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老天要亡苏联?改写命运的选项都被否决 /

老天要亡苏联?改写悲剧命运的选项,都被否决了

我们不妨假设一个问题:“国运”这东西是否存在?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历史的线性发展是必然的,但有些时候,历史也会为人们做出许多耐人寻味的选择。就拿我们熟悉的苏联而言,在“红色巨人”伤病累累、急需一位能力出色且雷厉风行的领袖人物出现时,偏偏是软弱平庸的戈尔巴乔夫最终被扶正。事实上,苏联政坛中从来不缺有能力和魄力的人选,但非常邪门的是,从赫鲁晓夫下台之后,许多足以改变这个国家命运的人物都被“否决”了;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段历史,最终注定了苏联消亡的结局。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被历史否定掉的优秀的“接班人”有哪些。

首先,勃列日涅夫并非后赫鲁晓夫时代苏联说一不二的接班人选,当时有一位名叫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的人物,他才是赫鲁晓夫钦点的、高层重点培养的继任者。此君在苏联历史上并不算十分显赫,他有着一份十分“典型”而出色的履历: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为革命事业积极奔走并展现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从而获得高层青睐受到提拔。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勃列日涅夫这样的官僚,科兹洛夫更加务实,他知识渊博且思想独立,在改革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尤其对苏联军工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与魄力。

科兹洛夫外交态度强硬,是一位代表性的“鹰派”角色,这点十分合赫鲁晓夫的胃口。因此在稳住局势后,后者立马将科兹洛夫纳入核心权力圈,不久便提拔为苏联实质上的“二号人物”。但不巧的是,1963年,科兹洛夫突然中风卧床不起,虽然病情一度转好,但他却最终再也没能康复,于两年后病逝。痛失这样一位重量级心腹,对赫鲁晓夫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打击。

有两点十分值得注意:逝世时,科兹洛夫年仅58岁,对政客而言这还算“年轻”——倘若他能够按计划接班,戈尔巴乔夫日后的“老人政治”的命题就站不住脚了。其二,科兹洛夫中风后,赫鲁晓夫在赶赴医院探望时说了句耐人寻味、细思令人毛骨悚然却又有些无厘头的话:“他在装病,该振作起来去上班了。”他本人并没有解释这句话,专家们至今也想不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意思,此话究竟有何更深层次的用意,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我们刚刚提到了勃列日涅夫,虽然这位老哥证明了自己的治国才华总体平庸,但他在政治手腕方面的成就却堪称历史顶级,其中就包括人事安排,例如替自己物色“接班人”。从资料来看,勃总至少为自己选择了3位接班人,咱们依次来介绍。

当时呼声最高的“接班人”是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舍洛夫,此人的履历颇具传奇色彩:二战前还是个物理老师,战争爆发后立马应征入伍,在德军控制的维帖布斯克州、拉脱维亚等地建立游击组织,真刀真枪地同敌人拼命,后因解放了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功绩而获得“苏联英雄”称号。马舍洛夫主政白俄罗斯长达15年,使该地区局势四平八稳。他的所做证明了自己出色的领导能力与组织才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相当完美的接班人选,居然在关键时刻意外逝世了。

马舍洛夫之死充满了阴谋论:当时,一辆运土豆的卡车误打误撞地闯进了高速公路,又恰好同马舍洛夫的专车发生了猛烈冲撞,后者当场死亡。有观点认为,这起车祸是克格勃精心策划的,因为其掌门人安德罗波夫不满勃列日涅夫的安排。当然了,没有人会主动承认做了这种“脏活”,因此,马舍洛夫之死成了无解的谜团。

马舍洛夫之死对苏联而言是个重大打击,但好在我们的勃列日涅夫同志深谙多线养成的重要性,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一把手谢尔盖·梅杜诺夫也是当时高层重点培养的接班人之一。相比于善于掌控局势的马舍洛夫,梅杜诺夫更加实干,尤其是在主持经济建设和发展农业方面的能力相当突出,还在1973年因相关工作完成得出色获得了“苏联劳动英雄”称号与列宁勋章。梅杜诺夫同样是从基层做起,摸爬滚打一路进入高层,比起戈尔巴乔夫,他更加了解苏联基层社会的弊病,至少在制定改革政策时不会像戈氏那般充满理想主义地夸夸其谈。

遗憾的是,梅杜诺夫的生涯终结得也相当仓促:1978年,震惊世界的“鱼子酱案”因意外被揭发,300多名各级官员受到牵连;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梅杜诺夫有参与,但发生在他的地盘上,身为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领导的他自然难辞其咎。最终,在克格勃的亲自介入下,本来呼声颇高的梅杜诺夫势头急转直下,不得不拱手让出权力,几年后被迫“荣誉退休”。有观点认为,此事仍然是安德罗波夫从中作梗——当时,梅杜诺夫与新晋的戈尔巴乔夫是直接竞争者,安德罗波夫自然要出手除掉这位当红的候选者,为自己的同乡小老弟上位铺平道路。克格勃夸张地成立了多达百余人的调查团,恨不得掘地三尺,最终凑够证据拿掉了梅杜诺夫。

勃列日涅夫的第三位“接班人”候选者名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此人与马舍洛夫类似,都是技术专业出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相当实干且有着出色的组织才华。谢尔比茨基还有一手“绝活”:主政乌克兰期间,面对猖獗的民族主义势力,他果断地采取了强硬手段进行镇压,清算不同政见者,迅速恢复了当地的秩序。特殊问题特殊解决,这手快刀斩乱麻的功夫无可诟病。

值得一提的是,谢尔比茨基“接班人”的身份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官方肯定”。

据主管干部任命的伊万·卡皮托诺夫回忆,勃列日涅夫曾私下亲口关照:“过几个月谢尔比茨基将坐在上面(指最高领导人的席位),所有的干部问题都要据此安排。”然而,还没来得及为这位接班人铺路,勃列日涅夫不久便因心脏病逝世。勃氏死后,根据苏联高层的权力分配原则,安德罗波夫理所应当地坐上了最高席位。然而,这位公认的有能力改写苏联命运的实权派人物,同样绕不过“历史的安排”。在熬走了所有人后,戈尔巴乔夫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发生的一切我们就非常熟悉了。

戈氏掌权时年仅54岁,正如我们刚刚所说,彼时意气风发的他痛批苏联“老人政治”的怪圈,还声称这是一个国家衰颓的标志。然而,这些“老人”尚且还能硬撑着“红色巨人”庞大的躯体,最起码让它昂首挺胸地站着,反倒是他本人一番折腾,最终导致了苏联毁灭。再回看这篇文章,曾经有这么多比戈氏优秀得多的“接班人”险些改写历史,却都与最高领导人的席位擦肩而过。当然了,苏联本身就有许多顽疾,是这些弊病积重难返,最终导致了它的垮塌。但从结果来看,巧合也好,必然也罢,其中似乎真有一股神秘力量掌握着历史的走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国运”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