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上海面临全国最大境外输入风险 /

上海面临全国最大境外输入风险 为何不全员核检

疫情尚未结束,

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上海市卫健委今天通报:

2021年12月5日0—24时,

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上海在历次疫情应对的过程中

为何从来没有全员核酸检测?

12月2日发现确诊的仁济东院为何没有封?

上海面临全国最大的境外输入风险

“14+7”的健康管理措施是否不够?

上海的防疫策略究竟是怎样的?

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

说清楚了!

医院学校涉及面广

防控手势会紧一点

记者:很多人既感慨也好奇,上海在历次疫情应对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全员核酸检测,也没有一个区、甚至一个街道全员核酸检测。究竟如何做到精准防控、循证施策?

吴凡:精准是建立在科学循证基础上的,要根据每一起疫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疫情发现早,就有精准施策的余地;如果发现比较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也是及时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我们有一支高质量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一说起医师,很多人想到的是临床医生、牙医和中医,很少有人知道公共卫生医师。一说起流调工作,很多人觉得不就打个电话嘛,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流调工作跟破案差不多,一定要面对面,否则连这个人的表情都看不到,怎么知道是否还有隐瞒的信息?

上海持续强化全市流调梯队建设,全天候做好应急处置准备,接报后立即响应,2小时内出动流调队伍快速采样检测,4小时完成核心信息流调、落实临时管控措施,24小时做到轨迹“应查尽查”、人员“应管尽管”、场所“应消尽消”,确保对城市运行影响最小化。

记者:最近,上海出现零星本土确诊病例。有的医院或学校需闭环管理两天,12月2日发现确诊病例的仁济医院浦东院区门急诊却照常运营,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吴凡:我们是围绕确诊病例来进行排摸,根据密接或次密接到过的地方,来判断风险人群和管控范围。由于医院、学校涉及的面比较广,防控手势会紧一点。

确诊病例是在仁济医院浦东院区的发热门诊就诊,并未到过医院其他区域,而发热门诊是严格按传染病诊治要求做好隔离措施的。确诊病例检测异常后未离开发热门诊,由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因此,仁济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等医疗服务始终正常运行,发热门诊经过全面消毒后,也已正常开放。刚刚过去的周末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经历了一场疫情防控大考▽

