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在乌中国留学生:开始感觉炮火像烟花 /

在乌留学生拍摄下多地实况:开始感觉炮火像烟花

在乌留学生拍摄下多地实况

于2月24日开始的俄乌冲突,到现在已经超过48小时。当地时间2月25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方已经向乌克兰方面传达了同意举行会谈的意愿,但乌方正在重新考量是否与俄罗斯在明斯克举行会谈。26日,基辅市发生战斗。

对于在乌克兰的中国人而言,过去的48小时难熬而惊悚,冒险离开或是留在原地都有潜在的危险。这是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第一次听到枪炮的声音,战争就在身边打响,有人躲到学校地下室,有人去地铁站下避难,还有人组团一起向西部转移。

在乌华人都在25日晚上收到了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的撤侨通知,大部分人在第一时间就填了自己的信息。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在炮火中寻找着安全的落脚点、设法储备物资,等待撤侨那一刻的来临。

民众在炮火间隙去超市购买物资(图片来源于采访对象)

炮声在凌晨响起

紧张气氛在几天前陡然提升好几个档次。当地时间24日凌晨三点,在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学习俄语的中国学生唐绍云接到母亲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关注到时局变动后的母亲第一时间问候情况,叮嘱他换笔美元在手上。唐绍云看了眼正在沉睡的室友,头天晚上,他们还在一起聚餐,在大家看来,首都不会出问题。

他劝母亲不要过度担心,并向她保证一切平安。凌晨四点,唐绍云正准备入睡,忽然听到耳边传来一声剧烈的炮响,“当时觉得是在放烟花”,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传来,尤其是第三声,唐绍云能感知到它的方位,他迅速拿起手机查看新闻,确认是在距离宿舍1.5公里处的雷达站遭遇了袭击,随着爆炸声迭起,玻璃在摇晃,室外车辆警报器疯狂鸣响。

五点,同样在基辅的赵强也被爆炸声惊醒,与唐绍云一样,迷迷糊糊中赵强还以为是在放礼炮,他看了一下留学生的微信群,才知道战争真的开始了。紧接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是个中国女留学生同学,大声呼叫他快去躲避轰炸。他赶紧穿好衣服,拎起书包就往一楼冲。

炮弹落下来,赵强心里反倒“踏实”了,这种反差,来源于两天以来高度紧绷的神经。就在前一天晚上,有个乌克兰当地朋友告诉过他会有轰炸,但当时,不知道轰炸的地点在哪里。这个消息如同一柄悬在头上的剑,让每个人都惶恐不安——怕它来,又怕它不来。

炮声不仅在基辅响起,也在哈尔科夫响起。五点左右,在哈尔科夫国立航空大学上学的鲁梦珂也被来自“似乎很远”的炮声震醒,他打开哈尔科夫中国留学生的微信群,发现群里已经炸开了锅。在一系列表达恐慌、想跑的消息中,群管理员发了一条群公告:“以3-5人为一组,现在开始为自己准备一个随身背包,不要乱跑,等待使馆进一步通知。”

几乎在乌克兰的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中国学生会与大使馆或领事处对接。同在哈尔科夫上学的武岭收到消息后,立刻就收拾了背包,“带上护照,其他的也不要了。”他就背着包在宿舍里坐着。从窗户往外看,远处一片一片的蘑菇云,炮击声密集。“几乎就不断,一直在隆隆隆地响,就像打雷一样。”

五点,赵强到达宿舍一楼的礼堂,礼堂内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家神色慌张,16个中国留学生们凑在一起,没人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有个女同学还在慌乱中把包落在了宿舍,于是大家就把水分给她。

过一会儿,鲁梦珂收到群通知,哈航的老师让他们去防空洞避难。防空洞在寝室楼的负一层,是上世纪留下的,潮湿阴冷,没有信号,100多个本地学生和留学生挤在一起。

在防空洞里,鲁梦珂感觉很安全,但一打开手机,网上的战争信息刷了屏。大概早上八九点钟,宿舍楼里几乎所有人都进了防空洞。

人们躲在防空洞里,一边闲聊着国家局势,一边注意听着外面有没有炮声,鲁梦珂感觉特别饿,防空洞也不透气,他就出去街上逛了逛,顺手录制了视频。视频里,哈尔科夫的天空万里无云,地上有些残雪;有个大兵在哈尔科夫国立航空大学附近的军事基地打了两枪,周围居民开始逃窜;学校四周时不时传来炮弹的轰炸声。当天晚上,大家打着地铺,早早地就在防空洞里睡了。

哈尔科夫国立航空大学防空洞(图片来自于采访对象)

在炮声停歇间隙囤货、撤离

当地时间2月24日上午九点之后,炮击声没那么密集了,武岭回忆,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炮声会响起一次。

俄军在当日突破哈尔科夫州界,哈尔科夫国立航空大学宣布无限期停课,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退路。

趁着炮声停歇的片刻,因为担心物资储备不够,武岭和室友趁机去外面买水和粮,路上几乎没什么车,行人不多,但超市门口排起了长队,队伍排到了街上,银行取款机门口的队伍也排了几十米长,人们的脸上都是紧张和凝重的表情。武岭告诉记者,他们走进一家本地的连锁超市,里面的东西基本被抢空了,每个收银台前都排了二三十米长的队伍,武岭和室友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买了水、饼干和香肠。

