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三十年:俄罗斯缘何从老大哥沦为穷邻居
中俄经济市场化改革同步,为什么在短短30年内,俄罗斯GDP总量从远超中国,萎缩到不足中国的10%?
一、30年来日渐扩大的中俄实力分野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两周,俄罗斯不仅暴露了军事上的弱点,更显示出经济上的脆弱性。俄罗斯非但经济规模与西方相差甚远,抗压性和稳定性也非常差。当西方抛出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后,上周卢布汇率下跌70%,为了防止股市也出现大跌,莫斯科交易所干脆连续宣布休市。现在各方除了关心战场上俄军的进展外,也都关注俄罗斯经济是否会崩溃的问题。
然而,30年前俄罗斯经济是另一番景象。1980年代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是中国的10倍以上,以俄罗斯占苏联经济总量的七成来算,那时候俄罗斯经济总产值也应该是中国7倍左右。即便经过苏联晚期的经济滑坡,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1年新独立的俄罗斯GDP仍然是中国的近1.4倍(5179亿美元VS.3795亿美元)。
在80年代中国改革初期,诸多高层领导人提出了到21世纪中期赶超苏联的目标。当时的人们看来,苏联似乎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但仅仅30多年后,中国GDP已经是俄罗斯的10倍,2021年两国GDP总额分别为18.03万亿美元、1.77万亿美元,俄罗斯的GDP比中国第二经济大省江苏还低近10%。考虑到俄乌冲突带来的冲击及卢布贬值等问题,今年俄罗斯GDP还将继续萎缩,有可能被更多中国省份超越。虽说不能全以GDP论英雄,但是产值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至少说明了很多问题。
1990年以来,中俄两国占全球比重的变化,俄罗斯从4%下降到不足2%;中国从2%上升到14%,来源:世界银行
当下距离苏联解体刚刚过30年,也是邓小平南方谈话30周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启了市场化改革;同时,苏联解体也触发了邓小平的改革紧迫感,不到一个月后,他就发表了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南方谈话”。所以,中俄虽然在此后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是经济改革的时间是同步的、方向是一致的,从经济史角度,1992年都是中俄“市场经济元年”。
然而,为什么中俄经济改革成果迥异,当年的老大哥被小兄弟超越?为什么如今俄罗斯除了能源出口之外,在全球经济中已经没有多少存在感?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所有这一切这还要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转型之路谈起。
中俄经济市场化改革,都是发端于80年代,正式起步于1992年
二、失败的转型
或许有人要说,俄罗斯经济衰落是源于它在转型中采取了“休克疗法”,被西方忽悠瘸了。“休克疗法”后俄罗斯经济的确缩水很严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也是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市场化普遍采取的路径(中国也曾经在90年代也发生过大规模国企改革带来的经济困境),但是这种改革阵痛是暂时的,绝大多数前苏东国家在2000年前后都逐渐走上了经济持续增长的通道,唯独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发展之路一直很坎坷。
或许还有人说,俄罗斯衰落是由于西方的制裁。但如果看90年代之初的国际形势,中国面临的国际制裁远甚于俄罗斯,当时西方对政治上改旗易帜的俄罗斯接纳程度是高于中国的。所以,俄罗斯的转型失败仍需要从内因上去寻找。
如果比较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转型的路径,我们发现俄罗斯转型的失败,还是根源于它在经济改革中,过度迷信权威主义,未能真正激发社会活力,并没有走一条通过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发展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子。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全面“去工业化”,退化为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国家,经济稳定性及国际竞争力严重下滑。
具体而言,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几个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寄生于权力的寡头垄断了多数经济资源,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发育程度很低,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寄生于权力的资源性寡头,这些寡头看上去也在经营企业,以企业家的面目出现,但其实与现代企业和资本毫无关系,主要依赖石油等自然资源或特权经营,其实质是权力的延伸,更不能与三星、索尼这样日韩科技创新企业相提并论。
普京上台后虽然大力打击寡头,但是寡头们仍然控制经济命脉。根据《福布斯》杂志2021年的数据,俄罗斯最大的117个寡头,控制了全国超过36%的财富(超过5380亿美元)。而另一方面,那些真正根植于市场的民营企业发展很不充分,在福布斯2021年俄罗斯最大的200家私营企业榜单中,多数是资源及重工企业,商贸、科技企业仅有51家。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也非常低,至2020年,全国共有270万余家,创造了1650万个工作岗位,产值占GDP的21.9%,就业人数占比为23%。
同期,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中小企业GDP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55%以上。作为改革对比参照物的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数量也突破3000万家,创造了60%的GDP,以及80%的就业岗位,这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值得骄傲的基础性成果。
第二,经济“去工业化”,能源、初级材料加工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边缘化。
解体前的苏联是世界上制造业的国家之一,比如,1980年前后,苏联年产2000多万台白色家电,是世界第四大家电生产国;年产汽车220万辆,是第五大汽车生产国;在最新科技方面也走在前沿,是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国,第二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第三大电子计算机生产国。
