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拿到了过山车剧本的俞敏洪 /

拿到了过山车剧本的俞敏洪

“我尊重命运的安排,但从不屈服于命运的专制。”

刚满60岁的俞敏洪,在生日当天写了篇小作文,写下了这句话。

60岁早已过知天命之年。

俞敏洪知“天”,也知“命”。

3天后(9月7日),上面出了一则通知——

年底前完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这是“双减”落地后的余震。

此时此刻,不知道俞敏洪脑中有没有蹦出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那句口号:

这就是命。

玄幻片里,总喜欢喊“逆天改命”。

可喊了那么久,也改不了自身被“限古令”闪了腰的命。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01

前一阵子,俞敏洪很生气。

谣言党俨然对他展开了“量子纠缠”。

先是“暑期邮轮公海集训”的帖子。

在“双减”风暴到来之际,这无异于“没刀子空手变刀子也要递”。

如果这都不算害,还有什么好悲哀。

俞敏洪在朋友圈怒斥:“你对新东方到底有多恨,才能在这种艰难时刻还要落井下石?”

后是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的消息。

这事适合跟 “家长建议禁止教师给自己子女补课”“在职教师给亲戚补课未报备,视同违规有偿补课”的新闻结合起来看。

俞敏洪只能是否认:“新东方从来没有,也绝不打算给家长进行所谓的学科培训。”

编排段子的人,终究是疤长在别人身上不心疼。

只有被时代的一粒灰覆没的人,才知道个中的悲辛。

02

新东方巨轮触礁。

这当然不是俞敏洪最好的命。

他最好的命,或许是等新东方再攀上新高点,他交出权杖,载誉荣休。

然后,世人在人物传记《俞敏洪传奇》和电影《中国合伙人》里,去寻味“教父往事”。

可正如他在“老俞闲话”里感慨的:

是非成败转头空。

古来万事东流水。

说“兴勃亡忽”,有些狠。

可现实确实将其拽进了周期律。

“起高楼”和“楼塌了”,总是容易被人用口水煮成一段“兴衰史”。

至于高楼上的人跌落的痛,除了自我承受,还有几人可分担?

落在俞敏洪一生中的雪,谁能全部看见?

03

与时代共沉浮,与行业同悲喜。

这是新东方命运的轨线。

作为中国教培行业第一股的新东方,身上投射了中国教培市场数十年沉浮的缩影。

有人曾总结道,大教育行业的首富迭代,成了中国社会风潮变化的映射。

最开始是新东方俞敏洪,主要搞英语培训。

后来是学而思张邦鑫,主做应试化科目培训。

三代目是中公教育李永新,主要做公务员考试培训这块。

挺耐人寻味。

这间接表明了一点:新东方的崛起,俞敏洪的发迹,是因为踩中了那个年代的风口。

这倒不是说,个人的努力不重要。一个人的命运,首先要靠个人的奋斗。

没有“社交牛逼症”的“北大除名教师”俞敏洪,当年曾是小广告张贴快手和资深鸡血师。十分牛掰。

那时候没网络,电线杆就是他的因特耐特。

靠着在违建和小屋子里教授“土鳖英语”,他挖到了金。

再后来,就是1993年成立新东方——比好未来的前身学而思早了10年。

“三驾马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新东方走过了一段“家族制-合伙制-股份制”之路。

但一个人的命运,更要跟历史的进程结合。

新东方的历史性机会,出现在了10年后,也就是2003年。

那一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允许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教育不再完全是“公益性事业”。

这开启了更多的可能。

2年多时间后,新东方迎来了在纽约敲钟的时刻。按《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说法,这是“中国的教育产业与靠增长数字说话的资本市场的初次对接。”

之后,俞敏洪才真切感受到了“市盈率”的厉害与可怕。

04

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也曾遭遇“极限挑战”时刻。

差点遭遇重创。

《中国企业家》讲了这么个故事:

2008年那场盛会前的某一天,有高管突然闯进俞敏洪办公室对他说,“奥运期间,我们可能得停课!”指示来自市里。

这对新东方来说,太要命了。

2003年,由于SARS来袭,新东方被迫停课,退还了学员高达1亿元的预付学费,“差点把新东方整垮掉”。

但俞敏洪亲自做起了GR工作,最终力保了正常开班机会。

后来有人对他戏言,“奥运期间,除了奥运场所,就数你新东方聚集的人最多。”

终究是化险为夷了。

再后来的剧情,跟古仔的长相那样“平平无奇”。

新东方进入快速发展期,遇到过小挫折,但没遇上大劫波。

及至前些年,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敲钟已经不是什么新奇故事了。俞敏洪有了一句感慨——

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所有得意,只是赶上好时代而已。

05

“人是时代的产物”,这点俞敏洪老师说得很对。

但时间不居,时代会变。

这些年,被烈火烹油的资本催熟的教培热,总跟“新三座大山”里的教育焦虑关联在一块。

贩卖教育焦虑,反对贩卖教育焦虑,都是流量收割机型的话题。

情况似乎印证了那句“物极必反”。

在民办教育产业化狂飙猛进18年后,教培市场资本化被摁下了停止键。

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扫黄打非”办加入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行动……这些都标示了新风向。

再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非营利性”改造,教培行业可以弹奏一首《伤心太平洋》了。

教培行业的凛冬已至。

新东方也迎来了至暗时刻。

俞敏洪的书名《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曾”字被网友改成了“又”。

06

但“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的俞敏洪,应该有更强的自愈力。

把之前打给别人的鸡血,端一碗给自己就行。

在小作文中,他说:

看向未来,我朦胧中看到,地平线上那缕新生活的阳光,正在冉冉升起。

六十岁出发,归来还是少年!

这点还是挺令人佩服的。

拿到了过山车剧本的俞敏洪,这副态度让人想起了《中国合伙人》里的那句台词——

“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死缠烂打。”

这画风最好还能配个BGM——

“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曲折离奇……”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