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让全球华人共振的辱华辱的究竟是什么? /

让全球华人"共振"的“辱华”辱的究竟是什么?

#海外华人札记 从长远来看,这种辱华概念扩大化的趋势也未必没有隐忧。

《大西洋月刊》最近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的敏感易怒如何在西方国家中触发了逆反心理,使它们更倾向于向台湾示好。文中写道:“毕竟,如果绝大多数举动都可能触怒北京的话,为什么还要有所收敛呢?” https://t.co/EBBrGAL8HT

过去一年里,“辱华”这两个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其定义范围似乎也有无限扩展的趋势。以辱华为名的网络讨伐看似轰轰烈烈,却也未必没有隐忧。

如果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代表性的关键词让全球华人都感受到了共振,“辱华”应该算是其中之一。这个词在这一年里不仅出现得更加频繁,其定义范围似乎也有无限扩展的趋势,长着小眼睛的中国人最近对这一点可能感触尤深。

从刚上映的中国本土动画片《雄狮少年》到休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的宣传海报,再到奔驰车的新广告,因为主角或者模特的眼睛或妆容不够主流,它们接二连三被一些中国网友批评是蓄意丑化中国人形象。“三只松鼠”在官方微博上为这组两年前的海报“模特妆容不符合大众审美”道歉,海报上的模特“菜孃孃”却发出了这样的质问:“我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国人了?”想必这也是许多同样长着单眼皮小眼睛的国人的心声。

当然,容易成为“辱华”箭靶的并不只有小眼睛。回想一下,中国模特长雀斑、华人模特用筷子吃意大利面都是辱华;好莱坞白人影星在辱华,华人导演也在辱华;中国文化背景的影片用白人做主角是辱华,用华人做主角也可以是辱华;被认为是做错了事的外国歌手在辱华,被认为穿错了衣服的香港歌手也在辱华;美国职业篮球队经理在辱华,很多国际品牌也在辱华;外国媒体在辱华,华尔街大亨也在辱华……这两个字在社交媒体上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人生有三件事情无法避免:出生,死亡及辱华。”

这些“辱华”案例有些符合中国叙事的逻辑,比如当事人或公司触及了“台湾”、“西藏”、“新疆”这些众所周知的“红线”,有些则可能只是“一个愚蠢的玩笑或文字游戏”,比如让电影《怪物猎人》惹上麻烦的,是里面一句提到Chinese(中国人)一词的谐音梗。而在H&M和耐克等国际品牌宣布停用新疆棉花之后,穿这些品牌服饰的中国人也有可能成为愤怒网友的发泄对象,连在东京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首金的气步枪运动员杨倩,也曾因为在新疆棉事件前晒过收藏耐克鞋的照片而被骂“滚出中国”。

社交媒体上轰轰烈烈的讨伐效果似乎立竿见影——国际品牌和明星纷纷为其引起争议的言行公开道歉,国内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明显上升。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辱华概念扩大化的趋势也未必没有隐忧。

《大西洋月刊》最近的一篇文章以《世界受够了中国的易怒》为题,讲述了中国的敏感易怒如何在西方国家中触发了逆反心理,使它们更倾向于向台湾示好。文中写道:“毕竟,如果绝大多数举动都可能触怒北京的话,为什么还要有所收敛呢?”

从国际体育界开始重新考虑在中国做生意是否值得,到意大利布雷西亚市不顾中国大使馆的反对,照常举办中国异见艺术家巴丢草的个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辱华”牌有时不再如预期般好用了。

今年10月,马拉西亚华人歌手黄明志和澳大利亚华人歌手陈芳语发布了他们合作的新歌《玻璃心》,歌词讽刺了“辱华”的定义被无限扩大化。歌中唱道:“不明白,到底辱了你哪里,总觉得世界与你为敌……要我跪下去,Sorry我不可以”。这两位歌手当然已经因此完全失去了中国市场,但在被中国市场禁入的情况下,一首华语歌在YouTube上点击量超过3700万、收到超过83万个“赞”,甚至有不少自称来自中国的观众在评论中表达赞赏,这多少也说明了点问题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