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亦敢撼树:写给疫情下真正的上海人
蚍蜉亦敢撼树。
上海这波疫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4万了。这几天,看了很多新闻,找了很多资料,就是为了试图回答一个问题:
此时此地,到底该群体免疫、开放共存,还是继续动态清零、封城管控?
梳理下来,两派的核心观点无外乎:
清零派:
中国14亿人,再小的死亡率X14亿,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老年人群体;
中国医疗资源相对西方仍然薄弱,一旦开放,造成医疗挤兑,后果不堪设想;
新冠并非一次性走过场,有同一人却反复多次感染的可能,所以你现在有多厌恶没完没了的隔离,真的开放后,就可能有多厌恶没完没了的核酸和感染……
共存派:
隔离和封城导致的次生灾害,已经大于新冠本身了,比如上海那位没能及时送医而去世的哮喘父亲,比如昨天全网流传的那段疾控中心医生和上海市民的电话录音;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不会死于新冠,但早晚要死于失业、没有收入,毕竟房贷要还、孩子要养,不少城市已经开始涌现断供了;
宏观上看,城市发展也折腾不起,国家经济也伤不起……
当然,鉴于上海目前的情况,这种争论还出现了更具体的分歧:
假如我感染了,我是轻症或者无症状,我到底是该冒着交叉感染的风险,去集体宿舍大通铺那样的方舱医院,还是按照指导进行居家隔离?哪种选择更好?
那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
同样是奥密克戎,在受到冲击更早的香港,官方公布的感染人数已经接近75万,占总人口约10%,而实际受感染人数可能更高,甚至出现了全世界最高的致死率,大约比美国高十倍,比新加坡高二十倍。
翻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正是从香港这波疫情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
不说废话。
香港大学的3位生物医学学者,张柏轩、陈志平、金冬雁,联合撰文“2022年初香港暴发新冠疫情的教训”,其中提到的4点,尤其值得借鉴。
我总结如下:
01:本轮奥密克戎最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很强而致病性很弱。就香港来看,90%以上的感染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再拿上海举例,自3月1日到4月1日,一共发现 42952 名感染者,但没有发生一例重症,更不要说死亡病例。并且近乎100%的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会在十天左右,顶多半个月内自己痊愈,核酸转阴。
上海疾控中心朱医生甚至说:我们目前调查下来的有限的数据,应该说在浦东的话,(本轮奥密克戎)我没有觉得比流感更严重。反正就是说最后的话能够自愈,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你本来有很多复杂的慢性疾病,那有可能就会出现并发症。但出现并发症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够单纯从一个正常人得了目前的奥密克戎,这么相提并论。不要把这两件事情扯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指的是“没有肺炎症状”的感染者,而不是“没有感冒症状”的感染者。上海这波疫情,只有4.4%左右的人会出现肺炎症状,但目前0重症,0死亡,剩下的96%的人几乎没感觉,要么有点咳嗽、发烧等流感症状。
02:香港本轮疫情中大批未接种疫苗、未完成3针疫苗接种的老人不幸死亡。
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不超过三成,但占死亡人数的九成六;其中死亡者,又有近九成没打疫苗或只打一针。
对比总人口和感染人数都与香港接近的新加坡可以发现:因为其60岁以上老人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率高达95%,结果其总死亡人数仅为香港的不足两成。同时,新加坡80岁以上老人不打疫苗与打三针疫苗相比,死亡率相差24.8倍。
总结下来,本轮奥密克戎,主要的风险对象其实是未打疫苗的老年人,而对于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来说,不过就是一场流感。
换句话说,尽快提高老年人三针疫苗接种率,是当务之急。毕竟有了第五波奥密克戎,谁知道会不会有第六波啥?
