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鞍山人走3小时上班 午休2小时又下班了 /

暴雪來襲!鞍山人3小时上班 午休2小时又下班

一股强大的寒潮正横扫我国大江南北。

雪、雨夹雪、冻雨交替来袭……11月7日到8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多地暴雪预警刷屏。

11月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预警称,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中部和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大暴雪或特大暴雪,新增积雪深度10至20厘米,局地可达30至40厘米以上。

在内蒙古通辽,特大暴雪已突破历史极值——11月8日上午,通辽局地积雪厚度超过65厘米。

“上次下这么大的雪,还是14年前了。”即便对大雪司空见惯的东北人而言,这场大范围暴雪也极为罕见。

在辽宁鞍山,“降雪已经大到扫不过来的程度。”鞍山人小玉说,鹅毛大雪下了一整天,路上的清雪车从早到晚没停过;“公共交通停运,出行全靠双腿。”11月9日一早,小玉的同事徒步了3个半小时去公司上班;“车辆都被积雪掩埋,找车就像开盲盒。”上午,鞍山人刘海斌花了一小时,才把自己的车从积雪里挖出来。

在内蒙古通辽,“风雪狂暴,前进一度要靠爬行。”11月8日至今,几乎每隔两三小时,气象观测员白向阳都要在大雪里趔趄向前,为了获取最新的积雪数据,他已经在气象观测站住了好几天没回家。

在内蒙古科尔沁,电话那头传来“沙沙沙”的铲雪声,持续不断,气象局局长张春辉正在街头忙着清雪,他语速飞快,“道路都被堵住了,积雪有60厘米,我们都要来救灾。”他这样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辽宁鞍山:找车如同开盲盒,市民在雪地中徒步上班

28岁的小玉已经在家窝了两天。小玉是鞍山一家制造业公司的内勤人员,由于这场罕见暴雪,公司通勤车停运,13公里的上班路变得遥不可及。

一位居住在小玉家附近的同事,11月9日为了去公司,在雪地中徒步了3个半小时。“还是他爱岗敬业。”小玉打趣说,“不过,他中午到了公司,午休两小时,也差不多该启程下班了。”

鞍山公共交通停运,大家只能徒步出行。

在鞍山,伴着狂风,大雪从7日晚一直下到8日深夜。尽管一周前,当地人就收到寒潮预警,但这场暴雪显然超越了许多东北人的预想。

8日一早,6点半,天蒙蒙亮,小玉一度尝试出门上班。“下了楼才发现,路面积雪已经到我膝盖了,厚度有40多公分。”身着长款羽绒服,小玉依旧感觉有刺骨的风雪从四面八方打在身上,“帽子戴了几次都戴不住,一戴就被大风吹下来。”

乌泱泱的人在雪地里跋涉。

皑皑白雪覆盖了路面、植物以及数不清的车辆。小区内,小玉目睹一辆车刚启动前进一米,就又陷进了积雪里。小区外的主路上,车辆也全消失不见了,小玉只看见乌泱泱的人潮在雪地里跋涉,“一些人刚下夜班,往回走;一些人往外走,去上班。”

“走路就像走在沼泽地里。”这天早上,小丽也跟着第一批人潮走出小区。小丽是万达广场一家商户的工作人员,门店照常运营,可上班路上,不只有厚厚的积雪,底层还有冻雨结成的冰,“路面容易打滑,三四公里的路,走了1个半小时,10点多才到。”

“公交都停运了,车也开不了,家离得远的都别出门了。”在路人打电话的交谈中,小玉才意识到公司的通勤车恐怕也停运了,“我出门早,后来打开手机才看到,公司群里已经在通知了。”

小玉只好打道回府。但小玉注意到,从8日一早直到现在,道路上的清雪车没停过,“如果没有他们,积雪恐怕要更深了。”

铲子、铁锹、扫把……9日上午,30岁的刘海滨也带着各式工具,和停课的6岁女儿一同在小区内帮忙铲雪。“我家楼前楼后,这会儿有二三十人下来铲雪。”刘海滨说,自己住在没有物业的开放式老小区,每次下雪,邻居们都会自觉下来清理小区内的积雪。

