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有全球雄心,外交上却只图本国利益 /

中国有全球雄心,外交上却只图本国利益

海上武力日益强大,意味着向来是陆上强权的中国正渐渐转型。(图片取自中新社)

在习近平时代,中国的全球活动和对外政策大多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需要息息相关。那些需要也把中国推上全球舞台,占得重要地位。中国对全球的冲击,在每个大陆,在大部分的国际机构,以及在许多全球议题上,感受都愈来愈明显。中国的高速成长令世界经济改头换面,是企业策略、金融市场和地缘政治决策的强大推手。按照多种标准来看,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强权,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的总体经济预计会在二○二五年左右超越美国。

经济发展使中国富强,但也创造出新需求,例如需要能源等商品来驱动经济,中国因此不得不在国外寻找投资机会,以满足对资源的需求。石油是推动此一对外投资的主力。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买家,因此对产油区域的影响力很大。能源计划和股份占二○○五至二○一五年中国对外投资的五分之二。随著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加深,中国领导人仿效美国等大型经济体,寻求拥有更多国外油田,以稳定石油供给。中国那些由国家控制的石油公司大举入股了非洲、中亚、中东、拉丁美洲和美国的石油事业。

中国也成为许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铁矿砂是炼钢的主要原料之一,而随著中国各地大兴土木,建造新的摩天大楼、铁路等基础设施,全球铁矿砂价格维持涨势达十馀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花在国外买地、兴建工厂等商业活动上的金钱─仅次于美国。二○一六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首度超越自身收到的外来投资。中国的公司在一股全球营建热潮中位居核心,各地广建机场、公路、港口、铁路的资金大多来自中国的银行。工程学更形重要,因为中国的公司在东欧盖电厂,在非洲盖玻璃厂、水泥厂。

例如在非洲,中国成为比美国更有分量的贸易伙伴,在整个非洲大陆留下了印记。中国采双管齐下策略,既向安哥拉等石油及矿藏丰富的国家提供开发贷款(以自然资源采掘权这类事物抵押),也在包含奈及利亚、衣索匹亚、尚比亚在内的数个国家辟设特别贸易与经济合作区。特别经济区的设立,使非洲国家得以改善那些地区贫乏的基础设施和效率不彰的机构。二○一三年,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奈及利亚、刚果共和国和苏丹成了中国前几大原油供应国;这些国家都因为缺乏民主程序和透明治理而受批评。中国也经常提供低利贷款给信用评等不佳的政府,据称是为了换取采油权及采矿权。

中国势力也大举进入拉丁美洲。中国与拉美经济关系的成长,同样主要受中国对商品的需求推动。与中国的贸易,让巴西等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快速成长。巴西这个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成为世界上某些食品原料(例如甘蔗、橙汁、大豆)的最大出口国,而这主要得归功于中国的购买。中国也从南美洲买进石油。为了满足与日俱增的工业需要和消费者需求,中国投资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的多个拉丁美洲石油生产商,并跟它们签订协议。

中俄关系更加深厚了。俄罗斯和中国于二○一四年在地中海及日本海举行了联合海军演习。两国在联合国联手反对美国在利比亚和叙利亚的行动,并且对伊朗问题也采行类似的策略。二○一四年五月,中俄签订一笔总值四千亿美元的天然气交易,使莫斯科得以把自身最大的出口产品打进有利可图的中国市场,也加深了这两大强权的经济关系。中俄之间的历史并不平顺,有结盟也有对立,但当下两国仍持续拉近关系。双方都想抗衡美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独霸地位,以及欧洲在这些方面仅次于美国的支配地位,所以都致力于限制美国在中亚、中东和北太平洋的影响力。

在习近平时代,中国的全球活动和对外政策大多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需要息息相关。(汤森路透)

中国打造出的全球影响力举世瞩目。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成长缓和了其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打开了进入世界的大门。二○一○年左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国际放款额超越了世界银行(World Bank)。为了打造一个由国际出资的机构来为亚太地区的交通等基础建设筹得资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于二○一四年成立。亚投行得到全球五十七国支持,包括几个美国最亲密的盟邦,不顾美国反对加入该组织。二○一五年后期,中国的货币“人民币”获认可为全球储备货币,自此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圆平起平坐。二○一六年,中国拥有将近四兆美元的外汇储备;政府决意将这笔钱投资海外,藉以获利并发挥中国的影响力。

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启动雄心勃勃的新计划“一带一路”。这个用词很令人困惑:“一带”意指贯穿中亚和欧洲的陆上贸易路线,“一路”则指从东南亚经印度洋到中东、非洲、欧洲的海上路线。这个计划寻求透过贷款、基础建设规划,以及收购,先在六十八个国家兴建公路、铁路、电信网,借此重振古丝路,而这些网络全部与中国相通。“一带一路”旨在兴建重要的基础设施,让更多地方繁荣,并且推动全球发展,但中国推动这些工程也是为了取得关键资源、输出闲置的工业产能,甚至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塑造世界秩序。

对中国较不利的是,深度涉入全球流动带来了一批全新的安全难题,造成新的压力,导致相互脆弱性(mutual vulnerability)达到新高。有些压力并非中国能够只手遏制的,例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货币冲击,以及全球商品市场的波动。但是对于特定的地缘战略问题,例如捍卫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保护全球基础设施,中国则以持续增强军力回应。

