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对恐怖的探讨 我也尝到了被网暴的滋味 /

对恐怖的探讨 我也尝到了被网暴的滋味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昨天,安倍遇刺的消息传来,瞬间引爆各大平台,当时我正在网上冲浪,发现各个平台的网友反应出奇的一致,于是就截了几张图,在公号发了一下。那篇文章里我几乎没发表意见,只是说值得记录一下,结果就被循声骂了过来。不到两个小时,文章就失踪了。出于习惯,我把那几张截图在微博上也发了一下。微博倒是没删我的帖,但是几百条评论绝大多数是谩骂,还收到不少恶意满满的私信。

我无意与我截图的那些发言进行辩论,因为生命不值得这样浪费,我只是觉得这道景观值得记录,它标示着我们栖居的环境。但我没想到犯众怒的门槛那么低。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开席夹菜”,我却不能记录他们的姿势,截了几张图就能让他们如此恼火。

这些谩骂当然伤害不了我,更不可能阻止我继续说话。没有法律规定,日本(专题)前首相遇刺死掉之后,中国人只能做出“开席夹菜”的姿势。外交部都说了“安倍前首相曾经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发展做出过贡献。”

我想分享的是遭遇网暴时人的心境变化,以及如何调适,避免内伤。网暴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借助数量的绝对优势,将被攻击者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继而摧毁对方的自我认同。当谩骂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错了,理智再怎么告诉你自己没有错,你都会忍不住自我怀疑。

整个过程几乎是不受控制的,你明知道点开小红点就会看到一堆新的污言秽语,还是会忍不住点开。你会发现自己在本能地寻找对方的逻辑漏洞,想要为自己辩解几句。这个时候要注意了,不要与攻击者争论。他们如果是讲逻辑的,一开始就不会参与攻击。他们享受的就是混在人堆里踢踩倒霉蛋的乐趣,倒霉蛋开口辩论,只会招来更多的拳头和流水。

这个时候,心理素质足够强大的人应该置之不问,安心去做自己的事。但以我多年在网上挨骂的经验,都还没有修炼到心如止水的境界。我忍不住去做的是——寻找同伴。还好我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开席庆祝的。我不需要告诉他们我被攻击了,更不需要他们替我骂回去,我只需要确认,我还是有同伴的,就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有人说,那些言论有什么好关注的,不是一直如此吗,惊诧本身才值得惊诧。对这种高论,我不能赞同。昨天的朋友圈里,如果不是许多朋友齐声表明了他们的惊诧,我倒真觉得自己像个溺水的人了。具有正常情感的人,如果不对畸形的情感表达惊诧,自己的领地只会受到进一步的压缩。

见惯了怪物,不等于怪物就不再是怪物。人走夜路的时候,明知道没有鬼,还是会吼两嗓子壮胆。不管你如何对怪物冷眼旁观,怪物都会把你当成怪物,因为不一起嚎叫、撕咬就是罪。你喊一声“怪物”,不是给怪物听的,而是给同伴听的,同伴知道周围还有正常人,就会心安一些。

昨天有朋友说,原来我们才是一小撮。是的,我们一直都是一小撮,而且这小撮似乎越来越小,而怪物的阵营却日益壮大。但我们至少目前还可以成撮。我们的武器是逻辑与常识,我们还有一位忠实的朋友——时间。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些害怕被识别出来的事物,可以兴风作浪一时,但却经不起时间的洗刷。

不要把自己赞同的事物非正常化。比如说,我经常在读到很有见地的文章之后,看到后边的留言说,“吃点好的”“大胆”“你号不要了”“说得好,但是我看你快要被禁言了”。有一次我后台收到一条留言“你文章写得很好,怎么还没被封号”,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可能确实是真诚的夸奖加诧异,但就是让人很恼火。

清华大学的劳东燕教授今天发微博说,不时地会接到一些善意的提醒,让她注意言论尺度与自身安全,既感到温暖,内心又有些复杂。她说:“在正常社会中,作为师长,这样的提醒本来应该是由我对学生发出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处于最有锐气、勇气与激情的年龄,天不怕地不怕才是年轻人的本色。”

东东枪之前也说过这事,他说对恐怖的提醒就是对恐怖的助长。

其实每个持续表达者,自己都会衡量风险得失,已经斟酌过再发出来的内容,还被提醒“注意安全”,只会让发言者犯嘀咕,这都不能说了吗?这些有意无意的提醒,都在让正常事物非正常化,都在剥夺正常事物的生存空间。对勇敢者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孤独。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