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00后行程2万公里追逐100多个风暴 /

00后行程2万公里追逐100多个风暴

普通人对于台风、雷暴等极端天气避之不及,有些人却对它们很着迷,深入到风暴中心去观察、拍摄。中国传媒大学的大三学生苏镝坷就是这样一位追风者。他今年追了100多个风暴,行程接近2万公里。

近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苏镝坷表示,他的目标是做一部追风纪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他希望通过真实记录风暴内部的画面,唤醒大众对于自然力量的认识。

“追风少年”痴迷追逐风暴

想用画面去把风暴呈现出来

苏镝坷是个00后,祖籍在四川成都,在浙江长大。

他从小就对风暴感兴趣。风暴是一种强对流的气象系统,可能伴随着强风、雷电、强降水或随风在大气中移动的物质。台风、飓风之类的大型风暴可能直径达上千公里;龙卷风、雷暴、冰雹、沙尘暴之类的风暴相对就比较小,有时直径可能只有数公里。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苏镝坷第一次看到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图,被深深吸引住了,此后他就自学气象知识,探索风暴的奥秘。

之所以痴迷于风暴,是因为他觉得风暴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风暴本身包含着一些“艺术美学”。

他的另一个爱好是摄影,中学时就开始学习视频和照片的拍摄制作。2019年高考,他如愿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摄影专业。

苏镝坷爱好摄影

作为一个摄影人,苏镝坷一直希望能够用可视化的手段捕获风暴这种大自然的力量。“我和传统追风者不一样,那些追风者可能对数据更感兴趣,比如某个风暴的实际降水量有没有破纪录之类的,而我更想用画面去把它呈现出来,让观众能够真正意识到风暴中心到底是什么样子。”苏镝坷说道。

苏镝坷第一次追风是在2018年夏天,追击的是一个台风。当时他还在读高中,是让家里人开车带着追的。“台风追击难度低一点,因为直接看官方预报路径就能追到。那次是一种尝试,为之后打下了基础。”

上大学之后,苏镝坷有了更多时间追风。风暴主要发生在5月份到9月份,他在这段时间最为忙碌。

苏 镝坷拍摄风暴

今年苏镝坷追踪了100多个风暴,行程接近2万公里,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利用多种数据预测,

追风过程非常充实

追逐风暴兴起于国外。 第一位得到公众承认的追风者是美国的大卫·侯德莱(David Hoadley),他从1956年开始利用气象部门和机场的数据,在美国北达科他州追风,并且创办了《风暴轨迹》(Storm Track)杂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澳洲、南美洲、非洲也出现了追风者。

追风者被拍成了很多影视剧。1996年的电影《龙卷风》描绘了一群科学家驾车追踪龙卷风,在龙卷风的风眼里做实验,是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2007年到2011年,美国《探索频道》还拍摄过《追风者》的系列实景真人秀。

中国的追风活动起步较晚,近几年才出现比较持续的追风者,苏镝坷就是其中之一。

苏 镝坷拍摄的风暴画面

起初,风暴爱好者聚集在百度贴吧、台风论坛和QQ群,关注和讨论各种风暴。近年来,交通、追踪和记录风暴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有些人开始进行实地追风。

风暴爱好者是气象爱好者的一个分支,稳定人数可能在一千左右,是个小众群体。大多数风暴爱好者对数据比较感兴趣,不进行实地追踪。追风者更加小众,目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在苏镝坷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个位数”。

追风必须掌握大量的气象知识,分析各种数据。

在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数据网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网站上,能够查到风云卫星的数据产品。另外,在网上也能看到国外的卫星数据。

除了使用公开的卫星图像产品,苏镝坷和他的伙伴们有时还会利用卫星原始数据自制卫星云图。“我们自己画出来的图比官方图分辨率高,画质好一些。”

苏 镝坷

现在有数字模型之类的工具对风暴进行模拟。台风规模大,持续时间长,预判起来相对简单。雷暴、强降雨之类的强对流天气持续时间短,不确定性更大。

追风者以数字模型作为参考,同时利用多种卫星云图进行大量分析。

风暴来临的前三天,他们一般参考展望式预报,虽然它的精度不是太高,但能显示发展趋势。

风暴来临三天以内,他们会参考分辨率相对较高的数据,判断风暴大概发生在哪个省份的哪个城市附近。

即便如此,数字模型还是可能存在100公里左右的偏差。“到风暴来临前一天,如果真的有机会追击,我们就去现场。风暴来临前数小时,我们还会参考气象雷达图等更多数据。整个追风过程非常充实,行程很紧凑。” 苏镝坷说道。

风暴有时候就在人们身边

典型的是夏季打雷的暴风雨

苏镝坷说,风暴有时候就在人们身边,只是没有引起注意,典型的是夏季打雷的暴风雨。 “我们追击的主要就是那种东西,实际追的时候可能会选择云体品相更好的暴风雨。 这种风暴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一般华南出现的最多,华东江淮流域和东北也不少。 ”

