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上海33岁感染男子死亡 她一句话惹怒全网 /

上海33岁感染男子死亡 她一句话惹怒全网

疫情依然凶猛。上海最近每天都有几十位新冠感染者死亡。基本都是有基础病的老人。但也有一位33岁的感染者,打过两针疫苗,却突然心脏骤停,离世了。

新闻底下,人们又在争论该清零还是躺平。有个女漫画家惹了众怒。她大体是反对清0的,在微博和网友讨论。

然后一个山区基层的公务员留言,说如果大规模感染的话,山区的留守老人恐怕很危险。女漫画家就特意发了条微博回复他:

这条微博,惹怒了很多人。现在网上特别多人在骂她。确实很让人生气。不过骂完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眼下的疫情困境。

老实说,她讲的,可能也是当下不少人的心声。(只是没什么人敢这么直接说出来)——我为什么要为了一些不认识的老人,去牺牲我的生活?如果只是不能遛狗还好。要是没有收入、还不上房贷呢?要是得了重病不能去医院呢?好像确实也是挺难。

疫情里面,我们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所以最近大家都在争吵不休。大到清零还是躺平,小到要不要囤菜。都有争议,都是难题。

今天我捋出几个被讨论最多的难题,说说我的观点和建议。

囤菜难题

上海有多缺菜,大家都知道了。而上海人的匮乏感,隔空传给了全国人民。其他城市有了疫情,人们第一反应都是抢菜抢菜抢菜。结果嘞。广州人抢了一大堆菜,吃不完。北京人抢了一大堆菜,吃不完。

有人头一天囤了七千块钱的东西,第二天就收到政府发的蔬菜包。“全家都开始拼命吃菜,否则囤的菜要扔一大半。”一个北京人说。所以,要不要囤菜,现在真是两难不囤,怕真缺。囤了,怕真吃不完。这事怎么解呢?我的建议是:一般到这种时候,就做适当准备。“适当”在这里不是一个虚词,是重点。意思是,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分紧张。适当准备出一家人十天左右的菜,比较合适。缺也不会缺很多,剩也不会剩很多。

不光囤菜,人生里其他事情也一样。当面前有两种可能,又实在判断不出会是哪一种。那就两边都做适当的准备。尽量保证出现哪种可能,都不会傻眼。不求利益最大,但求损失最小。

贫富难题

疫情早期,很多有钱人晒自己收到的奢侈品礼包。精致的点心、水果、餐食,看起来真是令人称叹。

这事在网络热传以后,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说我们都吃不上菜了,你还在那炫耀自己吃不完扔掉的精致下午茶,有没有人性啊?

但是对方也十分不服:人家就是送了呀,我晒晒怎么了?你心理不平衡是你的问题,凭啥干涉我。双方争执不下。这事怎么解呢?我的想法是:双方都要重温一下老祖宗的告诫: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多要求自己一点,多宽容别人一点。有钱人要知道,虽然你享受自己的生活,理所当然。但在别人没饭吃的时候,你吃肉不要吧唧嘴。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同理心。

而另一边,普通人也要明白,有钱人怎么生活,是人家自己的权利。你心里再不舒服,也没权利指手画脚。如果实在看不下去,不如化愤恨为力量,好好去奋斗,争取自己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精致难题

还有一个看起来差不多的问题。但本质截然不同。之前网上很多照片,拍有些上海人做核酸时,打扮得精致讲究。

然后争议又来了。有人说这些上海人心真大,都吃不上饭了,还整这套,哗众取宠。也有人觉得打扮漂漂亮亮做核酸挺好的呀,这是人家的自由。这事怎么解呢?我坚定地站后者。精致生活没有错。尤其在艰难的生活里,依然保持精致,这是一种优秀品质,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化妆、读散文诗、穿真丝旗袍、喝咖啡红酒……这和“吃肉故意吧唧嘴”不一样。这不是炫耀,不是嘚瑟,不是冷漠。这只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只要没有侵扰到别人,就必须被允许。否则,如果你邋遢就希望所有人都邋遢,你庸俗就要求所有人都庸俗。这世界还会好吗?

