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政治局会议前夕,一些不寻常现象发生了 /

政治局会议召开前夕,一些不寻常现象发生了

墙内自媒体华山穹剑文章:没想到!真是没想到!

居然不需要等到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出手,26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就让一片绿油油的大A重现红彤彤。

此次财经委会议的官方表述是: 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仅看字面,似乎没多少新意——都什么年代,怎么又是“铁公鸡”那一套,还能管用吗?

不过,市场的反应显示,或许个中真得大有玄机。仔细想来,会议至少有三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基建重新披挂上马,将成为今年稳增长的最主要抓手,此时此刻,意味深长。

第二,最大看点是会议对基建的定调,把它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极其罕见。

会议提出,发展和安全,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双翼,互为一体,缺一不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

既要发展完善交通、能源、水利这些最基础的工程,又要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会议尤其点明:

中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上述所有这些“大基建”将在一段时期内被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

这种提法很新鲜。

第三,内循环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一次提出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跟前两周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起,目的都是为了疏通国内大循环,实现资源的更好流通和利用。

会议召开前,中国股市连续两天大跌,前一天沪指更是跌破了3000点心理关口。

而中央财经委会议释放的信号显示, 更多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的操作窗口,已经打开。

27日,会议召开的次日,A股反攻号角吹响!早盘,大基建板块走强,新城市涨超10%。

到了午后,创业板指涨幅盘中涨超5%!收复本周以来大部分跌幅,深证成指涨超4%,上证指数涨超2%,重回2900点上方。两市近3700只个股上涨。

央行挣扎了整一个4月,在放水和不放水之间踌躇。

但最新会议或许释放的信号表明: 现在该轮到财政出马了。

四万亿时代,要回归了?

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基建,又一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里提到的“应对极端情况”,非常耐人寻味,不知道是否会让人想起曾经的三线建设。

它既可以被理解成, 产业被欧美卡脖子,甚至真出现全面脱钩,为了保障国内大循环所做的准备。

这一点,美国的例子是现成的。

美国最初的腾飞靠的也是“外循环”,买农产品、初级工业品、山寨产品到全球。

20世纪初,全球以邻为壑,打起关税战,市场过剩,引发大萧条。

美国意识到,只有扩大内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摆脱对全球市场的依赖,自力更生,保卫经济安全。

美国当时的策略是“公路+机场”,打通区域阻隔,加快消耗过剩产能,终于促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美国称为世界霸主进一步夯实了国力。

彼时彼刻的美国,很有点此时此刻的中国的感觉。

“应对极端情况”,也可以指的是突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例如当前的俄乌战争。

保卫国防安全,基建备份同样是重中之重。

例如机场。

从国家安全来看,机场对于中国边境控制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今年初公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里说的很清楚:

建一批非枢纽机场,重点布局加密中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机场;

加强支线机场通用航空保障能力,为国产支线飞机起降等配置相应设施,项目中要加强贯彻国防要求;

对高原、偏远等地区机场建设运营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专门要在中西部地区和边境这些关键地方加密非枢纽的机场,还直接挑明了要加强贯彻支线机场的国防要求,意义就明确地写在纸面,不藏着掖着。

从国家安全角度,在西部等人口较少地区,由于地面交通不便,在各种应急情况中,空中运力支援变得不可或缺。

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面积、27%的人口,与13个国家接壤,尽管其在贸易总量中占据的比例及其外资利用占全国比例不足10%,但西部区域未来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西部地区搞机场备份,就是刚需!

