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沪武汉医生:不用看数字 就知道上海在变好
专题:上海情况不妙,疫情最新动态!
“这场雨会不会是分水岭?”4月25日下午,黑云压城,上海下了一场暴雨。援沪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程芳,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这场雨,她期待着从此情况能有变化。
按照要求,4月21日,程芳所在的新国博方舱医院W1舱完成改建。从这天晚上开始,这里从原来收治轻型病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收治普通型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亚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介于方舱和定点机构之间,可以进一步完善患者分级分类救治体系。
武汉金银潭医院援沪团队在新国博方舱医院前合影
程芳负责W1舱的医疗设备、耗材对接。刚改为亚定点医院的头几天,她会遇上申请一些医用耗材不能及时拿到的情况。但几天过后,已经完全理顺。4月26日开始,程芳感到W1舱内状况趋于平稳,自己工作变得从容起来。
4月3日从武汉出发算起,程芳援沪已满一个月,她看着这座城市正在恢复。
以下为程芳的讲述。
讲述人:程芳 武汉金银潭医院南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变化
4月19日,W1舱内的病人平移到了别的舱。4月21日,W1舱经过48小时的改建转为了“亚定点医院”,舱内的布局、收治对象、病人护理程度、人力资源配置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前W1舱是1300多张床,改建了以后,变成了960张。床位变少,但投入的人反倒更多了。以前我们分为A、B、C区,1个班的护理人员可能10个人就够了。现在分成了A、B、C、D四个区,每个区上班的人数还增加了,每一个班都要12-14个人。
新国博方舱医院W1舱已经升级改造
和之前方舱不同,W1舱现在收治的都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改建后第二天遇上全市核酸大筛查,几天工夫W1舱就收满了。每个病区的监护病房有20张床位,一直都是满的。这些病人都比较重,年纪大又合并了基础疾病。之前方舱里病人年纪偏轻,还可以做志愿者,现在我们舱很难找到年轻的志愿者了。
每天的状况瞬息万变,护理强度大很多。监护室的病人大多要用到心电监护,还有坠床、跌倒的风险,所以各种评估、生活护理都会多一些。有一部分比较重的病人,政府也专门派护工过来,负责生活护理。
病区组建初期,病人大批量进来,肯定会有点忙乱。“亚定点医院”改建后的第一天晚上来好多病人,要怎么分流?短时间内你也不知道这个病人是重还是轻,很难根据病情轻重分区,肯定是一个车来分一个区。最高峰的一个晚上我们病区可能收了50个重病人,而在平时,一家医院一晚上也不会收这么多重病人。
病人来了以后病情会发生变化,可能合并其他病症,我们怎么把病人及时转到定点医院去?运行了三五天后,整个流程也越来越顺畅。现在,只要我们提交需要转院的申请,仁济医院会很快安排车过来。
向好
因为“亚定点医院”设备的要求和普通方舱不一样,仁济医院也给我们紧急采购了很多设备和耗材。
我在方舱负责管理这些医疗设备、耗材。一开始,W1舱一下子开80个抢救病床,设备肯定没有那么齐全,只能大致把框架搭起来,一些小配件还需要申请。
比如之前方舱的病人不用测血糖,老年病人来了以后基本上都合并有糖尿病,需要测血糖。但刚开始专用的血糖针头我们申请不到。对接的仁济医院老师一直尽力协调,现在只要申请,就能备货了。
仁济医院也很不容易。前段时间上海晚上特别冷,我们晚上九点进舱、凌晨一点出舱的小伙伴想要暖宝宝,我就去申请,对接的老师紧急调配了过来。最近温度又升高了,白天舱里比较闷,出来衣服都湿了,仁济医院也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干净的新手术衣。只要我们提需求,他们都在尽力满足。
4月25日那天下午,上海下了一场很大的雨,我当时还说这场雨是不是一个分水岭,结果到了26日就真的变化很明显,舱内平稳了。没有大量的病人过来,我们可以维持常规工作。
工作是一个磨合的过程,虽然说我们这里是重病人,但从工作流程来看,已经越来越好。这几天,不论是进舱的小伙伴,还是外围的物资老师都感觉轻松了许多,因为病人稳定了,整个舱里的工作流程也顺畅了。现在就算病人重,但我们也知道他的情况、了解他的状态。重病人都在往好的方向转归,病人数在下降了,每天都可以出舱100个左右,昨天我们又出舱了90个。
武汉金银潭医院援沪团队在新国博方舱医院前合影,左二为程芳
现在不用看每天通报的数字,我们在工作中就可以直接地感觉到,好多了。我觉得胜利在望。
昨晚有一位2020年从上海去金银潭支援的老师来看望我们。他之前看新闻知道我们来上海支援,说要来看望,但是一直很忙,昨天终于抽出时间。其实,从他的工作状态也可以看出情况确确实实是在变好。
不必道歉
这位老师带了很多水果过来,有西瓜,有椰子、沃柑、蓝莓,他知道湖北人喜欢吃辣,还特意给我们带了辣条,我真的特别感动。虽然,我们之前并不认识,但聊起来却没有一点隔阂。
他说:“程老师,我现在才能感觉到,我们当时到你们那里去提了那么多要求,你们肯定会很烦。”
他还说:“终于能够感受到你们当年‘本土作战’的感觉了,真的不容易。”这句话他说了两遍。
大家的目标都是要把工作做好,但有可能没有考虑到实际的状况。所以最初接到管物资的任务时,我就告诉自己要淡定一点,有很多事情不是别人不想给你做,是确确实实做不到。当年我们金银潭组建南6病区的时候,也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都过来了。
他还说,要向我们道歉,因为前段时间有一则上海老人在方舱医院对援沪护士发脾气的小视频传得很广。我说真的不用道歉,很多事没有大家想得那样妖魔化,也不必放大。因为她一个人不能代表上海人。我们在接触上海人的过程当中,不论是仁济医院对接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病人都是蛮好的。
21日改建之前,我负责的大部分工作是分配生活物资。我记得有一天收到一批捐赠的方便面,数量不多,不能满足人手一份,但没有一个人来哄抢。
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一直静静等在旁边。等所有人走了,她问我有没有八宝粥,因为那天是初八她要吃素。我说你要几罐,她就要两罐。我说要不再多给你两罐,明天还可以吃,她说不用了。
来上海已经一个月了,我刚来时就说过,我们没有感觉到是来支援,就是换一个地方进红区。现在,这已经当成我自己的一份工作了。一切步入正规,你就会感觉这份工作干得很舒心,觉得有奔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