感染者难题

之前有个新闻:一个上海阿姨,确诊新冠,发烧了。社区接走了她,想送去方舱。可是方舱满了,进不去,阿姨又被送回了小区。然后问题就来了:很多邻居不同意阿姨再回小区,怕她成为感染源,传给更多人。阿姨就回不了家。可是又去不了方舱,据说发着烧独自在小区门口等了几个小时。这个新闻也引发了争议。阿姨是真的很可怜。

但邻居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奥密克戎传得这么厉害,楼里面住着一个确诊的阳性感染者,确实会让邻居感染风险大增。我问了几个朋友,“如果你的小区出现阳性,你让不让她回?”大家答案都不一样。有说可以的,有说不行的,有说“不行,但会帮她找去处”的。那这事儿怎么解?单纯从邻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可能没有正确答案。可不可以,都有道理。关键是,做选择的人,要逻辑自洽。如果别人感染了,你坚决不让她回。那将来你自己阳了,别人不让你回,你就得毫无怨言地接受。如果你希望自己阳了,还想回小区。那别人阳你就得接受人家回。

但是。要是别人阳了你把她骂出去,自己阳就理所当然觉得应该回,那你就必须好好反省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要不要帮加班的同事干活,要不要给困难的亲戚借钱,要不要痛骂忽然来电的推销员……其实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可以不借给亲戚钱,只要你缺钱时也绝不找他借,就行。对于不犯法的事情,只要对自己和对别人,都用同一个标准,同一套理论,就行。但是千万别自己和自己打架。别人找你借钱,你毫毛不拔。回头你找别人借钱,就觉得对方应该倾囊相助。光想赚便宜,一点亏不吃。这种人,最烦人。

老人难题

还有个很扎心的新闻,可能大家都看过:上海有个独居老人,和女儿家相距27公里。33岁的女儿很孝顺,平时每周来给爸爸做菜,准备得妥妥当当。但是疫情封控,女儿过不去了,老爸吃饭成了大问题。女儿焦急地找了个外卖小哥帮忙送饭。小哥很仗义,千辛万苦送了,还不收钱。老人的女儿给他充了200块话费,不想被很多网友嫌“太少”。网暴之下,女儿跳楼身亡。这事之前也传得很热。不过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在网暴和自杀。其实这事还有一个点,很值得关注。就是独居老人的生活。

这次疫情里面,出现了太多陷入了困境的独居老人。吃不上菜的,吃不上药的,有病没法及时就医的……真的很可怜。这事儿怎么解呢?我有两个建议:第一,成年子女,尽量跟父母住得近一点。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有可能的话,能同城尽量同城,能同小区尽量同小区。最理想的是让父母住在几公里以内,自己走路可以到的地方。尤其独生子女。

在做买房、安家等人生规划的时候,就要把这件事作为重要考虑因素。越早考虑,越可能达成。最后你会发现,跟父母住得近真是特别方便。不但可以节省大量路途折腾的精力,还很方便平时互相照顾。万一老人有紧急情况,也能及时处理。第二个建议是:尽量跟独居父母的邻居搞好关系。最好跟他们互留一下电话。有土特产啥的给人家带点。这样一旦父母有点啥事,就可能第一时间得到邻居的帮助。甚至邻居也会不自觉地留意你父母的情况,发现不对,及时告诉你。对独居老人来说,邻居这双眼睛非常重要。远亲不如近邻啊。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只是现在城市里的邻居,平日交流少,感觉冷漠。但真要有事,比如这次的上海,邻里互助的热情其实是很高的。

认知难题

这里要给大家澄清一个误会:其实啊,不是所有上海人都在挨饿。有相当一部分上海人,还是有吃有喝,生活比较正常的。

我们之所以产生“所有上海人都很惨”的错觉,是因为媒体大多专挑特别惨的人,突出写。当然,这也不是媒体都坏,都罔顾事实,都哗众取宠。而是这种特别惨的,确实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只是当媒体一窝蜂地写那个最惨的,就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误认知。那这事儿怎么解呢?我的建议是:当你看到一篇文章,写一个上海老人特别惨。那就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是“这个老人特别惨”。而不是“所有老人都很惨”。但同时也要知道,就算只有一个人这么惨,也是必须报道的,更是不能忽视的。因为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存在漏洞,需要及时修补。否则,漏洞就可能越来越大,让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困境,迟早殃及你我。