这也标志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开始突出考虑功能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以体量作为主导。

中长期来看,无论是基建所承担的意义,还是具体的规划动作,都一定会比现在更多。

会议还给基建定了调。

现在的中国,一边动态清零战胜疫情,另一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两手都要硬。

央行刺激经济,实在是左右为难。

央行单干,大放水,“房住不炒”的底线又不能动摇。

央行跟财政联手,搞赤字货币化,左手印钞,右手发债,又需要大胆打破现有桎梏,难度更大。

终于,4月26日的中央财经委会议,给谁来稳增长定了调。

“全面基建”站“C位”唱主角,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来配合打辅助,就是今年稳增长的最主要抓手。

全面基建,面面俱到,通盘考虑,是这一次定调的特点。

所谓的全面,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城际铁路网、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卫生应急设施、智慧基础设施,指向了城市基建;

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城乡冷链物流、规模化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指向了农村基建;

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油气管网,指向了能源基建;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指向了交通基建;

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指向了水利基建;

信息、科技、物流,指向了产业升级基建。

例如城市基建里的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就是针对去年河南等省市突发大暴雨所造成的城市内涝作出反思,提前预判形势,提前做好规划,避免再付出惨痛的代价。

例如交通基建里提到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六轴、七廊、八通道”初步空间已经在2021年8月形成。

2021年2月24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横空出世,成为一份奠定未来15年中国交通格局的规划。

规划里提到,至2035年铁路规模目标20万公里左右,至2035年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规划目标为7万公里。至2035年民用运输机场规划了400个左右。

时光如梭,到了2022年,这一次会议再一次提到“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发展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意味着会有更多中小城市通上高铁,大城市圈则会更加完善交通枢纽的极点作用。

如今,以机场为代表的基建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更加被国家寄予厚望 。

过去几年,全国已有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河北、广东这六个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接下来 ,将会陆续出现一批"市市通机场"乃至"县县通机场"的省份。

全面基建靠前发力稳增长,在今年尤为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一季度GDP增速4.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就同比增长8.5%,成为最大亮点之一。

早在今年前两个月,top5基建大省,即广东、山东、浙江、河北、四川的重大项目计划投资额就在提速,五省份的新增专项债占比也去到了49.5%,比去年下半年的34%明显提升。

这说明,地方在提前快速发债搞基建,流向的还都是大项目。

今年1-2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9.5%,但与此同时,政府性基金支出仍同比大增30%,非常诡异。

其原因就是专项债提前大量发行,并投向交通、市政产业园和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

这说明,至少在今年初,为基建投资而发债融资的钱,补上了地方卖地收入下降而可能导致的支出缺口。

事实上,这一次中央财经委会议就给城投融资平台通过基建发力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会议强调,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

长期资金,又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表述。

也许, 未来地方政府“投行化”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落子的项目,除了引进企业,就是各类基建投资。

邓海清指出,中国“基建1.0版本”的核心是服务工业化,“基建2.0版本”的核心是服务新型城镇化,目前“基建3.0版本”的核心是服务数字化转型和“双碳”战略。

这意味着,财政和城投的回报率将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于高价卖房卖地,而是取决于如何更好地提供基础设施用以服务科技创新和实现数字经济转型,孵化地方新型支柱产业。

与土地金融脱钩,转向数字经济和双碳金融,这不仅是地方搞钱思路的转变,也是国家在转换发展的赛道。

中央财经委会议,本身就极具代表意义。

这个会议是“十九大”以来的创新变化,第一次会议在2018年4月2日召开。

当时的主题是“研究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在那个形势复杂的春天,堪称直击痛点。

我梳理了过去十次中央财经委会议的议题,发现研究讨论的都是大事中的大事。而且每一次都会给市场带来重要的投资线索,给出新的预期。

例如,第十次会议召开之时,正是社会对共同富裕战略有所误解的时候,而议题就是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回应了社会的痛点。

而第九次会议,是“双碳”战略,第八次会议,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一次,当战争、疫情、通胀的压力轮番出现,股市情绪低落之时,这一直面社会痛点的重磅会议如期而至,带来了信心,让基建靠前发力,稳定预期。

至于搞基建的这笔钱,同样是一个悬念。当年的四万亿基建投资,会重现吗?

更多的细则,还需要完善,我们依旧等待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