但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产生的企业结构,导致对资源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路径依赖,制造业迅速萎靡,经济大踏步“去工业化”。国民经济中,能源及原材料工业的比重,从1991年的47.5%上升到2018年67.5%;机器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从28.2%下降到11.6%,而中国及G7工业国比值都在50%左右。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俄罗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类型属于“有限初级产品参与型”,与阿根廷、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非洲部分国家属于同一梯队。2018年,俄罗斯高科技产品出口值仅仅相当于中国的1.5%(101亿美元VS.6708亿美元),况且其中多数属于军工产品,很少有民用产品。
第三,“轻重失调”的问题继续加剧,工业体系残缺不全,消费市场和商业服务低迷。
中国与苏联在计划经济时代,曾同样面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工业不发达的问题,但是中国在经济改革中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为全世界轻工业制造最发达的国家。俄罗斯在转型中不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变得越发不合理,1991年俄罗斯轻工业约占18.5%,2018年进一步缩减到13.1%。
如果在俄罗斯有过旅行或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其日用商品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基本上是高端产品依赖欧美日,中低端产品依赖中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所使用的物品有很多是从越南、印尼等落后国家进口的,但是基本没有从俄罗斯进口的。
另一方面,俄罗斯第三产业中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商业、物流、金融都不发达,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低。以运输业为例,俄罗斯目前运输业发展水平基本停留在苏联解体前,并没有一个现代的物流行业。从阿斯特拉罕到500余公里外的索契邮政包裹平均用时9天,从中国到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跨境物流周期平均用时30天,相比之下,跨越太平洋的中美国际包裹平均用时3-5天。
俄罗斯轻工业及第三产业的颓势,从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时,组委会需要临时增加一批2米高的大号吉祥物Zabivaka小狼,却发现俄罗斯本土没有一家厂商可以完成,最终还是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平台,及时匹配了中国制造商,迅速完成了生产玩偶需要的各种原料整合 ,最终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批吉祥物,解了俄罗斯主办方的燃眉之急。
这正是中俄经济设计、生产、组织、制造和物流能力的鲜明对比写照。吉祥物制造涉及数百个工序,需要多个工业部门,运送距离达近万公里,但中国可以依托活跃的现代中小企业,高标准的商业数字化水平以及发达的制造工厂迅速完成任务,体现了新兴数字化生产的力量。而俄罗斯不仅制造物流链残缺不全,组织运营水平还停留在传统工业时期。
三、经济转型失败带来的后果与风险
总之,俄罗斯在1992年以来的经济转型,并没有完成构建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使命。30年来,俄罗斯名义经济总量仅仅增长了2.4倍,而中国增加了37.3倍,中东欧国家也平均都增长了6倍以上,俄罗斯的转型可以说是一个反面教材。
并且这种失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未来致命隐患,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参与国际竞争的活力,以及对抗外来风险的抗压能力。
第一,经济增长极不稳定,严重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及国际局势。完整的工业体系,发达的中小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稳定性的根本标志,我们看近三十年来,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几个国家,基本都符合这个特征。
但是这几项中,俄罗斯每一项都是非常欠缺的,已经跌入“能源陷阱”,能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35%上升到目前的70%左右,导致俄罗斯的经济严重受制于国际能源价格以及国际局势,每次能源市场震荡或国外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都会导致经济大幅下跌。
1992年至2021年之间,俄罗斯有9年经济是负增长,6年经济增长率低于2%,经济好似过山车,一直在大起大落中。可以说,俄罗斯是近30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稳定性最差,经济增长表现最差的经济体之一,与其优越的资源禀赋及良好的工业、人力资源基础严重不相匹配。
1990年以来的俄罗斯GDP增长率曲线图。大起大落是俄罗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全球中大型经济体中,发展最不稳定的一个
第二,科技创新力和经济竞争力急剧衰落。一个国家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能够胜出的根本路径还是看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人们不把海湾石油输出国当成发达国家,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只是人均GDP很高,但是没有发达的科技和有竞争力的企业。
而现代经济中的科技创新,越来越依托企业,过去政府资助的科研院所及大学主宰科研的情况,在发达经济体中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拥有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力的企业,是提高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但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俄罗斯,依旧沿袭了官方包办科研的老路子。2019年俄罗斯全国R&D支出约450亿美元,其中政府投入比近70%,而企业不足17%;而同期,中国R&D经费支出超过3200亿美元,其中企业支出部分超过75%,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又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民企研发500强榜单”,仅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年科研经费支出就超过1000亿人民币,超过了俄罗斯所有企业研发费用总合。
这种情况导致俄罗斯的科技整体处于萎缩状态,1992年全国有153万人科研人员,2015年下降到73万。现在俄罗斯科研人员中,年龄超过50岁的占46%,更意味着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创新前景。笔者曾经访问过俄罗斯最大的科学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也曾经在70年代是规模超过硅谷的全球最大科学城),多数科研院所都是严重破败状态,科学城鼎盛时期工作人员约5万人,现在仅剩下3万左右。
