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国务院发"九不准"禁过度防疫 /

中国国务院发"九不准"禁过度防疫

清零政策下,中国各地的严控防疫引起社会剧烈反弹。六月五日,中国卫健委发布"九不准",被视为企图扭转过去严格的防疫政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同日在中国官媒澎湃新闻发表文章,质疑常态化核酸政策的法律依据,也上了热门新闻榜。"九不准"能防止地方过度防疫吗?"常态化核酸"可能因此有政策方向的改变吗?

地方防疫过头 卫键委提“九不准”

“在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各地要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坚决做到‘九不准’。”6月5日下午,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宣布,要求各地做到防疫“九不准”。

在当局坚持清零政策下,近几个月来,包含上海在内的多个中国城市及省分实施了严格的封控措施。中央发布了“九不准”,被视为企图扭转地方各种无理防疫的政令。在新浪微博上,“防止疫情防控层层加码九不准”上了热搜,不到24小时就有超过8000万的观看数。不过,官方报导的评论都被关闭。

“九不准”的内容包含: 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不准随意延长中、高风险地区及封控区、管控区的管控时间;不准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不准随意延长风险人员的隔离和健康监测时间;不准随意以疫情防控为由,拒绝为急危重症和需要规律性诊疗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不准对符合条件离校返乡的高校学生采取隔离等措施;不准随意设置防疫检查点,限制符合条件的客、货车司乘人员通行;不准随意关闭低风险地区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的场所。

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九不准”截图(党建网)

“随意”由谁定义? 救济渠道为何?

中国网友很快就注意到,中央下达的这九条“不准”中,用了七次带有主观判断意味的“随意”一词。

上海居民刘校臣在微博帐号中连发了几个疑问,“‘随意’是什么意思?怎么衡量?怎么界定是否‘随意’?以国家卫健委为准,还是以地方卫健委为准,还是以‘上级领导批示(或暗示)’为准?还是以一线工作人员执行操作为准?”

《凤凰新闻》日前报导,有从上海返回陕西的大学生被强制要求签属“自愿自费隔离通知书”,7天隔离费用就达到3000元人民币,而且防疫人员要求学生要一次性交清,且没有给出任何收据。

“九不准”指令下达后,仍然传出地方各自为政的案例。《中国新闻周刊》6日报导,甘肃省多地仍要求低风险区返甘的人员要自费隔离3天,每日约200元人民币。

现居美国的前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兼任教授滕彪告诉本台,许多规范的用词可能会给执行部门一个自由裁量权,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民意反映机制及独立司法系统。

“这种文件本来就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但关键问题在于这种法律用词比较模糊,或者不得不模糊的时候,在执行时,当事人是否有一个救济的渠道,有机会去挑战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如果政府认为不是随意的,民众认为是随意的,怎么办?在政策出台阶段,中国没有一个民主沟通的渠道,在执行过程和执行之后,也缺少一个救济的渠道,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司法制度,问题还是跟整个政治体制连在一起的。”滕彪说。

常态化核酸有必要吗? 中国政法学者提出三点担忧

上个月,吉林省四平市公告对两次以上未参加核酸检测者,“依法行政拘留10天、处罚款人民币500元、并纳入失信人员名单、在媒体上公开曝光”等惩罚,引发民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5日在澎派新闻上撰文,直指吉林的争议作法在中国并非孤立,他以《法治的细节─关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法律问题》为题,批评地方政府严苛防疫,乱解释防疫法律,非法擅自决定对不测核酸的市民予以行政拘留和罚款等处罚。

赵宏还进一步对常态化核酸的政策提出三点担忧,首先是巨额的经济开销和人力成本,预算却处于黑箱之中让公众监督困难。其次,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利益驱使所导致的核酸检测造假事件频发。第三,常态化核酸检测对普通人造成沉重负累,而政府为推行也须付出高昂执法成本。赵宏强调,上述问题都引发大家思考,如何科学确定检测频次和筛查范围,而不致使核酸检测经由常态化,滑向“资源浪费、收效甚微的过度化”。

赵宏这篇公开质疑常态化核酸政策的文章在澎派新闻一度上了热门新闻的第一名。

滕彪进一步指出,“(常态化核酸)还有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政府利用疫情,对民众自由的限制和加强监控。第二是利益集团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腐败。”他呼应了赵宏的担忧,并提出疑问: 这些为了呼应常态化核酸政策,而在全国各地短时间内盖起的核酸检测站、检测成本谁来买单?又是谁在监督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