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美国电影又要在中国影院里消失了? /

现在,美国电影又要在中国影院里消失了?

2021,是美国大片在中国的超级歉收年。

不但漫威系电影全面失踪,其他几大好莱坞制片厂的出品,也是少得可怜。

说起来,有敏感事件敏感人物接二连三的突发状况,也有大疫之年诸业萧条的大前提,但不能不提的是,上峰的宏观调控也在发威:一批“安全”的动画片、纯爆米花片也被拦在了进口大闸之外。

当然,在疫情反反复复、影院时关时开的背景下,针对这个产值不大的小行业,衙门里主要考量的无非是“不出事”,而就在身边的国内片商大抵还能撒撒娇、耍耍赖,抢抢档口,但一贯又傲又慢的美帝——谁还管得了你的死活?

更何况,当下主流观众也渐渐不那么热衷于“进口大片”了。

或许,偶然中的必然已经浮出水面:美国大片在华的20多年好日子,就快要到头了。

—— 枪稿主编 徐元

韩、印、俄、巴批片接连空降,替代不了好莱坞

文:坦克

“谁说进口片被叫停了?又造谣!”

的确,虽然自从11月12日《丛林奇航》之后,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好莱坞分账片公映,距离下一部明年1月14日的《黑客帝国4》也还有一个月的空窗期。但另一边,保加利亚影片《荣耀时刻》、波兰买断批片《盲琴师》、俄罗斯批片《反恐特战队:清盘行动》、巴基斯坦动画《奇幻森林之兽语小子》接连空降定档,6年没有被引进的韩国电影和2年没有被引进的印度电影,也都突然解禁获得了公映机会。

波兰电影《盲琴师》12月10日登陆内地院线。

表面看,市场上百花齐放。实际上,12月进口片累计票房仅为3400万,这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密钥延期的《007:无暇赴死》《沙丘》以及美国买断批片《银行家》的成绩,几部小国别批片累计票房不足500万,对市场的贡献微乎其微。

显然,在引进片国别方面,中国内地影市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变局。

中美电影交流42年,

地缘政治下的电影引进困局

虽然说电影不应被政治影响,但作为文化宣传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从1949年至今,我国的电影进口一直深受外交政策影响。虽然经过了1978年改革开放、1993年深化电影机制改革,以及两次对美电影谈判,中国对外电影的引进愈加开放,但是中国与邻国外交政策、地缘政治,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内地电影引进。

如果说“技术问题”是阻碍国产电影上映的最大难题,那“政治问题”则一直是悬在进口电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被一刀切叫停的可能性。

电影《怪物猎人》开画仅一天就因辱华原因紧急下映。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间,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中国内地没有引进任何一部好莱坞以及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产出的电影。直到42年前的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就签订了《中美文化交流协定》,但是美国电影并没有成规模的向中国内地引进,而仅仅是以所谓的技术交流为突破口,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进行试点放映。

之后,美方提出可以由美国出资,在北京、上海建立现代化的影院,由中方挑选影片,买断放映并进行票房分账,但最终双方妥协为仅采取买断放映、不进行票房分账的方法进行好莱坞电影引入,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我国一线城市出现了大量好莱坞电影,但这些电影多是国内通过低价购买或者接受赠予的方式引进的西方已过档期的电影。

直到1993年,这种状况才被改变。1993年1月5日“三号文件”《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开始实行。首部引进分账片《亡命天涯》以2600万的票房成绩,刷新内地影史票房记录。

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电影《亡命天涯》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与外商采用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的影片。

经过28年的发展,以好莱坞六大分账片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早已成为内地影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部分年份,美国电影占据着中国内地进口片票房的80%以上,13部曾经刷新内地影史票房记录的电影,8部都来自于美国。

而在20多年前,我国也曾经短暂禁止了美国电影的引进。1999年5月7日,美国B-2轰炸机发射的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的严重损毁。事件发生后,中国民众群情激愤,全国多地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活动。同样,此次时间也重击了好莱坞分账片在内地的表现。中影毅然决然的停映了所有进口大片,坚决地表明了姿态,并且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没有上映一部分账片。5月在北美上映的《星战前传1》,被拖到了11月才在内地上映。

《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时间比美国晚了近半年。

根据中国电影2000年鉴显示,1999年的引进片票房,较1998年下降了71%。由于当时分账片在整个电影市场结构中,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因此,停映带来的经济效益受损是难免的。这重重一击,着实让不少影院,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影院受损严重。

