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南京曾出土一块"金牌"价值4500万 /

南京曾出土一块"金牌"价值4500万,引出一段故事

古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就算“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也不乏乱臣昏君;但“沐王府”是个例外,由此引出一块价值4500万的“金牌”。

1974年,江苏南京江宁县的几位农民,正在进行采沙作业;其中一人用铁锹翻铲泥沙,偶然翻出了一块黄澄澄的“金牌”,这是什么玩意儿?

沙子里有“黄金”,另外几人活也不干了,纷纷挤到沙堆中翻找,希望能再出土几件宝贝;遗憾的是,除了那块“金牌”,再没有出现什么,这下凸显了矛盾。

“金牌”只有一块,但一起采沙的却有好几个人,该怎么分呢?

捡到金牌的人认为“我能捡到,那是我的运气,金牌当然是我的!”

没捡到金牌的人不服气,他们认为“沙子是我们挖出来的,我们不将金牌挖出来,你有机会捡到吗?因此应该‘见者有份’。”

三说两抢,这事闹到了村干部那里。

1974年,那时多数人并不清楚“文物”是什么,甚至村干部碰到这种事也头大。

“几个人一起出工,捡到东西究竟该咋分?尤其都是乡里乡亲,干部稍有不公,那以后在村里就没人服了,这可不是好差事!”

村干部也聪明,自己解决不了,那就交给‘公家’,再出什么事就和自己没关系了。

警察来到,随行的还有几位县里文管局的人。

文管局的人一见“金牌”,脸色立马变得严肃起来,并将现场民警拉到一边,小声嘱咐几句后迅速离开。

随后,警察“控制住”几个挖沙人,就连其他人也不能随意出村,这么大阵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天,县里、市里、甚至南京都来了警察,考古队还带着各种先进仪器,几十辆车开进这座本不起眼的小村庄。

1974年,老百姓哪见过这阵势,尤其几个挖沙人,还以为自己闯了大祸;这时,几个人也不惦记“金牌”了,但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

终于,一个笑容可掬的“专家”,手里拿着之前的那块金牌,找到几个挖沙人后,一再安慰后说明情况,原来是询问他们“在哪里捡到的金牌,希望他们带领考古队再到一次现场。”

这要求不难,几人带领考古队来到采沙场,但他们心里仍旧犯嘀咕“就带个路,又是警察,又是考古队的,至于这么大排场吗?”

一番勘探后,考古队确定:这里存在古墓;墓中还出土了金、银、玉、琥珀、水晶、珊瑚等珍贵文物180余件。

几个挖沙人听说后都吓呆了,不停向警察和专家解释着:自己只在挖出的沙子里“捡”了一块金牌,就只有一件!

看来,“又是警察,又是考古队”的,这么大架势并非摆设,谁能想到,采沙场里会有这么多宝贝;那么,这座古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呢?其实,那块“金牌”已经给出了答案。

“金牌”大抵呈圆形,直径13厘米,上部饰有两片蕉叶,顶部有一个用以系绳的圆形穿孔。

从外形来看,这块“金牌”似乎没什么特别的,翻过背面,刻有5行小字: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诫之。

很明显,这块金牌是古代大户人家,即用以装饰,又起到“诫勉”作用的饰物;金牌正面,“黔宁王遗记”五字尤其醒目,“黔宁王”是谁?

这个明代官衔,包括考古队员在内,现场大多数人都知道,“黔宁王”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养子,武力不输常遇春的“沐英”。

“沐英”这个名字,想来不用多解释了,其一生战功赫赫,数十代子孙为明王朝镇守云南,后世俗称“沐王府”。

难道,眼前这座古墓的主人是“沐英”?

当然不是,“沐英墓”在南京将军山上,1950年就已进行过考古发掘。

如今这座墓,埋葬的应该是某一代沐氏子孙,后经考证,墓主人应为沐英第十一代世孙、第十二任黔国公“沐启元”。

这个“沐启元”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不过并非“美名”,而是有辱沐王府的“骂名”。

概括来讲,自沐英起,后世数百年中,沐王府子孙历代秉承“精忠报国”,传到沐启元这一代却变了味。

史载,“沐启元”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明万历年间曾任“都督佥事总兵官”,手里有了兵权,从此更是嚣张跋扈,无恶不作。

到了崇祯年间,天下大乱之时,“沐启元”竟然想要造反自立;其母宋氏,深明大义,眼见自己的亲骨肉恶行累累,辱没了“沐王府”数百年的声誉。

这位母亲下定决心,与1628年7月10日这天,以砒霜毒酒毒死亲子,“沐王府”英名得以继续传承,直至明末清初;连如今的武侠小说中也多有提及,譬如《鹿鼎记》等。

史料中虽然没有记载“下葬沐启元”的细节,但也不难想象,这块金牌应为其母宋氏,刻意将“家训”放入儿子棺椁中的。

目的很明确,宋氏希望死去的儿子,在另一个世界也要谨记“沐王府家训”,同时也有“警告沐氏子孙,以此为戒”的目的。

果然,明朝没落后,“沐王府”没有一人屈服与清军,男人全部战死,女眷自焚殉国。

“黔宁王遗记金牌”是迄今明代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件家传遗训。

按理说,这块金牌的年代不算久远,但有“沐王府”的加持,其价值超过了4500万,如今就珍藏在南京博物馆内,亦被鉴定为“一级文物”。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