通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port Development)研究员贝尔纳多·巴兰达·塞普尔韦达(Bernardo Baranda Sepúlveda)对纽约时报说,街道轻轨、公交系统和自行车道不仅不易受洪水侵袭,而且建造成本更低,而且更方便前往。
塞普尔韦达表示,“我们从上个世纪就有这种惯性,把如此多的地面可用空间给了汽车。”“但一条公交车道的载客量比三条汽车道还要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