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哈尔滨,疫情下的呻吟 /

哈尔滨,疫情下的呻吟

如果你在哈尔滨上大学,或许可以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校历。这样的校历,是别处的大学没有的,只有哈尔滨才能给你。

如果你在哈尔滨,或许会发现很多考试都不要考了。别的地方虽然也取消过考试(比如上海因为中小学生xx太多而取消了期中考之类),但是像哈尔滨这样各种各样考试都被取消的,还是很罕见。

无论是期待已久的秋考,还是准备了整整一年的考研,都可能转眼就没了。

即便你报考外地的考试,到时候也大概率出不去。

你要的证书,各种机会,都会在哈尔滨疫情防控中泡汤。

哈尔滨封校很厉害,有个学生说下半年只出了一次校门。也有些本地的大学生希望封校期间可以回家和父母一起住,却被拒绝。

02

哈尔滨因为疫情频发,防控政策又太特殊,导致很多人把哈尔滨拉入了城市黑名单。

不仅仅外地人,本地人也一样。他们觉得哈尔滨再这样下去,年轻人要跑光。哈尔滨读大学的人也后悔来了这鬼地方,毕业后绝不能在哈尔滨工作。

这些年东北人口流失极其严重。哈尔滨好歹也曾经是是发达的工业城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疫情这么一折腾,哈尔滨的吸引力就飞速下跌。

如果说还有哪些城市会跟哈尔滨一样列入黑名单,或许是伊犁、瑞丽。即便是某些奇葩防疫的城市,对哈尔滨也是望尘莫及。

到底为何哈尔滨人会这样难,我们不知道。同样是防疫,你会发现不同城市的防疫政策完全不同。

03

说到不同城市的防疫政策的不同,我觉得大家首选会想到上海。

提到上海,我说一件不久前的亲身经历。11月11日我去重庆,按规定没有核酸检测报告的不让住宾馆,离开重庆也得拿48小时内的核酸报告。于是去重庆中医院做核酸检测。

11月13日坐飞机回上海,我觉得核酸报告的时间距离登机的时间应该还只有47小时,不到48小时,所以应该可以登机。

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在机场我仔细看了一下航空公司发给我的通知,是“预计落地时间(而不是登机时间)48小时内”。

在机场,我亲眼看到二个去海南的旅客因为有一次核酸报告超过48小时被阻拦。(去海南的旅客必须48小时内有2次核酸检测报告)。

我怀着侥幸心态,问工作人员:我只差2小时,可以上机吗?

他问了一下我的机票航班,说:“去上海不需要核酸检测,有随申码就可以,随申码就是上海当地的健康码。”

得知上海竟然是不需要核酸检测报告的特例,我松了口气。飞机到了上海,出口处写着“凭全国任何城市的绿码都可以出机场”。行程码是不需要的。

到了出口,我发现竟然并没有谁很仔细看我绿码和行程码,更没有像某些地方一样还要对照绿码和身份证是否一致。这让我大为惊讶。但是想到别的的飞机场都很严,上海或许并不需要太担心。

上海前段时间忽然又有一些感染。封了几个小区和医院。网上一些厌恶上海的大V立即活跃,声称“上海奇迹神话不再”,认为上海必须全民核酸检测。

从司马平邦、赵盛烨为代表的一群网红认为抓到否定上海防疫方式的机会,认为上海必须要全民核酸检测,“只此一途”,上海却神转折。

仅仅过了二天,上海就宣布“上海疫情进入尾声”。事实也证明,上海看起来极其危险的一次疫情风暴已经在云淡风轻中解决了。——虽然防控人员工作紧张忙碌,但是至少普通百姓是云淡风轻的,就跟没发生一样。

司马平邦等人预测上海必须改变防疫政策,但是上海并没有。对此,司马平邦给自己找个借口下台阶说:上海医疗资源多,所以可以这样做,但是别处无法推广。

但是,即便没有脑袋的人,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上海模式是最节省医疗资源的城市。瑞丽那种2岁的孩子也做了一百多次核酸检测的城市,扬州、哈尔滨这种全民通宵排队核酸检测的城市,才是真正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

