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香港向北,深港最强都市圈来了? /

香港向北,深港最强都市圈来了?

香港城市鸟瞰。图/图虫创意

2021年10月6日,在本届任期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对外释放出一则重磅消息:建设北部都会区。同一天,香港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两个文件,北部都会区将动用香港接近30%的土地,建设完成后将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在人口总数不到750万人的香港,要建设容纳250万人口的新城,堪称“大手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香港要兴建的北部都会区,紧邻深圳。以往香港与深圳毗邻的新界北地区,一直是香港的边缘地区。除了荒地,还盘踞着众多大型垃圾场、殡葬产业用地。在新规划中,这些地块将被规划为科创中心。

布局北部新城

据悉,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占地300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由西至东覆盖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地区。北部都会区直接与深圳接壤,拥有7个跨境陆路口岸。

《施政报告》显示,在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个,将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

值得注意的是,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伴随“双城三圈”这一概念。“双城”,即香港和深圳;“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概念是前所未有的,这是特区政府第一次以港深融合的规划理念做出的规划。

田飞龙认为,提出北部都会区规划,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在香港内部,它能够较大规模地解决经济转型和住房等民生需求,也是香港经济内部促进南北平衡的重大举措;第二,在大湾区战略框架层面,又能够借助深港一体化,为香港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最大动能。

根据香港规划署数据显示,香港土地面积为1111平方公里,但目前开发程度只有24.9%左右,住宅更是只占香港土地的6.9%。未开发土地不少是受法律保护的生态保育用地,除此之外在边缘地带还充斥着大量荒地。

与香港24%的土地开发率相比,建城时间较短的深圳,土地开发率反而超过50%。

紧张的住宅用地一直是香港严重的社会问题。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香港公屋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达5.8年,而香港普通人指望的公屋,一般大约三四十平方米,需要居住一家人。

香港的王女士一家四口挤在葵涌的一间约10平米的?房中。图/中新图片

林郑月娥对此指出,香港从2019年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约为3000公顷。通过填海项目、推进北部都会区,有信心在中长期找到所欠缺的土地。

《施政报告》显示,目前北部都会区内的多个发展中项目预计可提供约35万个住宅单位,该区可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估计可提供住宅单位约16.5万至18.6万个。

改变“南重北轻”?

作为移民城市,从历史看,香港的开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如今香港繁华的荃湾、沙田等区域被开发;七十年代,香港开发了屯门、粉岭、上水、元朗、大埔及马鞍山等区域;八十年代开发了大型居民区将军澳与天水围;九十年代开发了东涌,著名的香港迪士尼乐园就位于此。

但多年来,香港城市发展格局一直“南重北轻”,重心以南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香港岛和新界南为主。

在此次《施政报告》前,香港社会一直有开发新界北的呼声。

事实上,自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就已经展开“新界东北规划及发展研究”,筹划在新界东北的古洞北、粉岭北、打鼓岭、洪水桥等地兴建新市镇。然而,新界开发进度一直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开发新界北的提案多次遭到环保组织和原住民的抗议。

香港一景。图/图虫创意

据香港当地媒体报道,发展新界东北的计划早在2007年就已提出,2014年特区政府向立法会申请拨款,结果遭到泛民议员与激进团体的强烈反对。

10月7日上午,林郑月娥出席电台节目回应《施政报告》政策时,就被问到3年前的土地大辩论中为何不提出新界北的规划,林郑月娥直言“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香港目前处于最好的时候,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被宣布将开发的北部都会区所在土地,此前一直处于香港的边缘地带。

田飞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香港原有的规划当中,新界尤其新界北部成为了处理中环等都市区市民较厌恶设施的地方,比如殡葬城、垃圾场等。

据悉,香港50%的垃圾通过填埋处理,主要的三个填埋场中有两个靠近深圳,在深圳最繁华区域的深圳湾对面的屯门,香港建有大型垃圾填埋场——新界西区的填埋场(屯门填埋场)。

而新界西区的填埋场,是香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达到了110公顷,原计划扩大到220公顷,距离深圳蛇口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

除此之外,在罗湖口岸对面的地方,还能看到大型的殡葬场。

“当初的港府是将此作为边界地区最边远的地方来设定,所以会投资这些产业,但现在规划完全翻转,这些地方将成为中心区,以往的规划,是不是要调整?要调整的话,要迁到哪里?会不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要想发展北部都会区,以往思路必须全面调整。”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表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要建成新的北部都会区,香港旧有的规划模式需要进行全面的改变。他说,从城市规划看,垃圾填埋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垃圾处理方式,有必要全面改变。李迅举例,现在深圳已经做到100%生活垃圾焚烧,生活垃圾甚至已经变为资源,成了不少城市争抢的对象。

除了上述问题,北部都会区所涉及的规划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土地性质复杂,不少是农用地。当前香港土地开发审批程序繁复,此前香港农用地变更手续用时一度以10年起跳,平均时长达20年。

田飞龙认为,建立北部都会区,特区政府要积极推动法律的修订,来简化有关的审批手续跟法律程序,使得土地跟房屋开发的成本期限能够大大的缩短可控。

建设科创中心

除了解决香港的居住困难问题,北部都会区最重要的功能是发展科创产业。《施政报告》显示,北部都会区计划创造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

林郑月娥说:“以未来二十年时间基本完成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媲美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标志的维港都会区,让这两个位于香港南北的都会区并驾齐驱,互相辉映。”

香港南部的维港都会区以繁华闻名于世,新建的北部都会区拿什么与南部媲美?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相比为百姓修建公屋、解决百姓住房问题,北部都会区在香港产业转型方面的规划,更加考验香港的智慧。“修建公屋迁来的本地居民,能立即成为科创中心主力?仅靠搬迁居民,很难与科创中心产业结构相配合。”

不仅如此,香港目前本土人口形势严峻。

2021年1月31日,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披露,2020年前11个月香港新生婴儿数较2019年同期大跌17%,同时,死亡率却创下新高,香港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在丁力看来,要建成容纳250万人口的北部新城,吸引产业配套人口和人才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

他分析,现在大陆各大城市对于新兴产业,都给予了众多优惠;对于科创型人才,更是绞尽脑汁争抢。在这种局面下,香港首先应明白自己优势到底是什么,是靠更优厚的薪水,还是更具价值的平台?

众所周知,目前香港的产业结构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以金融、贸易见长。

“如果产业资源主要是来自于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等待的过程。能否建成国际创新中心,需要市场的检验。”丁力表示。

事实上,这并不是香港第一次拥抱科创产业,之前“数码港”计划一度成为香港产业转型的希望。令人唏嘘的是,最终“数码港”沦为房地产项目,香港错失了一次发展科创产业极为重要的时机。

不过,深圳香港在科创方面的合作也曾有过成功案例。深圳知名的科技公司大疆,就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疆的创始人汪韬,研究生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在大疆的起步阶段,汪韬得到了其导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的全力支持。

大疆成立第二年,团队出走到只剩一个出纳。李泽湘在大疆最困难时刻,给了汪滔投资。他深度参与塑造了这家如今估值超 1600 亿元的全球无人机霸主。

而汪韬毕业的香港科技大学,一直以来创业氛围浓厚,不少教授都有公司,尤其是工学院。

“香港要想把北部都会区建好,必须和深圳一同探索全新的合作模式。”宋丁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