苏镝坷在狂风暴雨中拍摄

有些风暴降水量特别大,但是没有什么风。有些风暴的风力非常强,降水量也很大。台风的风力和降水都非常强烈,雨滴可能会达到时速100公里,打到身上有明显的疼感。

风暴中心会有一些很好看或者很奇怪的云雾等现象,如同灾难大片,但是比电影特效更加自然。“在风暴中心,雷声、风声(电视剧)灌耳,令人胆寒。在高大的云体袭来,暴风雨即将到达的那一刻,我害怕了,害怕被风暴所吞噬,孤独一人消失在雨幕之中。但又惊叹于自然的力量,用心感受、倾听,试图在这种激烈的情况下屏住呼吸,拍摄出稳定的电影镜头。”

苏 镝坷拍摄的风暴画面

冰雹砸到车上,声音非常响,让人胆战心惊。今年苏镝坷遇到一次比鸡蛋略小的冰雹:“我看到地面上开始有东西掉落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冰雹,我当时就知道这可能是等了好几年的画面,终于等到了,我还是挺兴奋的。我把汽车靠在路边停下来,然后把机器拿出来拍摄。最后冰雹越下越大,全部变成不夹雨的纯冰雹。当时脑子里的想法就是,有了!有了!真的有了!因为我的纪录片里确实需要这样的画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绝对是一种极端天气的体现。这是以前梦寐以求的画面,真的拍到了。”

在风暴中遇到冰雹的次数不多,因为观测条件有限,无法精确预报每个雷暴云团里的冰雹区在哪个位置,而且冰雹的区域很小,不一定能碰得上。“以前遇到过夹着雨的小冰雹,拍出来效果不是太好。整个暑假就等到这么一次纯冰雹,所以纯粹看缘分。”

苏镝坷“追风”时遇到冰雹

最近,他作为领航员,协助一个视频团队到东北追逐雷暴,使用超高速摄影机记录闪电。

这次追风的视频非常惊艳,但在实际追逐过程中很是曲折。 “差不多前5天,我们就留意到东北可能会出现风暴,然后利用云图追踪了3天左右,提前一天到达预测的风暴可能出现的地方。 ”

当他们跨越3000公里,从杭州飞到东北以后,还是遇到不少意外。“前两天雷暴强度不太高,导致闪电不够多,第三天雷暴的强度可以了,但是我们路线没有选好,只能跟在雷暴的屁股后面跑,整个过程很被动。”

第4天,雷暴已经比较弱了,他们都很失望。

第5天是最后一搏,没想到运气不错,遇到比较多的闪电,而且有些是直接打到地上的“地闪”,拍到比较理想的视频。

苏镝坷追风的时候,用的是普通电影摄影机,标准速度是每秒24帧,有时候帧率高一点,但是顶多到60帧。这次使用超高速摄影机,以每秒3万多帧的速度记录下了闪电的“形象”,视频非常惊艳。

苏 镝坷拍摄的闪电

苏镝坷提醒追逐闪电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闪电最大的特点就是出其不意,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想不到的地方——即使你在晴空区。因此,我不推荐在无任何防护措施下追逐闪电,如果想追,请一定要躲在坚固的建筑物或者车辆内拍摄,切忌在平原、山顶这些地方拍。”

追风者一样热爱(电视剧)生命,

会制定多种方案保证安全

追风的整个过程都是有危险性的,因为需要进入狂风暴雨内部,开车行动的时候会比正常情况下更加危险。 国外追风者伤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风暴中遇到交通事故。

苏镝坷最近带人追击闪电,因为同行者没有追风经验,导致汽车追尾。“我们开着两辆车,我在前面带路,他们跟在后面。当时出现一个情况,我慢慢刹了车,但是他们可能看不清,而且可能也很紧张,就出现了追尾的情况,我的车后备厢直接被撞坏了。不过没有人受伤,因为我们追风挑的路是那种人和车都比较少的路,附近没有其他车。我们在追风的时候,都会这样选择,尽可能保证安全。”

今年夏天在山东追风,导航出了问题,指了一条土路,车一开进去就陷在泥里,被暴雨淋了一晚上。“还好风暴不是太强烈,如果强度过高,或者变成龙卷风,我们要是无法移动就会出现危险,但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不过被困一夜也是挺痛苦的,在那之后我们再也不会选择土路了。”

苏 镝坷与风暴合影

因为知道追风危险重重,苏镝坷和他的伙伴对安全更加关注,不推荐没有经验的人随便追风。他们在追击过程中会有多个备份方案,选择追风路线时提前严谨规划路线,尽量远离危险区,并且准备纸质版的地形-路网图,以防电子设备失灵,还要结合国内外预报资料实时更新路线。如果风暴强度太高会选择保守追风甚至放弃追风,做好突然改变计划的准备。“许多气象爱好者追风并不是作死或拉流量,追风者一样热爱生命。”

苏镝坷 和朋友一起“追风”

追风者有时受到误解,“很多人都觉得追风真的是闲着没事干,有钱没地方花才去追,他们不太理解。”

苏镝坷对此并不在意:“我们追风是想传达气候变化的讯息,通过拍摄风暴做一些科普性的全民教育,让人们在家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仪器测到有用的数据,从而帮助我国在风暴方面的预报作出贡献。”

苏镝坷还有一个长期项目,计划利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在两年内制作一部追风纪录片,把它当作毕业设计。他认为,相比用虚拟动画演示和特效合成的灾难电影,大众更需要一部真实呈现风暴真实画面的纪录片,这样的震撼力“最能唤醒大众对于自然力量的认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