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太空出差三人组着陆 为啥要隔离14天 /

太空出差三人组着陆 为啥要隔离14天

“太空出差三人组”

返回地球

为啥也要隔离?

你有什么想问的?

是太空旅游的奇妙之旅?

还是没有引力的神奇体验?

航天员回来还能适应地球生活吗?

怎么帮助他们调整状态?

白·问独家通话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

为你揭秘~

航天员着陆后要隔离14天,

太空也有病毒?

白岩松: 航天员回来了之后,可能会隔离14天,有些网友就会觉得太空中又没有新冠病毒,为什么要隔离14天?

黄伟芬: 我们不是说怕航天员在太空中感染了一些病毒,这些不会的,因为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地还是非常好,但是航天员返回后因为长期的飞行,他的免疫力各方面会有一个变化,它会下降,我们主要出于保护航天员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航天员返回后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是要参照三级隔离制度来执行的。是要避免要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不受控的人员和航天员接触,是采取对航天员的保护措施。

在太空“吃播”了三个月的航天员,回家第一顿想吃啥?

白岩松: 好多中国人喜欢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航天员在出发之前会吃饺子吗,回来会吃面吗?他们的饮食立即就可以适应地面的饮食吗?

黄伟芬: 这个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航天员返回之前,已经跟航天员进行了沟通,我们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他们想要吃什么,我们是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安排的,是准备了他们想要吃的。

白岩松: 能不能透露一下,他们想吃什么。

黄伟芬: 面,一定是他们想吃的。 白岩松: 还真符合上车饺子,下车面的概念。

“总教头”黄伟芬,听听她最想问啥 ?

白岩松: 虽然在这三个月,您经常可以跟航天员进行沟通,但是他们回家之后,你们面对面了,有没有特别想问他们的问题?

黄伟芬: 他们回来以后,我最想问他们的问题,还是说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哪些工作还是有待进一步改进的,这是在他们回来之后我还最想问他们的一些问题。

白岩松: 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黄伟芬: 我觉得现在我还是挺激动的,然后还是有一些担心,有一些忐忑不安,也是充满信心的,对他们明天能够平安地归来,我还是充满信心的

航天员回来还能适应地球生活吗?

白岩松: 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怎样安排他们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否也会适当地进行一些心理干预?

黄伟芬: 是的,我们在航天员返回地面之后呢,我们是分阶段来实施后恢复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大概三周到四周,参照三级隔离制度来执行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叫隔离恢复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让航天员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膳食营养,然后才能适度地活动一些上肢促进体液的再分布,改善心血管调节功能,同时我们还要进行相关的理疗保健和身心调养,这些心理方面调试和评估也是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的工作。

听听航天员落地后会不会有“太空反应”?

白岩松: 就在航天员要回家之前,你们进行的这种健康检测,显示的状况,他们的身体怎么样?

黄伟芬: 非常好。我们觉得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三名航天员的身心状态都良好,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

白岩松: 大家熟悉的,比如说从青藏高原要回来的话,可能会有高原反应,突然到内地的话,在太空待了三个月,有没有这种太空反应是你们也要准备的呢?

黄伟芬: 是的,因为长期飞行了以后,失重环境对人的骨骼肌肉还有心血管系统,都会有负性的一些影响,航天员返回地面了之后,他要重新适应重力,地面重力的环境,他有一个适应的一个过程,他会表现为返回后,立面耐力会降低。所以我们航天员返回后,不能让航天员站立,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对航天员造成一个伤害,所以我们给航天员研制了专门的座椅,在航天员返回地面之后,我们要协助航天员从舱内出来,让他坐在专门的座椅里头,我们给他通过这个座椅,把他转移到相应的,比如我们医监医保的直升机上,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医学的处置。

另据报道:“太空出差三人组”完成任务今日凯旋,副总师解读首次启用东风着陆场原因

7月4日,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历时约7小时,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空间站全景相机拍摄的地球画面 新华社发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被运载火箭送上太空,并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9月16日,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实施分离。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今日,“太空出差三人组”将乘坐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

引人关注的是,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着陆场,曾是载人飞船返回的气象备份着陆场,此次被首次启用为主着陆场,且是唯一的着陆场。极目新闻记者为此专访了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卞韩城。

9月3日,在天宫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乘组,与香港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连线互动 新华社发

东风着陆场已准备就绪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为顺利完成返回舱搜索、迎接航天员凯旋等任务,着陆场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准备。

一是组织技术条件建设。被确定作为空间站工程阶段飞船返回着陆场后,东风着陆场先后进行了搜索、导航、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项技术改造,突破了预测校正再入返回航天器飞行轨道计算和落点预示技术难题,填补了返回着陆最后1公里弹道测量和景象拍摄的空白,技术条件得到很大提升,具备了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能力。