记者:疫情至今,哪一次流调最难?吴凡:今年1月黄浦区昭通路的疫情处置。为什么说它难?因为涉及中心城区的居民小区、两家医院、商业综合楼、宾馆和娱乐场所等。1月22号,我带领一个流调专班,在15个小时内,锁定100余名密接,3300余名高风险人员,30余辆网约车,22个餐厅等风险场所。就是在这次流调中,我提出“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昭通路居民区在即将结束闭环管理时,发现新增疑似病例,这一新病例是已经隔离的密接,也就是我们说的在“圈内”,所以居民社区最终按时结束闭环管理,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这个决策的背后,正是之前的流调已掌握了病例具体情况,并提前将其纳入管理,使得继续发生感染的风险为零。由此可见,通过专业和精准的防控,是可以将对城市运行产生的影响最小化的。我特别想要说的是,除了精准,上海的疫情防控也是有温度的。我们在流调中率先隐去了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敏感信息,注重隐私保护。昭通路居民集中隔离时,家中的宠物也可以一同前往,让大家能够安心隔离。记者:上海面临全国最大的境外输入风险,现在又出现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有人担心“14+7”的健康管理措施是否不够?吴凡:我手头正好有些数据,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350万标准箱,全国、全球第一;去年进境航班4.7万架次,进境人员190万人次,全国第一。自去年2月18日至今,上海本土病例只有52例,但境外输入病例已有2469例,占全国四分之一。尽管上海面临全国最大的境外输入风险,但“14+7”就足够了。所谓“超长潜伏期”是个现象,不是一个结果,更不是一个科学结论,至少现在尚无十足证据来证明超长潜伏期的存在,因此无限制地“+7”是不科学的,也会增加社会成本。上海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绝不只是几个专家的功劳记者:每次上海出现疫情,您作为懂技术的专家,是否在决策中被充分地尊重和信赖?吴凡:是的,毋庸置疑。两年来,上海市领导一直强调,一个专家抵上千军万马,要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也正是因为尊重专业性,上海一直在探索精准防控之路,希望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应,尽可能少地影响市民生活和经济发展,让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感到安全和踏实。记者:您曾经说过,控制疫情的决策远远不只是技术方法和路径的选择,还有什么呢?吴凡:我一直说,上海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绝不只是几个专家的功劳。专家只是提供专业意见,需要有人拍板、决策。在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整套决策指挥体系是最关键的,疫情处置中有担当的决策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大家都对“烟花下最浪漫的核酸检测”记忆犹新吧!10月31日下午接到外省市协查信息,当地确诊的一例本土病例曾在30日前往上海迪士尼游玩。尽管该病例被确诊时正处于高度传染性,但我们充分评估了31日身处迪士尼的游客风险,在对离园游客进行核酸检测后,就让他们自行回家了。有人说,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这一决策恰恰是建立在“四方责任”落实的基础之上,即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这是我们常态化防控的关键。我当时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流调本身就是围绕确诊病例一个个圈往外拓展,对于这些低风险人群,先原地“暂停”,筛查后没问题就开放了,万一有问题也不会涉及更宽的范围,通过筛查就是把这种不确定性变得更确定。除了决策力,还要有执行力。能否做到事不过夜?各部门是守着边界还是跨前一步?烟花下的核酸检测固然浪漫,但这背后是卫生健康部门集结近600名检测人员在1小时内到达迪士尼,公安部门集结1000多名警力维持秩序。晚上11时30分园区游客全部完成检测,相关人员共66460人次,就在大家担心地铁停运怎么回家之时,交通部门已安排220辆临时接驳公交车,等在出口。如今,上海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单人单管91万份,构建了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网络,127家医院发热门诊,2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高风险岗位人员筛查,食品冷链监测,药店高风险购药人员监测,这些都共同构建了一个可溯源的“网络”。防疫没有局外人。我们一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让每个人穿上抵御疾病的“无形防护服”,让每个人都觉得他也在努力。有不少国外的朋友问我,为何我们的老百姓这么配合,我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就是这样的,在我们的骨子里有着集体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这是我们文化的精髓,也在支撑着我们进行疫情防控。在我看来,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需要政治意愿和决策力、完善的社会治理架构、协同合作运行的机制、先进科技的应用、优秀文化的传承、个体赋能和社会参与。正研发广谱抗体药物和X疫苗记者:您还有一个身份,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11月30日正好是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听说已经启动重大传染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储备,能具体介绍一下是哪些技术吗?吴凡:目前研究院正在研发新的广谱抗体药物,我们期待它不仅仅可以治疗新冠肺炎,还可以对肝炎等疾病有用。我们还在进行疫苗研制,姑且将其称之为X疫苗。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新冠病毒,但未来也许会有其他病毒,因此我们通过设计“假病毒”,为疫苗研发构建技术平台。流行病的预警预测,为后一步决策提供了循证基础,它对于上海去年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研究院在做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两天,满洲里的疫情引发大家对陆路口岸的关注。不久前,我刚去了一趟云南瑞丽。同为口岸城市,该如何保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不牺牲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对此提了很多建议,接下来大家很快就会看到,中国对陆路口岸的管理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模式。记者: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有何不同?吴凡: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我相信“会有来者”。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举。它是独立的法人单位,编制全部来自复旦大学。实行研究人员双聘制,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它不仅仅是一个新机构,更是一个无缝衔接的“全链条式”科研平台,整合了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克服了点状研发机构的短板,打通了科研应急攻关的上下游。除了上海共性技术平台,我们接下来还要做全国网络和世界联盟。下一次公共卫生风险不知何时会再来,要想从容应对,不是光砸钱就能够做到的。我经常说“应急是一时,功夫在平时”。平时一定要有技术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院是要建设成为一个“人才蓄水池、技术储备库、创新策源地”,目标是要建成国家的战略储备力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