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动态清零"下香港疫情无起色 专家促封城 /

"动态清零"下香港疫情无起色 专家促港府封城

全球各地因应疫情发展陆续放宽防疫限制之际,香港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从2月10日开始实施更严厉的防疫措施,首次把“限聚令”适用范围延申到私人场所,并且禁止多于两个家庭的聚会。香港坚持“动态清零”疫情却毫无起色,使人怀疑港府的坚持是否基于政治考量。与此同时,香港权威医学专家预计,香港新一波疫情三月会达到高锋,促请港府积极考虑“封城”。

春节假期结束后香港的疫情急剧恶化。香港政府从2月10日开始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限聚令”适用范围首次延申至私人场所。两个家庭以上的聚会被禁止。罚款从目前5000港元提升至1万港元。宗教场所及发型屋会关闭两个星期。从2月24日起,市民进入商场、百货公司、菜市场、超市等场所必须以“安心出行”应用程式出示“疫苗通行证”,证明已注射疫苗。

港府的防疫政策一直以“清零”为目标,但近日香港的单日确诊数字已超越1000起个案,是春节之前的10倍。社会上的“抗疫疲劳”情绪以及对“清零”政策的怨言有增无减。

民主党:港府缺乏抗疫路线图

民主党2月10日发表最新的调查结果,发现有65%被访者认同政府要为“与病毒共存”策略作研究或准备。

民主党批评港府没有为抗疫制定“路线图”。抗疫指标越来越严厉却又缺乏指标,没完没了。 以群体免疫为例,港府曾表示疫苗接种率只要达到7成就能达标,却又逐步把指标提高至9成。部分政策,譬如禁止食肆晚市堂食并没有逻辑基础

按照港府的政策,与患者住在同一大楼的住户均要接受多次强制检测。随着确诊人数锐增,需要接受检测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每天要排队几个小时。民主党表示,所谓的强制检测根本就是大型群聚。

计划2月底实施的“疫苗通行证”也引起争议。民主党想象,到时各场所需要聘请大批保安守着门口查看市民手机,认为港府只是一味把防疫措施“加辣”,却无视疫情在变,病毒也在变。调查报告引述科学数据表示,接种疫苗最大的功效是减低重症或死亡个案。“疫苗通行证”对切断传播链起不到作用,唯一功效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变相惩罚不接种疫苗的香港人。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也对港府坚持 “清零”有保留。他向美国之音讲述亲身经历。

李兆波说:“我早前曾到一个社区中心讲学。在现场进行(核酸)检测,要一个星期才收到结果。现在香港每当有人确诊,与他住在同一大楼的住户要接受6次检测,在十几度的低温下排队几个小时。现在香港人最害怕的不是‘中招’,而是排队,或者强制送到检疫中心,不知道何时才能放出来。”

为了实现“清零”,早日与中国大陆恢复通关,香港持续实施被形容为全球最严格的隔离检疫规定,若从高风险国家抵达香港,必须先在防疫酒店隔离检疫21天;港府更限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民航客机着陆香港。

从李兆波看来,“清零”政策让香港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他把香港与实施“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比较。

香港经济恢复逊于新加坡

疫情爆发至今,新加坡与香港分别累积41万多起和1万7千多起个案,可是两地的经济表现却成反比。去年新加坡的GDP增长为7.2%, 香港则为6.4%。失业率方面,新加坡是2.6%,低于香港的4%。

李兆波认为,新加坡在经济支援方面较具针对性。反观港府的防疫政策却只着眼于通关,而忽略了恢复经济的重要性。

李兆波说:“港府早在2020年7月已表示要以(重新与大陆)通关为目标,却一直拖延。其实现在就算真的能通关人数也会很有限。这样的通关根本毫无意义。香港目前的‘清零’其实是在破坏经济,倒不如坚持自己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当然,一旦香港重新对外开放,疫情自然会飙升,但起码经济会受惠。现在的情况是,确诊数字不断上升,却无论对大陆还是对外都闭关。”

港府坚持“动态清零”也动摇了外资对香港的信心。国际酒店连锁集团文华东方(Mandarin Oriental)据报正推动行政团队暂时到香港以外地区工作。英国金融时报2月10日引述集团行政总裁莱利(James Riley)表示,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使香港变得孤立,成为非常差劲的工作地区,不适宜开展工作。

在香港居住25年的莱利说,作为营运基地,香港经营环境变得很差。他认为,当香港重获自由流动空间才有机会复苏。

中文大学学者李兆波认为,外资流失是香港切断对外联系所导致。

李兆波说:“酒店业尤其高级酒店业是(讲求)人与人接触的行业,不能完全以资讯科技取代。至于金融行业,虽然一般交易能透过互联网进行, 但是重大收购合并仍然要亲自见客。一旦人才流失到新加坡和东京等邻近地区。人家在当地站稳脚后,要他们回头并不容易。中国大陆的一套(清零)我们是尊重的,但是别忘了,大陆有庞大人口,拥有本身的市场,但是香港靠的是对外联系。”

