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又火了 花样求新 /

林黛玉式“发疯文学”又火了 网络花样求新

" 大抵是倦了 , 竟回我这般敷衍 "" 你瞧 , 又开始画大饼了 , 我要是信了 , 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 哥哥要是这般态度 , 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 , 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

近日 , 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话语气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 , 这些内容被称为林黛玉式 " 发疯文学 "。网络玩梗常玩常新 , 从 " 杜甫很忙 " 到 " 元芳 , 你怎么看 "" 鲁迅曰 ", 再到玩坏世界名画等 , 网友们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断追求新鲜感。

关键词造梗

脱离人物形象

网络上对 " 发疯文学 " 的定义是 " 快乐又实用的文体 ", 而 " 发疯 " 文学的作用是 : 发一大段疯狂的废话可以很解压 , 也能让对方知道面对的是一个 " 疯子 ", 最好给我谨慎一点不要敷衍。知道了网络 " 发疯文学 " 的使用环境 , 也就知道了模仿林黛玉说话语气的一段段网络语为何能流行。

放到当下的语言环境中 , 这些模仿林黛玉的话 , 听起来别扭、造作、废话连篇 , 但网友关注的并非这些话语本身 , 而是能否融入这种抛梗、接梗、玩梗的网络潮流现象中。

比如 , 在一些短视频中 , 网友模仿林黛玉语气怼男朋友 :" 平日里 , 我说的话 , 全当耳边风了 , 从未听过我一句话。怎么别人说的丢个垃圾你就应了 , 比圣旨还快。"

有网友模仿林黛玉调侃眼中只有宠物狗的妈妈 :" 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弟弟绊住了 , 竟如此不理人了。"

也有网友用来调侃与领导的对话 :" 如此说来 , 倒是我的错了 , 不像新来的同事 , 那般年轻 , 那般能干。"

其实 , 因为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 , 在网络流行文化中 , 她的一些语言早已流行 , 比如 " 单单我有 , 还是别的妹妹都有 " 等 , 会经常出现在网友的聊天中。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一直被网友不断解读 , 甚至解构。

在这一波网络玩梗文化中 , 林黛玉式 " 发疯文学 " 一开始就脱离了林黛玉的文学艺术形象 , 只是林黛玉话语中的一些关键词被拿来使用和造梗 , 比如 " 大抵是 "" 也亏你 "" 管你什么相干 "" 白费心了 " 等 , 网友自造的林黛玉式 " 发疯文学 " 更多的是阴阳怪气、委屈巴巴、巧舌如簧的意味 , 跟文学作品中林黛玉话语中呈现的伶牙俐齿、爱说爱笑、娇俏可人的形象不沾边。

玩这些梗的网友不见得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有体会 , 或者真的需要 " 发疯文学 " 这种话语术 , 只是更希望自己能参与到这场玩梗狂欢中 , 参与到集体情绪的抒发中。

网络玩梗求新

但转瞬即逝

在网络海洋中 , 每隔一段时间 , 都会出现各种对文学经典、历史名人、著名作家、经典艺术等的玩梗式狂欢 , 这些玩梗狂欢本身就是网络化娱乐时代的组成部分 , 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游戏、娱乐、恶搞和戏谑。

2012 年一场 " 杜甫很忙 " 的恶搞娱乐就曾风靡网络 , 语文课本上忧国忧民的杜甫形象 , 被网友们恶搞成狙击手、送水工、肌肉男、西瓜摊主等 , 共同构成了 " 杜甫很忙 " 的网络景象。

在网络社交媒体刚流行的十年前 , 网友们集体戏谑杜甫 , 将古代名人的权威形象进行解构和错位式解读 , 让不少网友觉得新鲜、好玩 , 也让不少学界的人感到吃惊和无法接受。当时 , 不少评论文章认为这种网络流行现象不可思议、没有底线 , 反映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失落。

除了批判 , 更多的人反思这种网络恶搞现象 , 也有部分人认为针对这种现象要松弛 , 批评不要上纲上线 , 因为新的时代新的解读 , 也是一种创新。

" 杜甫很忙 " 之后 , 网友对主流文化内容的解构式、戏谑式玩梗并没有停止 , 主流文化群体对此现象也逐渐见怪不怪。几年前 , 大家都玩 " 包拯很忙 "" 元芳 , 你怎么看 " 等梗 , 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2019 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流行 , 鸡汤文、说教文开始流行 , 有一个网络流行现象是名家名言满天飞 , 张爱玲、莫言、白岩松等人的假名言被多处传播 , 莫言和白岩松还出来 " 打假 ", 否认说过那些 " 漂亮的名言 "。名言满天飞的潮流中 ," 鲁迅说 "" 鲁迅曰 " 成为一种玩梗现象 , 很多话都被安在鲁迅头上 , 比如 :" 年轻人 , 多吃蔬菜 , 少熬夜 "" 本身就穷 , 折腾对了就成了富人 , 折腾不对 , 大不了还是穷人 "" 到了一定的年龄 , 必须扔掉四样东西 : 没意义的酒局 , 不爱你的人 , 看不起你的亲戚 , 虚情假意的朋友 "。

在互联网娱乐狂欢的语境下 , 鲁迅有着 " 中国中学生最害怕的男人 "" 亚洲第一梗王 "" 网络名言鼻祖 " 等称号。

从 " 杜甫很忙 " 到 " 鲁迅说 ", 再到林黛玉 " 发疯文学 ", 都是网络流行文化对严肃文化的恶搞、开涮。一波又一波玩梗热潮 , 说明网络流行文化特征之一是永远狂欢、解构和恶搞 , 它崇尚的就是娱乐化、非主流、消解意义 , 网友在抛梗、接梗中宣泄情绪 , 寻找社交共鸣。网络玩梗潮可能制造的是 " 伪语境 ", 拥有粗鄙化的元素 , 但现在不越界、不触及底线地玩梗 , 也不再会被一本正经地批评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风气的污染 , 大家都知道这种娱乐玩法追求新颖、有吸引力 , 但会转瞬即逝。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