03:香港本轮疫情中,快速抗原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其实就是类似于测孕棒一样的,新冠病毒居家自测试剂。
香港数据表明,市场上的优质抗原检测试剂特异性接近100%,对于核酸PCR检测Ct值25以下的感染者灵敏度也接近100%。
比起长达8小时才能出结果的核酸检测,显然快速抗原自测有利于早发现、早隔离。并且香港这么大规模的感染,医疗系统却没有崩溃,很大程度得益于自检。既有效减轻了医疗负担,也避免了人群聚集。
04:居家抗疫在抗击第五波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跟上海一样,这波香港疫情因为感染人数太多,方舱医院及隔离设施都无法完全满足需要。实践证明,香港相当一部分家庭完全有条件做好感染控制。
实际上,上海疾控中心的陶黎纳医生也明确表示:一旦被查出阳性,居家隔离是比较好的应对措施。
“我们现在也已经看到,一些隔离点的情况并不是太好。那么你如果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是很轻的类似感冒的症状,你是不是一定要去隔离点呢?去隔离点可能你折腾一下症状还更重了,所以这个是必须要一个理性考虑的问题。”
“我觉得总体上来讲,中国人有一个误区,觉得得了病我一定是要吃药的。像(新冠)这个疾病,如果你是一个感染者,你是不是一定要吃药?大多数人是默认选择你一定要给我吃点药,不吃药好像你没有对我治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政府在宣传的时候,目前还没有哪个专家敢正面站出来宣传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你得了病不一定需要治疗。你多休息,你多喝水,这也可以是一种治疗,就那么简单。”
香港的事情说完了,那么现在,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两个问题:
清零还是共存?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单选题。
香港这波奥密克戎,官方说法就叫第五波疫情。什么意思?
这波清零,可能还会有下一波,清零更像是间歇性共存。
而共存,更不是躺平。
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
当初好多人批评新加坡,说新加坡彻底放开,躺平了。但新加坡其实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了之后,才主动放开。新加坡打的疫苗都是mRNA疫苗,接种率98%,新加坡的总感染人数与香港相近,人口也差不多,但感染后死亡的人数是香港的1/5,这就是最好的明证。
我能猜到很多人会把死了几百万人的美国拿出来,做反面案例。
但是,正如金冬雁教授所说:
美国经过大规模的流行以后,死的人根本就没有分清,是die with covid(死亡时有感染新冠),还是 die from covid(因新冠而死),没把这两个分清楚。另外,要看一件事,美国打过疫苗的人,新冠病死率是多少?是0.1%以下。
所以,清零还是共存,看你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
国家有数据统计,专家给一个标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策。
居家还是住院?
首先明确一点,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来说,居家隔离或者进方舱集中隔离,两者所获得的医疗资源和治疗救助,是差不多的。
更大胆一点说,本身就没什么特别的药物治疗或者医疗指导可言,跟流感一样,就是多喝水、多休息,靠自己的免疫力撑过去。
区别在于,一旦感染人数过大,那么方舱、医院等医疗资源很难满足隔离需求。并且,在方舱环境没那么好,条件也没那么好,可能交叉感染,然后你自愈更慢,但是有人看着你,可以保证你不乱跑,不传染给更多人。
那居家隔离,这一点就无法保证,会不会有人报复社会或者缺乏科学指导,甚至就是没人看着不老实,偷偷跑出去再传染给别人?
总结一下:
如果你能把居家隔离,严格做到像住一个单人间的方舱医院那样,那么居家可能就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居家隔离会不会一人传一家?金冬雁教授也给了建议:
如果卫生部门主动制作、提供“居家隔离规范”的指导手册给大家,就可以防止一人传一家。
最后,我能预想到,这篇文章出来后,会有很多骂声。
但我只想说两句话:
1、比新冠更可怕的,是对新冠的误解和恐慌。
2、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更何况,这篇文章,不带任何情绪,完全是一个国人理性的设想。
参考资料及数据来源:
上海职业科普作家汪诘;知识分子;张柏轩、陈志平、金冬雁教授“2022年初香港暴发新冠疫情的教训”等。
-
CinaGPT@ 2022-04-06 22:17您已点过赞动态清零是国策, 说什么都没有用。你敢起义吗?
-
APP用户__aHKTEa@ 2022-04-06 20:32您已点过赞美国又何时死了几百万人?胡说八道!
-
风度翩翩的打工仔@ 2022-04-07 08:21您已点过赞我觉的共存比较人性化,应体谅普通老百姓生活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