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人口132万 爱沙尼亚总跟俄罗斯过不去? /

人口132万 爱沙尼亚总跟俄罗斯过不去?

1978年9月28日,在爱沙尼亚东南部城市派德拉的一片密林中,两名克格勃特工奉命潜伏至此,目的是逮捕一位特殊的犯人。

此前,克格勃接到举报,说有人在这一带发现了他的踪迹。

但此人的罪名既不是偷盗、也不是抢劫,而是颠覆苏维埃政权——谁能想象,苏联成立第56年的这天,居然还有抵抗分子藏身在静谧的丛林之中。

早上,猎物上钩。那是一位穿着旧军装的老者,他来到河边环顾四周,确认没有人跟踪后,抄起家伙准备捕鱼。

说时迟那时快,两名特工一拥而上,老者撒腿就跑。

但一个营养不良的老人,怎么可能跑得过克格勃壮汉呢?

当老者被逼到绝境之时,特工掏出手枪胁迫他束手就擒。但此人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趁特工不备,直接就跳进漫无边际的瓦努河里淹死了。

特工将他的尸体捞上岸,拍照存档,验明正身,确认眼前的此人正是爱沙尼亚最后一名“森林兄弟会”游击队员——奥古斯特·萨比。

随着萨比一死,苏联当局正式宣告“森林兄弟会”肃清完毕。

回望过去,萨比在落草的三十年间逃过了克格勃的无数次追捕。在这最后一次,当特工将萨比团团围住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不被活捉的准备。

萨比所属的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三国”当中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国家,人称“洗肺圣地”,可以说,那里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但是在八十多年前,爱沙尼亚的人们只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和血腥味。

从1917年开始,爱沙尼亚被迫卷入苏联和西欧两大势力的争夺之中,领土在俄国人和西欧人之间来回易手。

爱沙尼亚的独立运动,则从他被占领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

“不服周”的爱沙人自发性地站在大国的对立面上,涌现出了许多抵抗组织,森林兄弟会就诞生于此。

1991年,苏联解体,爱沙尼亚迎来相对长久的独立。

此后,爱、俄两国虽然表面上维持着外交关系,但暗地里早已剑拔弩张、互相看不上眼。

2004年,北约第二轮东扩,爱沙尼亚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却选择了西方阵营,成为俄罗斯的敌对国家。

那么,爱沙尼亚究竟和俄罗斯有何纠葛?作为一个人口仅132万的小国,在苏联解体后,为何总要和俄罗斯过不去?

一、短暂的复国运动

在历史上,爱沙尼亚曾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各个部分,直到13世纪才形成自己的民族。

爱沙尼亚虽属于东欧国家,但其人种却更接近日耳曼人,这是当地德裔居民占比大所导致的。

由于其独特的长相,所以在苏联时代,爱沙尼亚的演员常常被选作反派,在影视作品中扮演西欧人的角色。

1710年,沙俄对爱沙尼亚开始了长达200年的统治,沙俄时期的行省规划奠定了今天爱沙尼亚的国界基础。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沙俄帝国灭亡;不久之后,十月革命爆发,俄国一年之内变了两次天。

此后,德军不断对俄国发难,列宁为了保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决定先退出世界大战。

为了顺利退场,苏俄唯一的法子就是与德国妥协,签下《布列斯特条约》,放弃部分领土,其中就包括爱沙尼亚。

1918年底,德国战败,列宁乘机宣布《布列斯特条约》作废,并派兵收回波罗的海的土地。

但此时的爱沙尼亚早已厌倦了俄国统治,在《布列斯特条约》生效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并在多方势力的支持下抵抗俄军。

这场独立战争开始于11月28日,持续了一年零两个月,双方领导人在谈判桌上也没闲着,纳尔瓦地区在激战的同时,和平条约也进入了最后阶段。

此前,双方都坚持各自的领土要求,互不相让,直到1919年底俄军疲于外战,才对爱沙尼亚做出了妥协。

次年1月3日,两军正式停火,2月2日,爱沙尼亚与俄罗斯苏维埃政府缔结《塔尔图和约》。

而《塔尔图和约》的缔结,是爱沙尼亚两百年抗俄史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二、塔尔图和约与爱沙尼亚东部边界

1920年2月2日,当时的领导人贾恩·波斯卡说评价说:“今天是爱沙尼亚700年来最重要的一天,因为今天,爱沙尼亚人第一次有机会独立决定自己的未来命运。”

那么,《塔尔图和约》到底签了些什么呢?