资讯难题

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人和人的观点,非常分裂。月亮公号的后台,经常收到读者留言。有时两个人挨在一起留言,感觉都不像一个世界的。一个说“张文宏有学问、有良知,拥有他是我们的幸运”。一个说“张网宏这个汉奸走狗,必须判他无期”。类似的反差比比皆是。为啥会这样呢?首先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三观不同。而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信息模式,严重加剧了这种分歧。我们现在的媒体平台,大多是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推送信息。你喜欢明星八卦,就玩命给你推明星八卦,让你觉得明星就是全世界。你关注俄乌战事,就玩命给你推俄乌战事,让你以为全世界只有这一件大事。甚至,你爱看阴谋论,就会收到很多支持阴谋论的文章或视频,让你越来越对阴谋论深信不疑。你相信美国特效药,就会收到大量关于美国药如何有效的文章或视频,让你深信自己判断绝对准确。时间长了,大部分人就都生活在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里。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看了很多讯息,博览百家。

但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可能大多是重复的,无效的,极端的,甚至错误的东西。它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巨大的偏见。然后往左偏和往右偏的人,观念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完全无法达成共识。一旦相遇,就都觉得对方是不可理喻的傻X。没有人会相信,傻X竟是我自己。那这事儿怎么解呢?

我的建议有两个:第一,千万不要守着一个平台获取资讯,也别只听一个人的分析。那是信息茧房的温床。最后不时去看看其他平台,听听其他人的观点。看官媒的新闻,也看亲戚的朋友圈。听重量级大V讲解,也听普通大爷大妈说事。各种信息都收到,你才可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第二,永远记得一句话:我不一定全对,他也不一定全错。不管你看到什么样的观点,都不要第一时间否定对方。保持开放的态度,听一听别人说的话。同时也要永远记得,任何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如果有一个博主一直赞美中国、不提它的任何缺点,或者一直贬低中国、不提它的任何优点,这肯定都不客观,我们一旦发现,就要打个问号。然后慢慢去发现那些愿意尽量客观地讲述和分析的人,多听他们说话。他们的话,可能不那么激情过瘾,但那才是最健康、营养、不偏颇的。

文明难题

这场疫情让很多人警觉:原来大城市美好的生活,那么脆弱。一次病毒的袭击,就拉下了它光鲜亮丽的面具。仿佛昨天还是车水马龙的繁荣。转眼间空荡荡惨兮兮,像大幕落下的舞台。

让人意外,也让人沮丧。这事儿怎么解呢?我觉得大家不必过于惊讶。因为人类文明本身就是脆弱的。

换句话说,我们人类塑造的一切东西,都是可能毁灭的。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有了文明,就永远告别了野蛮。有了锦衣玉食,就永远不会忍饥挨饿。有了高楼大厦,就永远不必荒野求生。那可真不一定。其实现在所有表象的美好,都是建立在蛮荒的基座之上。

那些艺术馆、高脚杯、繁华街头、礼貌问候,其实都很脆弱,都可能在瞬间倒塌,瞬间露出粗粝、破烂、野蛮的本色。而看到这个本质之后,我们就应该格外珍惜,那些拥抱美好文明的时刻。珍惜舒适的家,美丽的公园,秩序井然的公交,应有尽有的超市……因为这一切,都不是永恒的。

安全感难题

如果一切都可能失去,那我们就会活得很没有安全感。这次疫情,也的确让人感受到了这一点:好好的日子过着过着,忽然就不能上班了,不能收快递了,不能去买菜了,甚至连家门都不能出了……感觉生活瞬间失控了,心中涌出很多慌张和不安,以前人们大多是从别人的故事里,听说“突发意外”这件事。