由于担心局势更加混乱,从超市回来之后,武岭就再没出过门。群里有在哈尔科夫做生意的华人同胞发消息,称自己在当地生活多年,有车比较方便,也知道在哪能买到东西,如果有人需要购物,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他,他买了之后送上门。

下午两三点左右,学生会通知留学生,让大家五人一组报名,想办法组织撤离。武岭就和一些留学生同学去了学校的地下室。

“这是大使馆的方案,以大学为单位,让我们学生之间有个组织,进行水源和物资的交换,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联系。”同样在哈尔科夫上学的李强说。 在学校留学生小组的组织下,他和十几名中国留学生聚集到了地铁站下进行躲避。

唐绍云介绍,在基辅的人们有几种不同的避难路径,一部分留在室内或防空洞躲避;一部分开车前往临近的安全国家寻求庇佑——大部分选择往西走,途径利沃夫去往波兰;还有一部分则选择暂时前往市区郊外避险。

唐绍云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法,在与室友商议后,四人结伴前往位于基辅西南部的维什涅韦,在联系好的一栋别墅住下。这里远离市区,不会太受战火波及;更重要的是,郊外有柴,可以生火,院子里有井,可以提供水源,因此预防了市区可能存在的断水断电等情况。

出发时他们带了20斤大米和一个大型储水桶。当日,基辅实行了宵禁。到郊区落脚后,当晚,唐绍云与室友也开始轮流值夜班。

“困,但是睡不着;饿,但是吃不下”,唐绍云告诉记者。在郊外,尽管远离了爆炸的声音,生活能够自给自足,但这种“平静”却并未带给人安稳。他已经一天两夜未睡觉,偶尔小憩一会,却错过了回复家人消息的时间,家人想要时刻确认唐绍云的安全,他一睁眼,手机上就积攒了母亲十余个未接电话。

慌乱和恐惧越来越重地压迫着人们的神经,唐绍云的室友称,以前听音乐喜欢听重音,现在低音都不敢听,像听见耳边有炸弹的声音。

有军人在哈尔科夫街头出现(图片来源于采访对象)

在乌中国公民登记准备撤侨

当地时间2月25日清晨6点,胡建超被国内的亲人朋友远程叫醒,大家都迫切想要知道他在乌克兰的情况。

两周前,他来到乌克兰最南部的港口城市敖德萨度假,脱离了留学生的“大部队”。一觉醒来,俄罗斯的军队已经来到离胡建超200多公里左右的赫尔松市,距离他所在的敖德萨车程不过两三个小时。

“他们看新闻说我所在的市区有个商店被炸了,我也不知道情况,一会儿出去看看。”胡建超说,昨晚是炮火声最强的一夜,本地新闻报道称18人遇难。

“乌克兰人很害怕,很多人都撤离到西部的城市,我的乌克兰的朋友大多数都撤了,中国人反而都待在家里。”胡建超说。他告诉记者,24日晚上七八点左右,大使馆公布了撤侨包机的信息,让他们在27号之前填写登记信息。

李强躲在地铁站里,和其他十几名中国人一起收到了大使馆的撤侨消息,微信群中还有工作人员指导他们填表,他立刻填写了。由于疫情原因,他已经两年没回国了,眼下局势动荡,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家人身边。填写完之后,他冒险回到宿舍打包行李,“主要是一些文件和证件,因为我觉得我以后还是会回到乌克兰的。”

25日晚上9点,群里又有新消息:“在哈尔科夫国立大学10号宿舍发生枪击事件,所幸无人受伤!各大学中国留学生负责人提醒所有人,无必要不出门、无必要不上街、在晚上一定不要出门。”

对于撤侨,鲁梦珂的心情很复杂。他担心在乌克兰的研究生学业因此半途而废,又担心战争带来更严重的伤害。目前他已经填完了中国大使馆撤侨的表单,但还没收到启程的通知,更不知道该做哪些准备。

胡建超还在考虑要不要填写撤侨表格,他在乌克兰生活已经有四年,学习的同时,他还在教当地人学习中文,一个好朋友邀请他去他家避难,距离他目前度假的公寓有470公里,由于主干道路的封堵,如何穿越这470公里,才是胡建超眼前最大的难题。

他去了车站询问了一下,没票。“所有的车次都不售票,我又找私家车,开高价租黑车,1000块他们都不拉。”因为无法离开敖德萨,临时租的度假公寓又不方便囤太多物资,胡建超只好买了一些面包速食应急,他租的公寓今天就到期,他打算先去敖德萨的一名医生朋友家住段时间。

25日白天,陆续有车从市区开进别墅区。“我们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等。”唐绍云告诉记者,等在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凑齐了三辆车、四辆车,他们或将一起往西撤。

基辅地区的宵禁还在持续,当地时间2月26日,基辅多个地区发生爆炸,据乌克兰媒体报道,凌晨,位于基辅市西部的舒里亚夫卡和动物园地区,机枪声明显,西部所罗门斯基区传出爆炸声。

大部分人都在等待着撤侨时刻的到来。李强明显感觉到,在乌克兰当地出现一些反华情绪,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在25日步行前往超市购买物资时,遭到了威胁与恐吓。2月26日,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发布提醒,在乌中国公民不要随意亮明身份及展示具有识别性的标志。

据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新闻发言人丁建伟参赞称,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已启动我国公民撤离工作预案,但当前乌领空处于封闭状态,空域武装军事活动频繁,多个机场被炸或关闭,飞行安全难以保障,使馆将努力克服困难,一旦飞行条件能够确保我公民安全,将第一时间接我公民回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