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本该保底大将军衔 他却卷走巨款下落不明 /

本该保底大将军衔 他却卷走巨款至今下落不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曾有这么一位人物:论资历,他绝对称得上是元老,当时跟他平级的人,后来多半都当上了元帅大将;论能力,他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青睐和亲手提拔。革命前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的每一件大事,他几乎次次都在场。不仅毛主席对他有知遇之恩,其他人对他也是评价颇高。

毫无疑问,倘若此人能够坚持到革命胜利,那么论资排辈,少说也能搞个大将军衔。然而此人的人生结局却令人倍感意外:熬过了最苦的日子,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之际,他却带着一笔巨款离奇消失了,直至今日都下落不明。

这个神秘之人便是曾担任八路军第115师参谋长的周昆,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听说过这样一种曾在中央苏区广为流传的说法:林彪手下有三杆枪,陈光、周昆和王良。虽然人们总把三人列在一起,但毫无疑问,出事之前的周昆受到的评价显然要比其他二位更高一筹。

周昆接受过高等教育,心思缜密,做事沉稳老练,在指挥战斗时往往会做万全考虑,极少出差错,这一点与林彪有几分相像。

说来有趣,毛主席初见周昆还是因为一起意外。

1927年,秋收起义爆发前夕,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去联络起义队伍,不料在躲避敌人追赶的过程中弄丢了证件。9月9日,毛泽东出现在第一师三团驻地,要求面见团长苏先骏。当时负责警戒的正是周昆,后者并不认识毛泽东,见这个年轻人拿不出证件,形色可疑,便当即押着他去找团长。

虽然这起意外最终大事化小,但毛主席却因此记住了做事一丝不苟的周昆。

随后的起义行动中,由于敌我实力太过悬殊,起义军损伤惨重却迟迟无法攻入长沙城,毛泽东审时度势改变方案,提出要放弃城市南下发展。谁料这一提议在军中引发了巨大争议,连警卫团的部分官兵都带头表示“只想进城不想上山”,革命队伍分裂为两派,局势十分严峻。

如此紧要的关头,周昆站了出来,在他的耐心劝说下,反对者们终于选择服从命令。此事过后,周昆在主席的心目中便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得知前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相当高的学历后,毛主席更是将其列为了重点培养对象之一。

在随后发生的“三湾整编”中,毛泽东将手中部队名义上的一个师700余人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成立了士兵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党组织对军队确立了绝对领导,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开端,也是革命重要的拐点之一。其中,周昆被编进1团3营8连担任排长,还被批准入党,在这个伟大的开端中,周昆也获得了无比光明的新的人生起点,可谓前途无量。

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周昆对革命事业展现出了无比的热情与忠贞,他始终紧跟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的步伐,在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的过程中也是屡立奇功。难得的是,年仅20多岁的他在指挥作战时如同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都不会慌乱,而是沉稳冷静地寻求对策。

随着革命的深入,组织对周昆愈发倚重,而他的升迁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1930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一轮大规模扩编,其中红4军扩编为红1军团,下辖3个军共计2万余人,周昆被任命为12军34师师长,这标志着他正式迈入了高级干部行列。1931年10月,红34师回归红4军编制,周昆改任红10师师长,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时任红4军军长的林彪的直接下级。这对将帅通力配合,相得益彰,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杀伤。例如在1933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周昆的红10师担任主攻,一役便歼敌近3个师,生擒1万余人,可谓战果惊人。

周昆(左)

1933年6日,红一方面军再次接受整编,由小编制改为大编制,其中,周昆被任命为红3师师长,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这意味着他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骨干。当年7月底,为纪念工农红军建军,军队决定对34位功勋卓著的干部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周昆赫然在列。

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在不断改编,但无论如何,周昆始终伫立在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1937年8月25日,为顺应抗日形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布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115、120、129师和总部特务团,全军约4.5万人,其中周昆任第115师参谋长,同时成为军事委员会“五人组”成员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该师师长为林彪,副师长为聂荣臻,罗荣桓担任政训处主任——这三位后来都成为了共和国元帅,显然,倘若不出意外,周昆本该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变故发生了。

193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全国师以上各级参谋长会议,旨在总结抗战的经验教训,日后给予敌人更强力的打击。八路军也应邀派出了4名代表,分别为总部参谋长叶剑英、参谋处长彭雪枫、高级参谋边章五以及第115师参谋长周昆。

这次会议本该是周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地位更进一步的标志,不料他的内心却因此出现了一丝波澜。

为期三天的会议结束后,1938年2月初,周昆照计划从武汉乘坐火车返回山西,在途经临汾时与彭德怀、左权汇合。他本该向领导汇报军事会议的相关情况,不料在这个过程中,周、彭二人闹了一些不愉快。

根据当时在场的作战参谋王政柱回忆:他(周昆)在向参谋长汇报会议情况时流露出了不满情绪。他说自己在武汉如何“丢脸”,“像叫花子一样”,羡慕国民党将领有小公馆、小汽车和小老婆。周昆发牢骚说没有这些也就算了,组织甚至连雇黄包车的零钱都给得很“小气”。

毫无疑问,彭副总立马对周昆的危险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彭德怀全传》中对此有所提及:彭德怀怒批周昆忘掉了“做共产党人的光荣”,忘掉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

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之后还不知悔改。从资料的描述来看,当时周昆对领导的批评十分不服气,当场还嘴顶撞,气得彭德怀直拍桌子。不仅如此,在返程时,周昆依旧带着情绪,显然没有被说服。

而返程的周昆身负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他从位于临汾的国民党二战区司令部领走了6万法币的现钱,是为第115师这个月的军饷。会后,他将一个挎包交给警卫员,嘱咐其中有重要文件,要他务必要交给115师作战科科长王秉璋。当挎包送到后,王科长打开一看,只见其中有3万法币和一封信,周昆在其中写道:“共领取6万块,我带走了3万,另3万交警卫员带回,望查收。”

这便是这位工农革命军元老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随后便神秘地消失了。

事后许多年里,组织一直在寻找周昆的下落,有说法称他隐姓埋名回到了老家生活,鉴于没有从事任何反革命活动,组织便也不再追究。然而经查证,这种说法并不确凿。

此外,学界多数人认为,结合周昆消失前的表现,他很有可能是卷款跑路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见识过国民党将领奢华生活的周昆遭到了动摇,因此做出了冲动之举。要知道,3万法币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钱,足够一名普通人逍遥快活一辈子了。

当然,笔者对这种说法持极大的怀疑态度。

首先,从逻辑来考虑,既然周昆想要享受奢靡的生活,都打算逃跑了,为什么不把6万块一并卷走?

其次,退一步讲,就算他良心未泯,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只拿走一半钱款,但从资料来看,当时法币在中国并不是流通货币,而一个人要拿着几万外币去兑现,很难不引起注意。然而倘若周昆一直藏着钱不用,那么他昧下这笔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者,正如115师作战科长王秉璋所说,周昆似乎并没有这样做的动机。

要知道,周昆是参加过早期革命的老干部之一,在反动派的数次围剿中都没有动摇,为何偏偏却在革命转危为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式一片大好之际突然走了歪路?况且周昆接受过高等教育,通情达理,很难想象他会做出这样糊涂的选择。

也有人说,或许周昆只是嘴上发发牢骚;他之所以独自携带一半军饷,是避免“鸡蛋打碎在同一个篮子里”,害怕一出事全给弄丢了,这也能凸显他做事的缜密。然而在返回途中,周昆所携带的巨款被歹人盯上,他也因此遭遇不测,落了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下场。

这种情况乍听有些突兀,但在那样混乱的年代里,这并非没有可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