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

“北大荒”为何要退耕还“荒”?

答: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多少中国人的青春记忆里,“北大荒”三个字,显然是个刻骨铭心的地名。

以地理来论,广义上的北大荒,指的是东北大地的茫茫荒原,狭义上的北大荒,则是指分布在黑龙江省12地69县,贯穿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地的黑龙江垦区,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有着“呼气为霜,滴水成冰”的恶劣天气。每年平均气温在零下三点六到二度之间,冬季极端低温能达到近零下五十度。但同样是这片土地,有着“插上筷子也发芽”的肥沃黑土地,外加充足大气日照和丰沛降水,堪称农业生产的宝地。

1947年以前,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曾是名副其实的荒地。“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荒草枯草塘”是它的常态,“熊不出洞,野无虎狼”的恶劣环境,让多少人望而却步。

直到建国前夜的1947年,北大荒第一个农场宁安农场在今天黑龙江省尚志市一座小山上成立,北大荒的农业生产这才艰难起步.新中国建国后,这片“荒地”更成了中国农业的发动机,随着国家以空前力度开发北大荒,单是新中国建国早期的三十年里,就有包括14万转业军人和50多万知识青年在内的上百万人,组成一支支垦荒大军奔赴北大荒,把一代人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都留在了这片苍茫的土地上。

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甚至还衍生出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知青文学”作品,相当多都是以“开发北大荒”为故事背景。诸如《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经典影视作品,其画面里更多是一望无际的北大荒。某位今天仍然很红的老歌手,那“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的咏叹,更曾在上世纪末,唱响在一代人的耳边,是多少“80后”“90后”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那些作品里讲的,都是那一代伟大的“北大荒人”。

也正是因为这一代代人的辛劳乃至牺牲,曾经荒蛮的北大荒,上演了二十世纪全球农业领域的奇迹:黑土地上开辟出大片的良田,硕果累累的丰收成为常见景象,“北大荒”早已华丽变身为“北大仓”,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单在上世纪末时,北大荒就可以每年提供70亿斤商品粮,仅玉米产量就占到全国一半以上。而到2015年,北大荒更发展出了113个国有农场,每年给国家提供近400亿斤商品粮,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四大直辖市加海陆空三军加港澳地区以及甘宁青藏四省所需要的口粮总和。不夸张的说,新中国能够解决“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吃饭问题”,我们今天能够“吃饱饭”“吃好饭”,首先都要感谢北大荒。

但是,我们印象里“良田遍地”的北大荒,早在本世纪初时,就开始经历,并此刻依然在经历着另一场重大变革:退耕还荒。

2001年时,黑龙江省委就做出决定,停止以往的湿地开荒,并且将以往的耕地开始“还草”“还荒”。这也就意味着,多少历经几代开拓出的良田,又要从此重新“返荒”。而在最近几年,北大荒“退耕还荒”的力度更大:根据“十四五”的相关规划,中国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一亿亩东北黑土地的保护任务,包括北大荒在内的东北大地,到2025年时,要有一点四亿亩土地进行“少免耕秸秆还田”。退耕,是北大荒已经持续了很久的大事。

在担负着中国粮食生产甚至粮食安全的重任下,“退耕”对于北大荒来说,是个非常艰难的抉择,却也是必须要完成的大任务。因为“退耕”的主要原因,就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

半个多世纪的北大荒开发,带来了丰厚的成果,令今天的中国还在享受着红利。但与此同时,北大荒的自然环境,也在这场开发里持续恶化。首先是曾经肥沃的黑土地,肥力在持续下降,特别是在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地区,昔日厚达一米的黑土地,已退化到20厘米。湿地面积急剧萎缩,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松花江航道缩短。以降水丰沛著称的北大荒,也因此出现过严重的旱灾……

这样的景象,在前苏联、美国等国也发生过,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同样因为土壤退化问题,出现了恐怖的“黑风暴”。1960年,前苏联的两次黑风暴,造成了四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受灾。而对于北大荒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制止这一趋势,无论东北的生产环境,还是中国的粮食安全,都将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也就有了从本世纪初起,东北大地力度逐渐加大的“退耕”景象。而在退耕的同时,北大荒也以科技助力,通过“稻种改良”“合理使用有机肥”“耕地轮作”等方式,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于是,在“退耕”的同时,经历了早期的阵痛后,今天的北大荒到2021年,已经保持了连续十八年的农业增长。2021年,北大荒的粮食产量达到460亿斤,相当于一点六亿人一年的口粮。

这样的增产,也是今天东北的缩影。目前东北大地的农业,既面临着退耕的压力,更有国际粮食价格变动的外部压力,还有疫情的影响。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国东北三省在2021年里,包揽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前三名,特别是北大荒所在的黑龙江,粮食产量更达到1573亿斤,比上年增长六十多亿斤。东三省里“产量最低”的辽宁省,粮食单产每亩增加71斤,同样是全国第一。中国“粮食安全”的腰杆子,由东北挺起。

与此同时,随着持续的“退耕”,前些年曾引来担忧的“东北农业环境”问题,也在一步步变好:在北大荒的挠力河保护区,许多退耕后的农田恢复成了湿地,甚至“许多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回来了”。“(一亿亩黑土地)土壤平均质量提高百分之十以上”更成为“十四五”期间,一个正在实现的目标。相信就在不久的明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绿水青山间,更加美丽富庶的北大荒。

参考资料:《科技支撑黑土地保护》《北大荒成为北大仓的战略价值》《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人们》《中国地理十五讲》《航拍中国》

作者:张嵚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