第一条:苏维埃俄罗斯将毫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国的独立和自治,并自愿和永远放弃俄罗斯以前根据以前的法律状况和国际条约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拥有的所有主权权利,这些权利从现在起将失去效力。

第二条:爱沙尼亚以前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但现在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对俄罗斯没有任何义务。

翻译成人话就是:俄罗斯承认爱沙尼亚共和国永久独立,并且不再对该国有领土野心。

俄罗斯这么强大的国家对自己这么彻底地妥协,换作谁都会高兴得睡不着觉。

然而,在这重大的历史时刻,却有一个人保持了异乎常人的冷静,他就是前面提到的贾恩·波斯卡。

他谨慎地分析道:“现在,由于和平条约尚未得到遵守,战争正在我们周围肆虐,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持军事力量,还要尽一切努力增强这种力量,”

他警告爱沙尼亚人:“与这种危险的邻国毗邻的任何国家都没有独立的信心,所以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因此,我认为我说‘让我们享受和平,但让我们保持并增强我们的军事力量’并没有错。”

不久之后,贾恩·波斯卡就遭到暗杀。

后来的历史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塔尔图和约》只是缓兵之计,没过多久,俄国势力又会卷土重来。

俄国人留了一手,爱沙尼亚独立的依据是“民族自决权”——正如条约所说,这是爱沙尼亚人民自己决定要完全脱离俄罗斯的。

既然人民可以选择脱离,那也可以选择加入啊。只要耍点“小手段”,让他们“自愿加入”俄罗斯人主导的苏联,不就完事了吗?

于是,俄罗斯人开始往爱沙尼亚掺沙子,扶持当地的亲俄势力,为日后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埋下伏笔。

1939年8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与苏联政府密谈。两国达成交易,缔结了著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了让苏联放心,德方承认波罗的海三国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把这片区域划做苏德之间的缓冲地带。

好好的国家被划成大国势力缓冲区,这对爱沙尼亚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是个很残忍的决定。

一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要求爱沙尼亚开放一些港口和军事设施给他们驻军,以应对德国随时可能展开的下一步行动。

鉴于此时的苏联已经恢复大国地位,爱沙尼亚为了保障自身独立,加之自知不是苏联对手,只能含泪妥协。

1940年6月16日,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发动闪击战,爱沙尼亚全境被占领。苏军一入主,就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洗牌”,先是逮捕政府要员和反苏民众,再扶持亲苏人士上位。

两个月后,爱沙尼亚举行全民公投,结果不出所料,他们“自愿”地加入了苏联。

爱沙尼亚才独立不到二十年,现在又要跟俄罗斯同一个国家了。回想昔日繁华,真如隔世。

三、爱沙尼亚与俄罗斯的恩怨情仇

1941年,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用三个星期的时间横扫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沦落为纳粹的统治区。

3年后,一场“巴格拉季昂行动”又让波罗的海三国回归苏联怀抱。

数年间,爱沙尼亚两度易手,但这对爱沙尼亚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时的爱沙尼亚想独立想疯了,只要反对俄国人的,他都支持。正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所以爱沙尼亚人选择跟德国合作。

很快,爱沙尼亚人的通德行为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在苏军反攻阶段,苏联空军为了全面击杀顽抗的德军和爱沙尼亚叛军,直接轰炸了爱沙尼亚包括首都塔林在内的重要城市。

苏军重返波罗的海三国后,又对当地叛军势力进行了清算。

紧接着,就是地区民族大换血,一部分爱沙尼亚人被驱逐,莫斯科方面引进了另一部分民族进入爱沙尼亚混杂。

在那之后,20万爱沙尼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0万俄罗斯人鸠占鹊巢,该国境内的爱沙尼亚人比例一度降到一半以下。

时间一晃又过了50年,苏联垮台,爱沙尼亚重获独立,这当中的故事不必赘述,但爱沙尼亚与俄罗斯的那些事还没完。

二度复国的爱沙尼亚宣布要按照《塔尔图和约》划分两国边界,并将其写进宪法。

但俄罗斯不干了,道理很简单,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于是俄罗斯对爱沙尼亚耍起口仗:一份八十多年前的边界条约能说明什么?

俄罗斯坚持,要把以前苏联的行政边界或检查线作为两国边界。为表明立场,叶利钦总统还访问了爱俄边界的争议领土,并声明俄罗斯不会放弃任何一英寸土地。

毕竟,如果连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都能从俄国手里夺回领土,那将会创下一个“不好”的先例,这就是克里姆林宫不愿让步的原因。

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利用边界问题来阻止爱沙尼亚向西方靠拢。因为欧盟规定,想加入他们,就必须没有争议领土。

可西方一看,爱沙尼亚跟俄罗斯离得挺近、又有仇,刚好可以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于是就破格收下爱沙尼亚为门生。

因此,对爱沙尼亚人来说,现在的局势跟半个世纪以前没有区别,自己也只是在重复着过去的路线而已。

只不过,这次的另一个对象是从纳粹德国换成了北约联军。

北约则把爱沙尼亚当做试探俄罗斯底线的一颗棋子,试探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爱沙尼亚军用飞机时不时侵入俄罗斯领空;爱沙尼亚安全部队在俄罗斯领土上抓捕俄罗斯公民;爱沙尼亚政府贿赂俄罗斯官员获取国家机密;爱沙尼亚邀请北约联军驻军、驱逐俄方外交官等等。

爱沙尼亚要向北约表忠心,这也是为什么它总会做出这么多让人迷惑的行为的原因。

然而,作为一个地缘边界国,与其说如今的爱沙尼亚选择了站队,不如说只是这个国家的悲哀的延续。

文/尕娃子参考资料:《北约东扩背景下的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柳丰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