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督?"假记者"冒用CCTV敲诈企业高达45万
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和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公布了12起“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下称”三假“)典型案件,向关切”三假“问题的社会各界展示“秋风2021”专项行动的打击成效。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12件典型案例中,大部分案件涉及以媒体监督之名进行敲诈勒索,涉案金额从十余万至百万元不等;其中有3起案件涉及到冒用“CCTV”标识;此外,还出现了自媒体账号因违规发布、转发新闻报道被关停的案例。
此次“秋风2021”专项行动属于扫黄打非办于今年3月开启的“扫黄打非·新风2021”集中行动。据不完全统计,除2019年、2020年未对外公布外,扫黄除非办官网自2015年起连续发布了“三假”典型案例。
针对“三假”现象频现的状况,有关专家表示,杜绝此类现象,行业需做到自律。
重庆国际新闻联盟案查获的假证件。
警方查获的假新闻工作证。
“CCTV”标识被冒用,自媒体从事新闻被叫停
在公布的12起典型案例中,冒用中央电视台“CCTV”标识的假媒体多达1/4,包括辽宁丹东的假冒电视台栏目组诈骗案、安徽宿州的“2·26”假冒央视频道诈骗案,以及重庆的“国际新闻联盟”假媒体诈骗案。
其中,涉案金额最高的是辽宁丹东一案,金额达45万元。中国扫黄打非网发布的公告显示,2020年至2021年期间,施某旭、林某、刘某明以中视传媒(大连)公司名义成立“中国中央数字电视‘关心下一代’栏目组”,并建立标识“CCTV、中国中央数字电视”等字样的网站,先后在辽宁、江西、内蒙古、河北等地进行诈骗,非法获利超45万元。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拘,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批案例中,也包括了“假记者”对企业、机关进行敲诈勒索和诈骗的案件。其中河南查获的假记者敲诈勒索案披露了案件的具体细节:2017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卢某友创建“金鹰快报”等自媒体网络平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纠集田某、卢某贵、胡某勇、胡某鹏等人,冒充记者身份,以检举、揭发相关企业破坏环境、违规生产为由在网上发布负面文章,以删除文章需要支付费用为手段,先后实施新闻敲诈勒索犯罪28起,涉案金额55.1万元。
此外,还出现了自媒体机构违规发布、转载新闻报道或进行新闻采编活动,而被叫停或责令整改的案例。
公告显示,“中国9频道新闻”及其主办单位吉林女某某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设“中国9频道新闻”网站、注册“中国9频道新闻”自媒体账号,大量发布、转载新闻报道,并先后在吉林多地挂牌设立记者站。吉林省委宣传部依法关闭“中国9频道新闻”网站和相关账号,取缔其在各市设立的10个记者站。
警方抓获的假新闻工作者。
连年开展打击“三假”专项活动,乱象成因:问题部门怕曝光
据了解,此次着重打击“三假”的“秋风2021”专项行动属于扫黄打非办部署的“扫黄打非·新风2021”集中行动(下称“新风”行动),该行动自2021年3月份启动,11月底结束。
扫黄打非办负责人介绍,“新风”行动将以“护苗 2021 ”“净网2021 ”“秋风 2021 ”专项行动为开展平台,“护苗”行动主要清理少儿出版物中的“黄暴毒”、宣扬邪教迷信等有害内容和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净网”行动重点整治天价直播打赏、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领域中涉及淫秽色情等内容。
针对”三假“问题的“秋风”行动则是围绕维护新闻出版秩序展开。扫黄除非办明确提出,要严厉打击自媒体从事虚假新闻、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等活动,保持打击“网络水军”“黑公关”的高压态势,清理关闭一批违法违规自媒体账号。除此之外,“秋风”行动还包括了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活动,整治学校、培训机构使用盗版教材资料、未经许可擅自向社会公开发行出版物行为。
中国“扫黄打非”网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至2021年,扫黄除非办连续开展了打击“三假”的专项行动,并在官网上公布了2015年至2018年、2021年的“三假”案件。
专家分析,“三假”现象的成因多样,除了对媒体机构疏于管理、群众缺乏辨别力的原因外,问题部门怕曝光、怕揭短的心态,导致其成为假记者猎取钱财的选择目标。在一些案件中,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屡屡轻易得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一些“ 问题 ”地区单位或部门的“ 软肋 ”。
专业人士称,打击“三假”行动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就是要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源头上防范虚假新闻和新闻敲诈行为的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