刘海斌的车被积雪掩埋。

刘海斌女儿帮忙铲雪。

“车找不着了。”在鞍山人刘海斌的朋友圈,这两天,讨论度最高的就是自己的车在哪。

因积雪太厚,不少停在路面的汽车被掩埋,9日一大早,居民们就开始了“寻宝游戏”,试图在掩盖一切的大雪中找出自己的车。

“好在,我家楼前就这么几辆车。”刘海滨说,自己的车找起来虽然不费劲,但是把车从雪里挖出来耗费了至少一小时,“清理下来的雪都堆成一米高了。”

内蒙古通辽:为获取数据,气象监测员风雪中手脚并行

1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应急管理局发布雪灾快报,包括科尔沁区、库伦旗等8个旗县区受灾。截止到当日16时39分,受灾人数达5609人,因灾死亡1人。

暴雪连下了三日,直到9日下午才慢慢停住。极端天气之下,内蒙古多地停课居家办公,但也有人顶着暴雪逆风而行,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只为获取到更加及时的天气数据。

白向阳在雪地里手脚并行。

白向阳在雪地里手脚并行。

一个不经意间拍下的视频火了。白向阳作为主人公在雪地里手脚并行,几乎用爬行的姿势向前移动。白向阳有点儿不好意思,因为自己是和其他气象观测员同事们一起出门探测数据,只不过因为自己年轻,跑在了最前面,被后面的同事拍了下来。

今年刚毕业的白向阳,入职才不到3个月。测量气象要素,观察冻土,是在内蒙古地区气象监测员的家常便饭。

“这里极端天气比较多,所以入职之前就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白向阳原本就是通辽人,从6日晚上开始,他就觉得今年的雪非同一般,“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暴雪导致了很多牲畜死亡。白向阳也听过一些消息,说这次暴雪对家乡的影响很大。但白向阳这几天都没有回家,大雪封路,开不了车,从家走到气象站要一个小时,他选择睡在气象站的宿舍里,外面的雪持续在下,丝毫没有停下的迹象。白向阳和同事们就只能等雪小一点儿的时候冲出门外,间隔时间长则3个小时,短则1~2个小时,用来维护检测设备,测量雪深,整理数据。

白向阳和同事们挖出来的一条“雪路”。

“数据更新得越及时越好。”白向阳说道,各个站点会将收集来的数据集合在一起,做统一分析。“最深的时候积雪有近80厘米。”白向阳告诉记者,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目光所及都是白茫茫一片。

9日下午雪停之后,白向阳领了清理积雪的任务。“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个单位都会分到一个区域清理积雪。”白向阳说道。

新闻+

全球变暖的条件下,为何还频到冷空气侵扰?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综合中国气象网了解到,本轮寒潮实力强劲。11月5日8时至6日8时,我国北方和西北大部地区气温下降约8℃以上,局地降温达到了16℃。同时,全国日最低温度实况显示本次寒潮过程降温猛、最低气温破冰,西北地区最低气温已经达到-15℃。在本次寒潮过程中,大风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中西部地区风力较大,在寒潮东移南下过程中,还带来大范围雨雪天气。

一场寒潮,南北方的天气仿佛同时打开了冰箱,只不过北方打开的是冷冻模式,南方打开的是冷藏模式。根据气象专家的解读,11月出现如此强降雪的首要原因是今年下半年的这股最强冷空气,行进到东北时,在高空形成切断冷涡。而在地面,黄渤海附近又生成地面气旋,将海上大量强盛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冷暖空气在东北上空产生激烈交汇,造成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

为什么在我们越来越多讨论全球变暖的时候,却觉得冬天越来越冷了?这能说明全球变暖有所缓解吗?

据央视新闻中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郑志海的说法,全球变暖不仅仅体现在平均温度的升高上,它还体现在我们天气变化的幅度明显增加上,在暖的时候会更暖,冷的时候会更冷,只是平均下来有偏高的趋势。

另外这种变化还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根据很多相关的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事件的次数是在明显增加的,所以这次出现寒潮来袭的强降温过程和全球变暖的趋势并不矛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