而这一次,我们集体经历了一次“意外打击”。并且集体意识到:岁月静好和人荒马乱之间,其实只差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然后集体产生了一种不安。这种感觉有点糟。但危机感被唤醒,其实不全是坏事。

因为人活着就是要居安思危的。有一件事,可能很多人没想过:我们绝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都太依赖外部环境了。吃的穿的要去商店买。房子要让开发商建。用水用电要靠国家。生病生孩子得去医院。连网购都得有快递小哥送……这些本来是好事,让我们活得轻松舒适。

但任何好事都有坏的一面。人如果太过依赖社会,就会被绑架在整个社会体系内。外界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使我们陷入被动。

行业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房价不稳定、甚至小区物业不稳定,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这可能也是现代人缺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很多人看起来是丰衣足食幸福安定。

内心却总弥漫着一种无力的失控感。因为我们的幸福,太依赖国家,依赖行业,依赖老板,依赖客户,依赖孩子老师,依赖外卖小哥……我们很难确定,今天拥有的幸福,明天会不会依然属于自己。

因为太多东西,都不是我们能掌控的。那这事儿怎么解呢?我们怎么在充满不确定的生活里,保有一份安全感和掌控感?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多做一些储备。

力所能及地,多攒一些钱,多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多一些储备,就多一点安心。然后再多说几句。这几句很重要:疫情可能要持续很久。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更久。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许不会像疫情前那么风调雨顺、温暖如春了。大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被裹挟着共同前进很容易。万一日子艰难,就很考验每个人的储备了。如果冬天要来,大家一定要提前搭好小窝,备好棉袄。所以,请务必好好想想你的小窝和棉袄是什么?

可能是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所以珍惜你的工作,没有很大的胜算别辞职)可能是卡里实实在在的存款。(所以投资要谨慎,贷款不要太多)可能是身上有几个谋生的手段。(所以要练好主业,考虑副业)可能是周围多少有点朋友人脉。可能是健康状况不错的身体。可能是会做饭、懂急救、能修马桶的生活技能……不一定都有用,但是显然,储备越充足,抵抗力就越强。

生活总有难题

这一场疫情,像一场噩梦。但人这辈子,谁还不做几场噩梦。其实生活里总有层出不穷的难题。人的使命,就是一点点去破解这些难题。想想,要是咱们总是能把一大堆问题咔咔咔地解决掉,总是有办法让自己过得风生水起,那不也是很值得骄傲吗。所以,不要悲观,没什么大不了的。人活着,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病毒来了,咱们打病毒。冬天来了,咱们穿棉袄。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只要咱不怂,就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日子还很长,春天总会回来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2-04-29 08:11
    您已点过赞
    阳性人员收到不公正对待甚至是歧视!
  • @ 2022-04-29 10:37
    您已点过赞
    生活是总会遇到难题,但关键是有些难题是不是自找的?
  • @ 2022-04-29 09:40
    您已点过赞
    这种自私的人其实根本不用怕,直接收拾就可以了。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那么就让她自己遭受惩罚就老实了。也不用担心这些人会造反。这些既自私自利,又娇生惯养的人,是不可能造反的。
  • @ 2022-04-29 10:33
    您已点过赞
    “但也有一位33岁的感染者,打过两针疫苗,却突然心脏骤停,离世了。”

    --- 首先要查清楚他是否因为感染的病毒导致了他的死亡。在新冠病毒被发现之前,就不时有人突然心脏骤停,离世了, 医学上叫猝死。
    猝死是没有任何先兆的突然死亡,发病前没有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或症状,意识突然丧失,并且在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死亡,属于非外伤性自然死亡,其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 最常见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突然死亡。

    另外是对新冠死亡的定义,例如:
    香港对新冠死亡的定义非常宽松,只要阳性案例在收集日期的28日内死亡,就被列为新冠死亡案例,导致其中包括了相当比例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的案例。香港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陞也说“约四成的新冠确诊死者与新冠病毒有直接关系……有两成难以分辨死因”,据此估计约五成的死亡与新冠病毒有关。
    https://cacnews.ca/125110.html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