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为了满足性伴侣 她主动戴上了节育环… /

为了满足性伴侣 她主动戴上了节育环…

2006 年 6 月,艺术家周雯静用铜丝 1:1 还原了 300 个形态不一的节育环。

并把它们整齐有序地罗列在一面蓝丝绒布匹上。

这组《女人系列 · 节育环》一经展览,便爆红网络。

在这场颇具争议的展览中,网友却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惊叹“暴力与美学“共存。

也有人批判其“上不得台面“。

但不可否认,因为这次展览,无数年轻人得以机会目睹节育环的“真容”。

在 80、90 年代,这一枚小小的、藏匿于女性体内的节育环,

本是千万中国女性不可言喻的暗伤。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股畸形的网络妖风又席卷而来——

安利女生主动戴上节育环。

在与它相关的手术描述里,

绕不开的都是“疼痛”、“暴力”、“副作用”……

最近,一位微博大 V 博主深陷舆论场的旋涡。

原因无他。

全在博主大肆推广节育环上。

起初,这位大 V 博主因为近期有备孕的打算,到医院取出节育环。

在取环的同时,又顺便做了一项私处保养手术,

并在术后整理了一份“科普“,向 500 万粉丝安利了节育环:

“真神奇,就这么个小东西能达到避孕的效果。”

这一波操作无疑是将“节育环”的话题推至高潮。

在这番推广下,有粉丝表示吃下了这个安利:

“没想到我在 12 月的第一天,被种草了避孕环。”

也有粉丝批判其片面化宣扬:

“都这个年代了,女性都已经觉醒了,还推荐节育环的人,非蠢即坏。”

“避孕环副作用那么大,随便上网搜一下都知道……”

但绝大多数的网友,面对争议仍是秉持质疑的态度。

后续由于网络上的骂声呈一边倒的态势,

博主只好开启评论精选,留下 2 条澄清的留言:

● 安全套的避孕效果是 98%,并非 90%。

● 自己是备孕并非避孕,且配偶不会结扎。

尽管如此,网络上指责她鼓吹节育环的声音,还在持续发酵。

最后,博主不得不删帖以平息舆论。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到此结束。

随着网友的深扒,发现这不是她第一次在社交平台上安利节育环。

早在之前,她就大赞节育环“非常之常见” :

“节育环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也是最推荐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节育环的风险弊端,她则避重就轻地补充:

“就是男朋友可能会感到阻碍,他不会那么快乐。”

“如果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发炎。”

寥寥数语,就抹去了一代育龄女性背后的辛酸血泪。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抛却上环这一行为是否存在自虐和媚男的嫌疑不谈,

单单就节育环本身而言,

无论是上环时的折磨,亦或是上环后的副作用,

都是万千中国女性不可磨灭的疼痛,更是一道历史遗留的伤痕。

所以,这件事远没有博主口中说得那般轻巧简单。

为什么提倡上环这一行为会被大家口诛笔伐?

因为节育环是时代浪潮下的产物。

在一众网友的描述中,节育环似乎是洪水猛兽般的存在。

不怪大家对此忌讳如深。

节育环带给女性的伤害,是不容小觑且百孔千疮的。

首先,上环手术的疼痛感,就不仅仅是“不怎么疼”的程度。

因为对于身体来说,

节育环不是一个“环”,而是一个外来的“异物”。

原本我们的身体就有着天然的排异反应,

所以当节育环被推进子宫时,它轻则能痛到怀疑人生,重则会引发生理性炎症。

美国一个女孩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上环的感受:

“我这辈子没有经历过这么严重的疼痛,

那感觉就像一根很长的针放入宫内,

然后再等它像伞一样慢慢撑开才结束。”

上环手术只是“暴力美学”的一方面,

在冰冷的节育环背后,“后遗症”才是一代育龄女性的血泪彷徨。

比如节育环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月经异常、内分泌紊乱、大出血、子宫穿孔、纤维化病变、子宫脱垂……

纪录片《尖端医疗的真相》里有过一起类似的病例:

一名美国女子因为植入节育环,导致下体不规律出血,

以至于后面出血量越来越大,血流不止,日常生活需要穿纸尿裤才能避免尴尬。

除此之外,被遗忘在女性体内的节育环,更像是一颗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

80、90 年代,因为计生政策的历史原因,

家里许多女性长辈都经历过被强制上环的无奈。

但因为安全取环的科普不全面,绝大多数的妇女根本没有意识到时效性的问题。

直到发生节育环移位、宫口萎缩、大出血等状况的时候,

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要去医院动手术。

往往到了这个阶段,取环只能靠“生拉硬拽”:

“它就像嵌在肉里的三脚架被生生拽出来”

“戴得太久了,环已经和肉长在一起了”

“取环的疼痛比生孩子疼多了”

也有不少女性因为取环险些丧命:

“婆婆取环时疼得像鬼门关走了一遭”

“我妈妈差点在取环的手术台上下不来”

她们所经历的痛苦、折磨、伤害,是时代浪潮下的伤痕。

我们无能改写这段历史,但也不该无视这份苦难。

所以,当这位坐拥 500 万粉丝的女博主大肆推广节育环的时候,

批判声像巨浪一般扑面而来,淹没整个评论区。

于理性,我们不可忽视它实质性的伤害。

于感性,我们无法接受她公然鼓吹的蒙昧。

据国家卫健委资料显示,在 2017 年夫妻节育方法构成的选择中,

女性绝育占比 24.9%,男性绝育占比 3.3%。

无疑,这份调查数据揭露了一个现实问题:

女性被当作避孕的首要主体。

科普博主@六层楼先生曾分享过一段从医经验:

一位女患者因为节育环移位穿透了子宫,扎在直肠上引发大出血。

当时情况危急,当地医院不敢接手这项手术。

于是女患者不远万里赶来求医。

所幸,手术最后很顺利,她也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可没两天,女患者又找上门来,央求医生给自己上环。

医生一头雾水:

“这不是刚给你取了一个,咋就又要上一个环呢?”

女患者无奈地表示:

“因为这环对我来说挺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次移位出现了问题,其实我没想把它取出来。”

鉴于患者的身体情况,医生好心的劝诫:

“你可要三思啊,如果再发生移位的情况,可不一定有这次运气这么好。”

女患者用看幼稚小孩的眼神看向医生:

“节育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丈夫连套套都不想用,更别提结扎了。

我和他之间没法谈避孕这件事。

在上环前我已经做过好几次人流了,

我实在是不想怀孕了,所以才主要找医生上环。”

显而易见,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往往处于避孕的风口。

明明生育是男女双方共同的权利,

但在一些人眼里,节育的后果多是妻子在承担。

为什么男性对节育环有着强烈的抗拒感?

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意识普遍认为结扎会有损男性尊严。

正如台剧《俗女养成记 2》中,饰演爸爸的陈竹升被戳破结扎的谎言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是男人耶,我怎么可以随便咔嚓,我又不是小狗。”

坐诊的医生似忍不住地解释:

“我们这个男性的结扎手术,不会影响你男性的雄风。”

说到底,正是因为大家对“男性结扎=有损面子”的迂腐观念根深蒂固,

才导致绝大多数的男性对节育的话题避如蛇蝎。

可事实上,男性结扎无论是从性价比、恢复期、可逆性,

还是从损伤程度、手术风险等多个维度考量,

都比女性上环来得更加的高效便捷。

第二,在现实生活中,生育被认为是女性单方面的责任。

正如学者张开宁分析:

“从生理角度来讲,女性是生育行为的承担者,通过女性节育来控制人口数量,效率更高。”

于是,一代育龄女性困顿其中,挣扎不得。

时至今日,我们虽不可否认节育环的高效性和功能性,

但我们也不该避而不谈,忽视节育环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再者,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我们也有必要思考一下:

为什么但凡牵扯到风险性的问题,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让女性作出妥协和牺牲?

至少在我看来,“避孕”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不应该在利益博弈中强制逼女性让步,

而是应当平等自愿地作出选择。

比起盲目地服从伴侣,不如树立科学的生育观,权衡利弊,择优考量。

别让女性成为节育的唯一承担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