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及欧盟联合研究中心评选的最具有创新力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均仅次于美国,不少企业跻身于前20名,而上榜的俄罗斯企业往往在1000名之外
俄罗斯全球科技竞争力也是急速衰落,以2021年的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为例,列入该指数82本全球顶级刊物论文发表量,俄罗斯为1482篇,位居全球第18,落后于新加坡、瑞典、西班牙、印度等国,相当于中国的7.1%,或德国的16.1%,曾经是全球基础自然科学中心之一的俄罗斯已经被严重边缘化。
科研经费在GDP中的占比,俄罗斯在主要大国中垫底,数据来源:卡耐基智库
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机制,俄罗斯的科技和人才力量,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得俄罗斯基本没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2022年全球品牌500强榜单中,仅有两家是俄罗斯企业,并且入围的都是垄断性国企或能源寡头(联邦储蓄银行、卢克石油公司),而中国有84家,韩国有12家,印度有13家。全球最有价值的25个品牌中,有中国品牌11个,其中包括华为、中国平安、TikTok、淘宝、天猫、微信。普华永道评选出来的全球最具有创新力的1000家中,俄罗斯企业也仅有两家,而中国企业有395家。
如果说俄罗斯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走在前列的话,那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新科技革命中已经被严重边缘化。最近些年,俄也意识到自己在逐渐落伍,政府开始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量子计算等方面采取赶超策略。但是由于缺乏创新的市场土壤,以及没有领头企业在其中穿针引线,效果仍旧很差。
以5G通信为例,虽然俄罗斯2017年以来投入7980亿卢布(按当时汇率约100亿美元)用于5G研发和推广,但其专利数量全球占比最高年份也不到1.8%,不及华为集团的八分之一。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量子计算方面,俄罗斯一国的整体表现,还不及中国阿里巴巴集团一家,其区块链专利数量约为阿里巴巴的4%,人工智能累计专利数量约为阿里巴巴的70%,尤其是近几年阿里巴巴依托云计算实现“去IOE”化(IBM计算机、甲骨文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打破了西方传统科技巨头的垄断地位。
在阿里、华为等一批有创新力的企业带领下,中国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体来讲,虽然和西方国家还有差距,但中国在高科技竞争平台上已经逐渐步入第一梯队,开始在某些领域掌握话语权,而俄罗斯总体已退居第二梯队,并且是位居最后列——这种情况是30年前任何人都不敢想象的!
第三,俄罗斯与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具有浓厚不平等性和脆弱性,缺乏经济安全阀。
由于俄罗斯工业和科技创新的式微,导致出口产品以能源、矿产、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为主。虽然,某些产品国际市场占比很大(比如天然气出口量占全球五分之一以上),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可替代性。但俄罗斯进口的产品以工业制成品及高科技原件为主,是维持本国基本生活消费及工业再生产所必需的。
目前联合国制订的525个工业细分门类中,俄罗斯只拥有300余个,很多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所依赖的产业都是空白,全国所消费的工业品及科技产品60%以上需要进口。因此,西方国家可以忍受长期制裁俄罗斯的代价,可以通过调整进口源来弥补俄罗斯的供应缺口,而俄罗斯却难以忍受西方长期制裁。
俄罗斯产业的初级性,还导致其与外界缺乏双向投资行为,经济联系一直很脆弱。俄罗斯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吸引大量跨国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仅在华投资的美企就累计就达7.25万家),其吸收的外资绝大多数是离岸资本进行的金融性投资;更没有像中国这样产生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到海外进行市场扩张或融资(截至去年共245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总市值1.88万亿美元)。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跨国企业及经贸合作,越来越成为国际冲突的减压阀,甚至是压舱石。虽然近年来中美关系出现波动,但中美之间的经贸联系之广、之深,仍使美方部分极端的“脱钩”设想很难实现。可以说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使得外交政策上有很多“经济牌”可打。相反,俄罗斯与西方缺乏这种密不可分的、双向的、深度的经济联系,导致西方可以屡次轻易对俄罗斯进行切割性的制裁。
四、结语
中俄经济改革几乎是同步,都是始于1980年代,大规模开启于1992年;两国改革前的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管理模式;两国的改革使命和目标也相同,都是建立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一不同的是,俄罗斯的经济基础、人才、科技教育条件都远远好于中国,然而,如今昔日财大气粗的老大哥沦为穷邻居,俄罗斯的教训以及中国等经济体成功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
1.一定要坚持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最不坏的一种经济制度;
2.一定要鼓励保护民营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它们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3.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对外经济合作虽然有风险,但仍是化解国际危机的最有效缓冲阀,尤其是跨国企业越来越成为避免国际关系极端化的压舱石。
4、一定要追赶最前沿的技术革命,世界经济竞争根本是新兴经济的竞争,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反观俄罗斯式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发育不足的市场力量,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只能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本国与外部经济脱钩、陷入国际冲突的风险。三十年来,中俄经济改革转型迥异的成果,印证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论断:不改革开放,不实行市场经济,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就是死路一条!
生活服务
-
Tina1960@ 2022-03-13 21:05您已点过赞理由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一句话。戈尔巴乔夫被李根忽悠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