一九四九年共党革命后,人民解放军扮演对外抵御外来威胁、对内守卫党统治地位的角色。解放军的兵力组成,始终侧重于驻守中国各地以牢牢掌控国内情势的陆军。中国领导人想要增加投入海空军的花费,以将影响力扩及国外,并且维护中国对争议岛屿及水域所主张的主权。为了达成目标,中国开始投入钜资建设海军,包括核动力潜艇。二○一二年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后,中国开始建造定于二○一九年开始服役的第二艘航母山东号。中国的海警总队迅速壮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警执法船;那艘一万公吨的船在江南造船厂建造,厂内工人称之为“怪物”。海上武力日益强大,意味着向来是陆上强权的中国正渐渐转型。这样能保护中国在重要海上航道沿途的利益;这些航道从南海经麻六甲海峡、印度洋到非洲、中东、然后进入欧洲,是中国许多商业贸易和能源供给都会经过的路线。

中国官方公布的国防支出以名义人民币计算,从二○○二年以来已经增加到过去的将近五倍。二○一七年,中国的国防支出占其(快速成长的)GDP约一.三%。从占比来看,大体上维持不变。二○一七年的军事预算大概在一千五百亿美元左右,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军事支出国,仅次于美国。但美国的军事支出,比排名第二至第九的八个国家加起来还要多。中国的实际军事预算几乎肯定是高于官方数字,但仍远少于美国。许多人对于中国快速扩张军力一事心存疑虑,而中国政府的低透明度又让这份疑虑变得更深。中国政府没有定期发布其军力统计数字,专家只能仰赖估计。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陆军兵力约一百六十万,海军二十四万,空军四十万。中国招募的新兵,有许多是来自乡村或高中刚毕业的青年,缺乏在拥有高科技装备的现代军队里充分发挥战力所需的技能。二○一五年,习近平宣布裁军,要把中国的兵力减至两百万。这是一九九七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裁军;根据官方机构所言,一九九七年那次裁军复员了五十万人。裁军后,中国仍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美国的现役军人员额是一百四十万。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军力扩张规模符合其经济上的实力与成长幅度。尽管如此,中国日益强大的军力和军队的现代化,仍令其他亚洲国家担忧,其中许多国家近几年来都和中国有过外交冲突。在与日本、与越南等邻国的海上领土归属纠纷里,中国也表达了政府会以武力保护其所主张领土的决心。因此,中国对领土争端、资源争端所采的政策,成为其与周边许多亚洲国家关系上的争议来源和重大议题。在这方面最切身相关的国家包括日本、越南、菲律宾,军力称霸亚洲的美国亦然。美国强调通常情况下它对领土争端持中立立场,但会维护此地区的稳定和航行自由。除了为东海、南海一带领土争端可能引发的冲突预作绸缪,由于视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军方也颇用心于针对台海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做部署。而根据一九七九年美国与台湾签署的协议,美国政府不顾中国强力反对,同意军售台湾。美国也保证在台湾受攻击时护卫台湾。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军力扩张规模符合其经济上的实力与成长幅度。(汤森路透)

中国成为国际政治领域和全球经济市场上的庞大存在─然而经常有人评论说,从许多方面来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存在是“局部”或者不完整的存在。中国予人的形象和实际的足迹之间有落差。中国成为许多国际机构的一员,但是和这些机构的关系并不紧密。中国经常独来独往,在拉拢亲密盟友上不尽如愿。就连与走得最近的俄国或北韩之间的关系,在台面下也一直存有猜忌和对立。中国的外交也似乎极度谨慎,只图本国利益。中国常对事物表态反对,但鲜少表示积极支持。“和平崛起”或“和谐世界”之类的概念,说服力不甚强,而且北京在说明或传达中国的全球雄心时,也无法取信于人。中国的势力和区域关系日渐强大,往往令许多国家对未来感到不确定、不安心。中国的行为有时会招来强烈反弹。军事支出高涨和军事现代化,使东亚情势变得更难捉摸。因海上边界和领土归属而起的长期纠纷持续升温。二○一二年,亚洲军事支出总额超过欧洲,为现代史上首见。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国的真实意图为何,北京军力愈来愈强大这个客观事实令其他国家感受到威胁,而且中国表现得很强势─从它快速扩张军力,还有对争议领土及它周边其他地物的政策来看,更是如此。

中国的全球经济影响力带来了类似的不确定感。经济发展或许傲人,但似乎很脆弱,易受外力冲击。长期身为全球成长引擎的中国,因为涉入不稳定的政权、易变动的新兴市场,以及中国自身无法掌控的其他经济力量而承担了新风险。虽然中国资产雄厚经受得住严重的经济衰退,但这攸关到经济的整体健康状态。中国成长放缓时,世界各地仰赖中国经济成长的公司、产业、经济体都受到影响。一方面,中国在全球经济里举足轻重且无所不在;但另一方面,中国把不确定性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许多产业和区域制定策略与计划时,是以中国的持续成长为基础。中国的成长若不顺利,就会有公司和国家要面临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的全球表现让人忧喜参半。中国仍在梦想恢复昔日盛世、成为富强现代的国家。中国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未来的方向还不明朗。尽管成就斐然,中国的国际事务却有许多地方让人觉得政府欠缺可长可久的长期方向或蓝图,反而太过专注于进行一连串有效却属于临时应急的短期调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