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古人真有此习俗吗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关于赡老的做法,古人真有此习俗么?
不同地域间确实在不发达的时代有过此种陋习。在古代倭国的信州,在一贫苦的山村中,由于食物短缺和生产力不足,到了70岁的老人,就要被子女背去山中抛弃,供奉给“山神”。偏远的倭韩山区,此类情况曾经多有发生。
可以说对于中国,无论哪朝哪代,“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国”、“安国必先安民”,可以看出“孝”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中国历史上有关赡老的话题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
西周就有过规定,亲嗣须提供50岁之上的老人细粮,60岁老人肉食、70岁老人增加副食、80岁老人以珍馐美味对待、90岁老人要有后辈陪在床榻伺候食居。
作为自古就提倡“孝安固国”的文明古国,中国可以说是在许多朝代都做得非常积极,对于孝顺老人方面更是连朝廷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例如春秋时,齐国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的家庭,免除家庭中一个儿子的徭役;8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免除两个儿子的徭役;9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免除全家徭役。所以汉文化中,两千多年的文明讲究“忠孝礼义”就是如此了。
但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更何况朝代的更迭呢。
也有些古人深信“六十一甲子,甲子一轮回”,他们认为,一个轮回都过去了,世间再无可留恋之事。遂有些地方出现了所谓“花甲坟”,深谙此传统的六十岁之上的老人,便不再居家了而是“居坟”。
这种风俗演变为制度从秦开国后就推行了。昔年,秦始皇一统六国,担心自己辛苦夺来的天下会被有异心的人动摇。秦国便下令收缴民间兵器,并将兵器铸造了十八铜牛沉如河中。除了严厉监视民众外秦制定极其残忍的制度:凡老者年六十上,坟之。
据野史载,始皇帝曾大规模征用劳役修筑长城陵墓殿宇,六十岁以下男子必须服瑶役。当时天下初定,北有匈奴,四下又反派暗涌,实在疲于应对。加上秦始皇生性多疑:
一者,认为活到60岁的老人历经旧国之事恐对天下初平的秦国怀有二心;二者,迈老人失去了劳动力,属于“疲民”,本就当时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养育老人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阻力。于是在有人虚报年龄以躲避徭役之际,始皇帝一怒之下,颁布法令:将民间超过六十岁的人实行“花甲葬”即让老人住进“瓦罐坟”,秦的暴政接连开来。
根据考古发现,年老古人“瓦罐坟”的墓葬形式有许多不同规格。
有的甚为豪华,有的却简易堆砌。之所以称“瓦罐坟”也是据其墓葬穹顶设计命名。墓葬方式是:老人60岁后,后代其就将老人送去“瓦罐”中,一天送去一顿饭,一天洞口添一块砖头,直到洞口封住,整个墓葬程序便完成。
此种墓葬方式在元朝的许多地区也极为普遍。游牧民族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畜牧业生产力极端低下,为了让部落生存下去,同时提高部族战斗力,于是舍弃没有劳动力的人更是被普遍接受。
事实中,世界各地都曾有过“遗老之风”,这是独属于那个物质资源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时代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