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脱钩论”盛行,这世界没中国行不行? /

“脱钩论”盛行,这世界没中国行不行?

本文转载自大猫财经,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最近,迪士尼发了最新一季的财报,归母净利润大跌48%。

数据不咋好,但是迪士尼的CEO查佩克爆出“普信”之语:“即使没有中国,也不影响我们的成功”。

为啥呢?

因为去年底的《蜘蛛侠3》没有在中国内地上映,但票房确实不错,全球累计票房18.92亿美元,差不多接近前两部《蜘蛛侠》的总和了,仅次于《复联3》和《复联4》。

最近也没有在中国上映的《奇异博士2》,全球票房也超过了上一部,与现在惨淡的国内电影市场相比,确实是比较厉害的。

不过,两部电影真的能让迪士尼与中国脱钩吗?主要是现在这钱不好挣了。

从迪士尼收购漫威开始算起,2010年-2019年十年的时间,“漫威电影宇宙”在中国内地上映了21部电影,拿下了30.32亿美元的票房(约合人民币206亿),而其全球的票房为217.26亿。

中国内地市场贡献率来看,单片中21部电影票房贡献低于10%的只有6部,中国内地的平均票房贡献率高达14%。

全球都在喊着“与中国脱钩”,但是在中国狂赚的迪士尼说这话,多少有点“吃饭砸锅”的味道。

不过,从迪士尼的语境来看,“没中国也行”只是烂财报的挡箭牌,安抚暴躁的投资者的,迪士尼仍然还在寻求其电影在中国内地的上映,毕竟14%的贡献,不是说着玩的。

漫威只是迪士尼的一小部分,迪士尼在上海可是还有一座实实在在的迪士尼乐园,该投钱的时候,可是不含糊。

与查佩克不同的是,近来频频出圈的马斯克,看法完全不同。

他狂赞中国工人:

“中国有很多非常有才华、勤奋的人,他们坚信制造业。他们不仅会熬夜,凌晨三点也兢兢业业地工作,甚至根本不离开工厂,而美国人则尽量不去上班。”

不过这态度也让大家反感,熬夜、加班一直是打工人最厌恶的现实,甚至直接与劳动法相悖,资本家吸血无底线,但是与一众向中国开炮的言论相比,这话示好的意思很明显。

也难怪,现在去哪找这么好的合作伙伴呢?

2018年,特斯拉在上海设厂,来解决当时的交付问题。当然“基建狂魔”也确实没让马斯克失望,2019年1月份上海工厂刚刚奠基,年末的时候,特斯拉就已经可以小规模交付了,这中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马斯克说,中国基建速度“比美国强100倍”,顺带着点名批评了加州和纽约。

2020年,步入正轨的上海工厂让特斯拉的交付能力大涨,进而实现全年盈利。

到了2021年,特斯拉的产量同比增幅超过80%,93万辆新车中,有一半以上是上海工厂生产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其在美国加州的工厂。

赞归赞,资本家精神发挥得也足,三班倒变两班倒,中国工人熬夜加班、加足马力,马斯克不仅有钱放卫星,还有钱买推特。

中国各个地方也在向特斯拉伸橄榄枝,希望特斯拉能够在中国建立“第二工厂”,不过最终,虽然马斯克没有开新厂的打算,但特斯拉上海工厂扩产,板上钉钉。

无论是“脱钩论”还是“点赞论”,打嘴炮看起来是在释放“跑不跑”的态度,但是很难做到表里如一,私下里,该赚钱的赚钱,该投资的投资。

最近,商务部也公布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数据,2022年1-4月份,实际利用外资4786亿,仍在高速增长阶段,2020年是9999.8亿,2021年是1.15万亿,又是历史新高。

疫情两年多,合计利用外资26280亿。

谁在退出呢?

确实也不少,毕竟,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很残酷,关店也不分内资外资。

最近,丹麦绫致时装旗下的SELECTED要在今年的7月底前关店了,这可不是什么外资信心的问题,公司另外的3个品牌都还不错,只有它不赚钱,就是自己的经营问题了,在中国1300多家店铺关门,也算是及时止损了。

当然,也有头铁的,不断挑战底线,比如当年的乐天,再比如现在在中国式微的H&M,自己在红线上作死,那也怪不得别人。

谁在进入呢?成熟产业,仍然还在被看好。

比如新能源车行业,除了马斯克,其他的相关公司挤破头也在向中国冲。

被商务部点名的德国大众,这几年一直在加码中国的新能源业务,2020年就有60亿欧元,韩国的浦项化学也要在中国投建动力电池材料厂,投资超过2800亿韩元。

此外博世、康明斯、丰田、现代等,或是新能源车,或是周边配套,都在加码生产线,上海、重庆、广州这些产业配套成熟区,都是外资青睐的对象。

更何况,还有一众车企在等着更大规模的开放,“独资车”在摩拳擦掌。

都是那句话,“赚钱嘛,不寒碜”。

外资在中国,真的挣了不少钱。

比如在现在非常火爆的核酸检测和疫苗,很多公司都能看到外资的身影,前一阵子发了财报的科兴生物,一年赚了955亿,旗下的科兴中维更是凭新冠疫苗大赚特赚,投钱的外资美翻了。

资本逐利,有钱赚自然就会来。

美国最著名的“门口的野蛮人”KKR投资在中国也投了不少企业,天眼查信息显示,现在其私募在中国也完成了备案,准备在中国开始募资了,业务版图又扩大了;做化妆品的欧莱雅,不仅化妆品卖得不错,现在在中国也要投资科技了。

未来的常态可能是,“脱钩论”还会有人喊,但是该投的钱也会继续投。

澳大利亚最近两年可以说是反华急先锋了,不仅跟着美国敲边鼓,而且话也专挑中国人反感的说,观感极差,但是,真到“脱钩”动作上,它也不见得能做大切割:

在欧盟等国对中国取消普惠关税的时候,澳大利亚仍然保留了这一待遇,因为有需求;

而在区域自贸上,中国和澳大利亚又同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首批缔约国和首批生效家。

吵吵嚷嚷,小动作不断,但积极向亚洲靠拢的“土澳”,又绕不开中国。

而同为“五眼联盟”国家的新西兰,跟中国走得更近了,不仅在2008年就签了自贸协定,2022年又签了升级版,比起澳大利亚来,更务实一点。

即便是美国,也开始喊降关税了,无利不起早嘛。

“看不惯又干不掉”,未来也有得他们继续纠结呢。

本文转载自大猫财经,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