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美媒:北京冬奥会这场景,就如同科幻电影 /

美媒:北京冬奥会这场景,就如同科幻电影

终于,万众期待的北京冬奥会进入最后倒计时。明晚(2月4日)8点,2022年冬奥开幕式将于北京隆重召开。目前,各国运动员已陆续抵达,在各个场馆开启训练。

随着运动员入住,奥运村出现一股“我在奥运村的那些事儿”的vlog拍摄热潮。与此同时,vlog中的智能机器人们大受欢迎,成为奥运村中的“顶流网红”。

比如,在冬奥官方酒店代替服务员配送食物的“送餐机器人”;

提醒外国运动员佩戴医用口罩的“防疫机器人”;

在餐厅为运动会官员制作鸡尾酒的“调酒机器人”;

还有,为外国运动员和官员配送餐品,被赞不绝口的“粉红机器人”……

“(奥运村)的用餐场所,就如同科幻电影。”面对如此智能化的场景,一贯对北京冬奥会挑三拣四的美国媒体不禁发出感叹。

在2月2日的报道中,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以《机器人从天花板上送餐》介绍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供餐和防疫措施,即“突出传统与未来科技之间的平衡”。

报道称,为了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北京冬奥村的用餐场所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粉红色机器人为用餐者配送食物,与此同时,其他的机器人正在准备和烹饪饭菜;在自助餐厅的其他角落,机器人咖啡师、调酒师等各司其职。

NBC介绍道,在餐厅使用智能机器人,是北京冬奥在疫情期间为减少人与人接触采取的防疫措施。因为在用餐时间,运动员将不可避免地打破社交距离,增加安全风险。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超过10种类型的智能设备,将在3700平方米的餐厅中,为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工作人员服务。一些已经体验过的记者朋友对此赞不绝口,“这些自动化系统真的让人震惊。”

NBC报道截图

随着全球涉奥人员逐步进入“闭环”,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各个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北京冬奥机器人”就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这也逐渐被多国媒体关注。

韩国KBS电视台2月1日发布的视频,展现了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餐厅中机器送餐、机器人调酒等画面。KBS介绍称,在自动化系统24小时运营的餐厅,人们能品尝到麻婆豆腐等中国料理,也能吃到西餐。

日本电视台2月1日播出的奥运节目同样介绍了北京奥运村的高科技,从媒体中心的可以学太极的互动大屏、免费的睡眠仓,再到餐厅中的智能机器人……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体育频道1月22日发布 的一则视频显示,一台机器人在工作时发现和它打招呼的外国人没有戴口罩。于是,它立刻停下“脚步”,发出了“请佩戴医用口罩”的提醒。后者还没惊讶完,机器人已经转身离开了。

和加拿大媒体一样,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30日也分享了一则视频:在北京冬奥会官方酒店中,机器人代替服务员配送食物。

观察者网注意到,近一段时间,美联社、路透社等主流外媒均对北京奥运村的智能化做出报道,不少外国网友对此赞叹不已。不出所料,如同科幻电影场景的餐厅,在社交媒体引发热烈讨论。

在香港《南华早报》视频评论区,各国网友纷纷表示被智能化的北京冬奥折服了:

“看不够,这样的机器人多来点儿。”

“这(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史上最高科技的奥运会。”

“做的太好了,这能有助于保证病毒不扩散。”

“哇哦!北京冬奥吸引我的不止有羽生结弦了。现在我想见识下这届冬奥到底多有未来感。”

在北京奥运村,服务于各国运动员“衣食住行”的智能化设备,深深贯彻了我国“科技奥运”的理念。

据文汇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及效果评估中心主任周敏介绍,“类似科技案例还有很多,今年冬奥会有一抹鲜明的科技底色,从筹办到现场展示,‘科技奥运’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比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和首钢滑雪大跳台首次应用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竞技型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关键技术;作为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既能运行水上项目又能运行冰上项目的“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的“水冰转换”离不开可转换结构体系以及可拆装制冰系统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本届赛事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采用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还有,“圈粉”无数、配有调节功能的奥运村“智能床” ;协作完成奥运火炬传递接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和水下变结构机器人,这也是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 之间在水下的火炬传递……

2月4日晚8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在奥运村各司其职的智能机器人在向世人宣告:北京,已经准备好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