他认为,港府的抗疫政策毫无“章法”可言。

李兆波说:“港府不是以市民的福祉为最重要考虑,这是肯定的。他们把疫情夸大。在很久之前,港府的团队一般是高瞻远瞩的,现在却是溃不成军,很多事情都是乱来的。这与管治团队的水平有关。”

针对外界提出质疑,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早前发表评论,强调“动态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总方针,要求做到对病例及早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和有效救治,使疫情不构成连续性社区传播。

评论认为,“动态清零”是符合香港社会实际情况的科学选择。香港老龄人口占比较高,70岁或以上长者疫苗接种率较低,同时病毒由境外输入香港风险较高,如果放弃动态清零,病毒必将快速大规模扩散;评论并强调,就算收紧防疫政策,对不少行业正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长远而言动态清零能够以最快速度扑灭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香港经济社会的影响。

出于隐私考量化名“丁女士”的西安观察人士一直密切关注香港疫情。她对美国之音表示,完全能理解香港部分舆论对“动态清零”的质疑。她以西安为例,认为社会为“动态清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丁女士说:“当局过于夸大病毒的危害。 西安封城期间,无数人穿上防护服,看起来就像外星人一样,把所有人都赶到家里,整个大街上空旷得像死城一样,却又对我们生活的福祉有多少增加?这种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在大陆,人们谈到病毒就色变。‘美国天天都在死人’, ‘美国水深火热’,事实上人家仍在维持着正常生活。”

她说,香港在抗疫问题上必须有自己的主张。

丁女士说:“我当然认为是应该‘一国两制’。香港的体制本来就和大陆有很大不同。港府还是应该听取民众的意见。香港这样的一个开放的城市应该更多参照欧美国家的经验。要是完全追随大陆,那你香港优势在哪?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最终还是要和外界接触。难道要自我封闭成为一个孤岛吗?全世界都‘与病毒共存’了,你还要坚持清零干嘛?这不是很可笑吗?”

港大学者促港府“封城”

连日来,香港的确诊个案不断创新高。香港大学医学院进行流行病学推算,认为即使港府收紧社交距离措施也无法使疫情受控。预计到三月中会达到感染高峰,每天有1.1万人确诊、400多人需要入院治疗,超出香港医疗负荷,到6月时累计死亡人数达最多1,000人。

港大团队估算,一旦社交距离措施放宽,6月中累计死亡人数会升至3,000人,60万人要隔离。

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表示,若参考2020年上海“封城”做法,病毒繁殖率就可大幅急降八成半,虽然仍未达到安全水平,但死亡人数会减少至100多人。他认为,“封城”是控制疫情的最有效措施,建议当局积极考虑。

梁卓伟说:“死一百人当然不是好事,但总比死一千人要好、更远远比3000至5000人死亡要好。”

曾经历西安“封城”的观察人士“丁女士”则警告说,如果港府选择采取这种措施,香港人的生活品质将受到严重影响。

丁女士说:“以西安和广西的百色为例。(当局在封城时宣布)本市居民除非有非常特殊的理由,否则不能离开,其他地方(的人)也不能进入。更进一步的话,居民只能在所在的区呆着,大家都要在家里工作。再严酷一点,你就只能困在居住的小区,不能出门,失去出入的权利。社会上的基本流动都停止了。当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行政官僚的效率是高的。如果他们要作出这样一个决定的话,基本的物资保障、医疗系统、交通、公民社会的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会好一些。我想它应该不至于出现像西安这样的极端事件,人们没法就医或有妇女流产,但是人们的生活是会受到很大影响。”

她促请港府不要基于政治考量决定香港的防疫方向。

丁女士说:“我当然认为港大医学院有它的专业性,但是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作出决定时不要受到太多的政治影响。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坚持所谓政治正确的政策,那是没有办法,但是香港还有一些自由,应该少受政治力量影响,作出专业判断。‘清零’并不是能够持久的观念,始终你要面临‘与病毒共存’的那一天。”

港府的抗疫政策不仅饱受港人批评,就连亲北京阵营也有争议。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2月10日在香港《明报》发文,他引述中国大陆网络红人的言论,批评治港的“精英群体”对中国大陆模式骨子里不认同,更对中央政治模式与政治秩序有抗拒,没有足够政治意愿及动力落实“动态清零”,管治团队始终认为英美模式更为优越及文明,而中国大陆的一套存在技术及伦理缺陷。

张志刚引述网络红人表示,治港团队只是表面上努力维护“通关”目标,实质是机会主义者,内心不相信,却不敢公开放弃和中国大陆“通关”,以致政策无法在香港推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