二是完成搜救方案设计。动用多套统一测控、雷达、光学等设备,构建近3000公里长的再入走廊跟踪测量链。依托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全地形车等,吸收搜救、医学、航天器研制专家组建专业搜救力量,构建了专业力量为主、应急力量支援的航天搜救力量体系。以通信卫星、无线宽带网络、调频电台等为主要技术手段,构建搜救信息推送系统,具备了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机动和搜索发现目标的能力。

三是开展搜救战法推演。着陆区外周边地区,有戈壁、沙漠、山地、盐碱地、梭梭林地、湿地、水域等七种典型地貌。将不同地貌与雨、雪、风、沙、尘等天气现象和白、昼不同时段结合,确定可能影响搜救任务实施的关键异常情况。通过关键异常情况搜救推演,为各种情况下完成搜救任务打下了基础。

备战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段应急搜救任务期间,着陆场系统先后组织了9次动用直升机的搜救训练。在返回段任务准备过程中,组织了2次直升机分队空中通信联调、2次空地协同搜救训练、4次全系统全流程综合演练,目前已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8月20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后,聂海胜、刘伯明挥手示意 新华社发

副总师解读着陆场选址

东风着陆场曾是载人飞船返回的气象备份着陆场,此次是首次启用为主着陆场,且是唯一的着陆场。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卞韩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初期,神舟飞船的独立飞行时间为7天。为预防因着陆场天气不好导致飞船不能正常返回,最初设计了主、备两个着陆场。到目前的载人空间站阶段,飞船停靠在空间站,如果天气不好,可以等到天气好了再返回,因此只要一个着陆场就够了,不需要备份着陆场。

为什么选择东风着陆场呢?卞韩城介绍,最主要的原因,是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依托现有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世界载人航天的历史来看,载人航天发射仍是一项有危险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各国通行的做法是,载人飞船发射时,发射场都要部署一支搜索力量。

同时,我国的载人空间站工程将持续十年以上,在这期间,会有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地面要随时做好应急数据的准备,因此需要一个把应急数据力量的待命准备和日常工作完美结合的选址地点。选择东风着陆场,用一支搜索力量,就可以解决发射、运行、返回三个阶段航天搜救任务的需求。

卞韩城表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试验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也很充沛。测控、通信、气象、医疗、运输等实验资源都已具备,依托载人航天发射场现有的设施,可以快速组建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强大搜救能力的搜救队伍。

“东风着陆场是戈壁沙漠地貌,人烟稀少,在这里建设和发展载人飞船,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冲突非常少,而且通过发展航天旅游,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卞韩城说。

?

▎记者手记

驰骋航天路感受大国航天崛起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刘楒睿 记者 丁鹏 东风航天城报道

从壁画“飞天”到神舟问天,大漠一直承载着国人对广阔宇宙的向往。

追寻神舟发射的足迹,极目新闻记者西行2000公里,在甘肃嘉峪关的航天路追寻中国航天崛起之路。

2021年9月15日,凌晨4时,闹钟响起。我们早早爬起,去赴神舟之约。

出发前,我们询问了很多亲朋好友,对航天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如出一辙:“杨利伟坐神舟五号上太空。”

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飞船升上太空。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年幼的我和同学们观看电视直播时,老师说:“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从观看神舟五号飞天时的懵懂,到十多年后亲临航天城感受神舟十二号返回的震撼,怎不让人心潮澎湃。

从济南到东风航天城,距离2000公里。我们乘飞机抵达兰州后,转机至嘉峪关,飞行时间约5小时。一路上,从天空俯瞰,地貌从山地到平原再到丘陵,最后我们降落在了大漠戈壁之中。

从嘉峪关前往东风航天城,需要驱车前往。租车行老板一听我们的目的地,轻车熟路地介绍起路线:“你们就沿着高速路走,看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标识。下高速后上航天路,一路直行就到了。”

航天路近乎一条直线,全程仅有两个弯道。行至一半,距东风航天城尚有30公里距离,远处各种颜色的发射架便出现在视野之中,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那个蓝色的发射架,就是当初发射神舟十号的。”同行的新华社记者说。

历史远不止如此。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这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都在这里成功发射。再到后来的神舟系列飞船,航天路见证了“大国航天路”的崛起。

路途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私家车,他们是从东风航天城出来的。东风航天城就像一座小城市,除从事航天科研及保障的人员外,这里还生活着他们的亲属,里面超市、餐馆等一应俱全。而航天路,是他们出入的必经之路。

15日下午5时许,我们终于抵达东风航天城。

晚10时许,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员仍在手持文件交流着,家属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人民子弟兵围着操场马路进行着体能训练。

他们都是沿着航天路来到东风航天城,在这里为中国的“大国航天路”挥洒汗水、贡献力量。

17日,我们将从这里出发,沿着航天路前往着陆场,迎接神舟十二号飞船的返回。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