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68岁老人养中华鲟欠近2千万 补贴没拿到 /

68岁老人养中华鲟欠近2千万 25万补贴没拿到

“那些鱼是他一辈子最大的成就?笑话!是最大的悲剧吧!”

妻子对老梅养中华鲟这件事颇有怨言,但更多的是担心。

“他快七十岁了,刚做过心脏手术,还吃着药,晚上还要熬夜巡塘,全是他一个人。他随时可能倒下。”妻子说。

可老梅觉得,即便倒在鱼池边上,甚至死在保护中华鲟这件事上,也值了,“死得其所。”生在长江,长在海里,万里归家。能长到700多公斤重、4米长的中华鲟被认为是“长江鱼王”、“国宝”、长江旗舰物种,代表着长江生态的健康状况。它曾经在长江中数以万计,现在却难觅踪迹,野外自然繁殖活动也多年不见。

中华鲟。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温若寒 摄

提起老梅,2022年1月14日,湖北省一位研究中华鲟的教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养了很多年了,很资深。”

浩浩长江从城边流过。距三峡大坝仅十公里的老梅鱼场,简陋、破旧、狭小,但保种了254条、十多岁、即将成年的子一代中华鲟大鱼,其数量甚至超过同在宜昌市的中华鲟保护区和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的子一代中华鲟数量,规模居宜昌市第一、湖北省第二、全国第四。

老梅鱼场。

推开窗就能看见大坝,坐在家里就能听到汽笛声,山上山下都是橘子树。

老梅是三峡移民,新家在搬迁后的县城——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他可能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养中华鲟的年龄最大的人。

中华鲟贵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极危物种,不能吃,不能卖,老梅在贴钱养了15年之后,陷入困境。

受上游风景区清淤下泄的浑水、上游廊道工程施工挖断并占用中华鲟鱼池的取水渠、混凝土沟槽水、持续高温等的影响,老梅鱼场2021年已死亡十多岁的子一代中华鲟五条。

剩余幸存的中华鲟还能撑多久?

除此之外,资金紧张,“捉襟见肘”,债务如山。

十多厘米长的小鱼苗长成了一两米长的大鱼,即将“成年”;而老梅头发花白,黑瘦,年近七旬,刚做了心脏手术,每天要服药。

这些鱼怎么办,交给谁?能养好吗?老梅很担心。家人不愿意接手,鱼场主力是他一个人,夜里巡塘也是他一个人。

另一个令他烦心的问题是债务,“一千多万元,接近两千万元的外债,留给孩子还吗?”

妻子也快七十岁了,她说,“只要他把鱼交出去,债务我跟他一起还。房子可以卖掉,总还可以卖几十万元吧!”

但老梅的态度又有些矛盾,他不想放弃。“如果有资金,即便我动不了,我还有嘴,可以指导其他人养。”他最担心的是没人接手。

老梅的产业梦

鱼场的主力是老梅。水电工老鲁白天时会在这儿帮忙。炊事员经常换,工资低,留不住人。

从破旧的办公楼二楼望出去,一个个鱼池像是咕咚咕咚的泉眼。

大部分池子养的都是中华鲟,少量池子里有长江鲟、锦鲤、西伯利亚鲟、鳇鱼等。

其中一条长江鲟原本通体金黄,取名“金龙”。但六年前遭人投毒后,身上开始长黑斑。

老梅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83年入党,在秭归新县城忙碌多年后,2002年从公安岗位上提前退休。他在村里的山坳里租地方建了小鱼场,把父母也接了过去。

老梅。

2003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运行。老梅的家就是在大坝边上、坝上库首第一县。

“当时政府号召大家养鱼,鼓励移民‘发水财’,我和弟弟都在江里承包了网箱。后来又让网箱上岸,治理水污染,我就建了这个小鱼场。”老梅说。

老梅有个中华鲟的产业梦。他起初养锦鲤、西伯利亚鲟等商品鱼,2005年在全国考察后发现,“西伯利亚鲟、美国匙吻鲟等等,都是国外的鲟鱼,且国内仅有少量亲鱼,或几乎没有。我想发展中国自己的鱼种,中华鲟是我们特有的珍稀鱼类,性状非常好。如果政策放开的话……”“皮革、入药、食用……”

“但首先是保护!”老梅说。

无论是水产养殖、商业利用,还是增殖放流中华鲟,都需要亲鱼和大量的苗种。

秭归县人民政府2004年4月21日递交给国家农业部的函写道, “(老梅鱼场附近)连片500亩土地可用作三峡长江鱼类良种场建设,可确保良种场用地要求。”

秭归县发展和改革局2006年6月12日针对老梅鱼场关于三峡库区秭归县长江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称,该项目估算总投资2000万元,企业需自筹1400万元;项目建成后,除可以上缴利税,还具有避免长江鱼类资源衰退,传播鱼类增殖技术,发挥带领广大农(移)民致富奔小康的社会效益。

2006年5月,老梅获得宜昌市水产局审核签发的《湖北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其中明确标注生产品种:中华鲟、胭脂鱼、西伯利亚鲟、史氏鲟、锦鲤、美国斑点叉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