上海人口密度比哈尔滨大,人员流动比哈尔滨高,承担最多的境外输入病例。但是,大多数上海人竟然连一次核酸检测都没做过。上海确实有最雄厚的医疗资源,可是上海的防控真的是靠医疗资源吗?事实并非如此 ,主要是靠大数据和快速反应、精准定位。

上海和哈尔滨为什么会如此不同,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看到表象,没看懂原因。

04

防疫这事儿,世界各国各有各的高招。每个城市也有各自的做法。但是,各地措施不同,带给民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哈尔滨人已经觉得生活极度不方便。

而为了完成防疫,有些措施很让人无语。比如某些部门的管理风格,被网友称为“东北式威胁”。

如果只是恐吓一下商家倒也罢了,但是哈尔滨真的有有非常果断的措施,比如把各种店铺都关掉。

“除保障人民生活必需的”之外的所有店铺,都被关掉。

防疫固然是态度坚决、措施果断,但是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呢?每一家店铺,都是店主一家的收入来源,如今都变成源源不断交房租和管理费、给员工发工资的巨额亏损。有几家店铺能经得起这样折腾?

这些店铺若是关闭,失业的员工会有多少人呢?

哈尔滨并没有公布当地失业人数。我们在网上倒是可以看到上海公布的失业人数数据——这方面上海再次展示它的透明和开放。

上海是疫情期间正常经济活动受影响最小的城市。也是全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城市。上海一枝独秀,没有cz红字。所以,总体上我们可以认为上海在诸多城市中,民生状况是较好的一个。(作为对比的极端例子或许是瑞丽,人口逃离达到四分之三)。

按照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失业率,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出哈尔滨诸多失业人口的生活困境(一定比上海更严重)。

这种生活不便,也让市民对市政管理有诸多怨气,哈尔滨官员也承受各种压力。

我相信每个哈尔滨官员都是非常努力的,没有谁比他们更急切想控制疫情。没有谁比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他们只是尚未找到更好的对策。

05

如今新一代高传染性病毒omicron已经开始大流行。有些人觉得这是一场更大的危机,也有人觉得这或许是一件好事。

我现在想到的是:如果omicron病毒传入哈尔滨,会不会又给哈尔滨人民带来一场更巨大的痛苦。

omicron病毒传染性极高,比delta病毒更厉害。但是致死率并不高,患者都是轻症或无症状。所以有些人甚至认为应该让这种“良性”的病毒大流行,以代替疫苗达到全民防疫的作用。

另外,一个奇怪的事情是:医疗资源极其落后的非洲国家(显然远不如哈尔滨),新冠疫情的传播并没有如大众设想的那么失控,甚至可以说状况还不错。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非洲卫生条件差,人们对于病死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所以长期没有严格的防控措施,多年来一直有各种病毒流行,反而免疫力强于发达国家的人。

“群体免疫”的基础,就是让一些杀伤力不那么大的病毒大规模流行,民众普遍感染病毒而拥有抗体。

一旦疫苗普及,而流行的毒株危险较小,抓住这个机会“全面免疫”,会是欧美大多数国家的策略,所以他们已经在开始宣传omicron病毒的低危害性。

但是,哈尔滨这样的“防疫过激”的城市,将来如何面对omicron的挑战?

在另一些城市,我们也看到很多“防疫过激”的例子,比如对餐厅的凳子进行核酸检测。这是否有必要,真是值得商榷。或许在下个阶段,我们就会觉得对凳子做核酸检测的做法非常离谱。

下个阶段的防疫,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某医生的观点透露出一些信息:

中国目前处于动态清零策略所赢得的战略机遇期内,正在加速构建下阶段应对常态化抗疫所需要的科学支撑,包括形成足以支撑世界开放的有效疫苗与药物储备,以及公共卫生及医疗资源储备。

这段话提到了几个关键词:“下阶段”,“常态化抗疫”,“科学支撑”,“支撑世界开放”,“有效疫苗”,“药物储备”,每个词信息含量都很大。

或许这意味着不远的将来,哈尔滨人们就可以过上相对正常化的日子,出入可以方便,店铺可以重开,大学生可以进出校门,考试如期举行。

祝福每个生活在哈尔滨的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