1999年后,虽然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但是好莱坞电影因为占据着影市大盘的命脉,因此仍然能够较为顺利的放映。

然而到了今年下半年,美国分账片却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局。从今年6月底到12月,进口分账片被连续三次叫停,这种现象也让全行业匪夷所思。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3月22日打响并持续至今。

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这期间中美关系不断恶化,在2020年也达到了高潮,但是其实并没有阻止分账片的引进公映,反倒是2018-2019年的分账片,相比几年前获得了更好的档期待遇,甚至其中多部享受到了“全球最早”的待遇。

在外界看来,中美关系最恶劣的2020年,包括《信条》《花木兰》《疯狂原始人2》《神奇女侠1984》《心灵奇旅》等片也都获得了正常引进。另外今年3月,中美安克雷奇会晤。会谈结果在外界看来,并不算乐观,但这依旧没有阻碍之后的《哥斯拉大战金刚》《速度与激情9》等影片公映。

2016年,韩国部署萨德,韩国批片全面叫停;去年6月底开始,中印加勒万河谷摩擦,印度批片全面叫停。每一个地缘政治信号,都对引进片能够造成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目前有关部门对于好莱坞分账片的到底是什么态度,尚不清晰。

可以说在目前情况下,中美在贸易、政治等多个问题上,依旧存在着不少摩擦。但纵向对比过去,这些摩擦也一直存在,并不比过去严重太多,在这个阶段,全面叫(拖)停(慢)进口分账的引进,也让外界无法对其进行过深的解读。

票房大盘持续探底,

小国别批片替代不了好莱坞

唯一清晰的是,12月中旬了,票房大盘却持续在冰点徘徊。

影院怨声载道,院线电影产业濒临存亡之秋。就在这个时候,进口分账再次被按下暂停键,一次又一次地给行业内浇了一盆冷水。

如果好莱坞分账片暂缓,而其他小国别批片加速引进,就会有好的市场效果吗?

答案并不乐观。截止目前,今年共有48部进口批片公映,总计票房报收17.1亿,占今年到目前为止大盘的不到4%。

近两年,整个批片市场简直可以用“惨淡”二字来形容。疫情的影响当然是最直接的,但另一个角度来看,2017年的盛况的确是很难复制了。大多数批片都是一些小众国家的非英语影片,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同样也有一定的门槛。

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创下了3.76亿的小国别批片票房佳绩。

自从2019年五一档的《何以为家》之后,小国别批片已经近三年没有出现爆款了。在此之后,就再也没有美日之外的批片取得破亿的票房成绩。批片市场确实也越来越不景气。

不可否认,韩国和印度批片解禁,对于近两年持续萎靡的批片市场是一个好消息,如果绝大多数韩国和印度的卖座电影能够在明年获得引进机会,两国累计取得20亿+的票房表现并不困难,但对于进口片市场的弥补也并不明显,要知道这也仅仅是疫情爆发前2-3部超级英雄大片的票房量级。往年能有200亿量级票房贡献的好莱坞分账片,在短期内,无论是国产片还是小国别买断批片,都没有替代的可能性。

韩国电影《哦!文姬》和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相继定档。

中美电影之间,

需要一场战略级的对话

不可否认,中美电影正在全速脱钩。

虽然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并且这一桂冠将在2021年继续卫冕。

《长津湖》以9亿美金票房成绩位居2021年全球电影票房榜首。

但电影的定义,也早就已经不同于以往。如果加上好莱坞流媒体电影的收入与产值,美国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地位,并且十年内也不会动摇。

好莱坞只是在中国赚不到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莱坞不行了。作为现在世界最大的两个电影市场,中国和美国几乎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包括了电影产量和票房输出,这两个国家在疫情后能否都尽快恢复活力对于整个世界的电影市场都有深远意义。

中美两国肯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和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内部这种差异和区别有更容易通过电影来展现,同时电影作为一种既是文化产品,又是纯粹的商业流水线商品,对于沟通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会起到其他渠道难以匹敌的作用。中美电影备忘录已经到期了近五年,至今还是没有达成新的协议。也许,在中美电影之间,也需要一场战略级的对话。确立新平台,建立长久的对话机制,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双赢的结果。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