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贺锦丽初入中国后院 为何只选新加坡越南 /

贺锦丽初入中国后院 为何只选新加坡和越南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8月24日结束新加坡之行后开始对越南进行两天的访问。美国媒体注意到,贺锦丽此次访问的这两个国家属于“中国后院”。白宫对贺锦丽此行的声明中提到,美国要强化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扩展经贸合作,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和如何合作提升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那么,既然美国有意强化自己在中国后院的影响力,那为何只选择了新加坡和越南?

按照以往民主党亚洲外交的思路,尤其是考虑到亚太或印太战略的制定与执行,都会努力拉拢更多的东盟国家。而且,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是拜登政府中首位访问东南亚的阁员,已经访问过新加坡、越南及菲律宾。贺锦丽此次访问新加坡和越南,为何没有了菲律宾?

这要看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关系现状。其中包括东南亚国家国内政治因素、对南海领土争端激烈程度的判断,以及对中国经济依赖度和对外决策自主性有关。比如,东盟国家当中,相比较而言,越南近年倾向于向美国靠拢,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则靠向中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更注重中立。尤其是缅甸政变后,拜登政府也是束手无策,更难对缅甸施加影响力。

虽然泰国也是美国盟友,但并不是北约式的盟友,毕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泰国一直主张和中国合作;印尼和马来西亚更多是注重国内因素,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不愿意看到中美持续紧张。印尼甚至多次拒绝美军P-8“海神”反潜巡逻机在印尼境内降落。这一点和新加坡的做法不同。

菲律宾近年变化最大。自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掌权后,菲律宾对美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两国军事合作并没有取得突破,还是原地踏步。或者说,美国能够做到保留原有的军事部署协议就已不易,更别谈扩大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如今杜特尔特宣布参选副总统,预计今后美菲关系也不会有大的突破。

而且,虽然美国不断派军舰或飞机进入南海,但南海局势近年总体上趋于平稳,矛盾冲突并不是很激烈。所以,东盟国家当中的南海主权声索国也不会因为南海问题靠向美国。

换句话说,现在的东盟基本上不会跟着美国走。现在贺锦丽到访的新加坡和越南,算是两个特例,在东盟当中不具有普遍性。

新加坡则更擅长在价值观层面附和美国,同时借助美军强调自己的安全地位,总体上会把握好在中美之间的平衡关系与地缘政治地位。

越南在意识形态方面和中国相近,也很容易被美国拉拢,就如同当年美国拉拢中国应对苏联一样。越南也想通过和美国的合作,缓冲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包括在渔业利益、油气开发和领土争端方面,更容易和中国产生利益冲突。美国也有意拉拢越南,将其当做在东南亚遏制中国的一个抓手。

2021年8月24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总理范明政在总理府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左三)。(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官网)

但是,可能也是注意到当前东盟内部的自主性共识,越南也有意走中间路线。比如,8月24日,贺锦丽到访越南之际,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在总理府会见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强调越南不会与一个国家结盟去对抗另一个国家。

也恰好是新加坡和越南这两个国家,凸显出拜登政府在东南亚并没有成熟对策。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拜登印太战略工具的乏善可陈,以及拜登盟邦价值观外交的弊端。

上任半年以来,拜登政府过于注重中国和俄罗斯挑战,而忽视了东南亚。拜登将更大的重心都放在了东北亚和欧洲,强调盟邦及价值观外交。即便结束欧洲行,拜登的视角似乎立刻转向了中国,也就是考虑借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等便利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

加上拜登以国内基建为先,同时反对签署新的自由贸易协议,导致美国当下很难通过经贸手段拉拢东盟,很难从经贸入手打造一个印太战略。而且,美国国内基建项目即便得以实施,也需要数十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东盟国家在经贸层面不可能过度寄希望于美国的投资。

或者说,对于掌控话语权的东盟,美国也没有办法劝说其加入美国对华施压的队伍,或者无法向东盟国家提供一些新的诱惑。在经济层面,东盟国家更看重中国。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2020年已经取代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的在经济、技术和资金领域的互补性越来越强。

所以,拜登想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印太战略,仅仅靠几个不太牢靠的抓手是行不通的。正如微信公众号“中美2049”文章《美国二号人物被架空的东南亚之行》所说,她此次派外交经验不足的贺锦丽到访,更多是在奥斯汀到访的基础上,技术性地展现美国外交存在。但要在东南亚壮大声势、开拓新的外交突破口,最后可能还是要看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沙利文(Jake Sullivan)以及印太顾问坎贝尔(Kurt Campbell)接下来怎么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