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土地抢劫财富 战争成为俄生活常态
而长期持久的战争,让俄罗斯人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只要俄罗斯觊觎的土地、或者想得到的地位、或追求的目标受挫,就极有可能诉诸战争。一旦战争取得胜利,俄罗斯人就会举国欢腾,政治领导人就会受到民众的热烈拥戴。同时,国内的矛盾也会因为战争胜利而被掩盖。在某些时候,对外战争可以成功转移国内的矛盾——只要能取得胜利。
长期以来,俄罗斯矢志不改地争取世界霸权,通过战争不断扩大疆域。俄罗斯历史道路的选择,国家的成长,都与俄罗斯的地理因素不无关系:一个巨大的平原,没有足以阻碍扩张的天然屏障,这使得俄罗斯公国可轻易扩张至东欧,在乌拉尔以东一路挺进到太平洋,甚至到了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俄罗斯帝国的疆界包括了北边和东边的大洋,南方主要是大海、高山和沙漠。在西方,俄罗斯人和其他人群杂居。欧俄北部地区各部落和西伯利亚土著脆弱不堪,无力阻止俄罗斯的军事侵略。俄罗斯人很容易向外扩张,外敌入侵俄罗斯则很困难。俄罗斯南部草原在几个世纪都是亚洲游牧民族进入欧洲的通道,这引来了蒙古人的征服。而草原边境几个世纪的敞开,则极大刺激了俄罗斯社会的军事化[1]。“在俄罗斯民族形成和俄罗斯统一国家建立的过程中,频繁不断的对外战争是罗斯人生活的主要内容,因为罗斯长期处在外敌的奴役或威胁之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不仅要同东方的游牧民族进行斗争,也要同西方的波兰人、立陶宛人、瑞典人、日耳曼人进行斗争。[2]”
1015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去世,他的八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发生内讧,智者雅罗斯拉夫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从1019年开始统治到1054年去世,这段时间基辅公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雅罗斯拉夫发动了几场战争:1031年对波兰,1045年对拜占庭,1037年打败了入侵的佩切涅格人。1061年,讲突厥语的波洛伏齐人袭击基辅罗斯,并形成持久的威胁。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1113年继位,1125年去世,在此期间他一直不停地打仗。
1240年,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3年后建立金帐汗国,罗斯进入封建割据时代,基辅罗斯在种族和语言上分化成三个民族:在东北部的大俄罗斯(通常仅指俄罗斯族)人,在西南部的乌克兰人,在西部的白俄罗斯人。在蒙古人统治的240年时间里,莫斯科公国逐渐从众多罗斯公国中崛起。莫斯科公国第三任王公伊凡一世(伊凡·卡里达,1325-1341年在位)1317(或1318)年娶了金帐汗国大汗一个已经皈依东正教的妹妹,并且被册封为莫斯科大公。在很长时间里,莫斯科公国和特维尔公国为了获得罗斯的领导权而内争不休,但是,莫斯科公国得到了蒙古人更多的支持而占据上风。伊凡·卡里达1341年去世后,他的儿子谢苗被金帐汗国封为大公,他自称为全罗斯的“大公”[3]。
在封建割据时代,战争状态是罗斯民众生活的常态。罗斯的各个公国之间(尤其是莫斯科公国与特维尔公国)战争频繁,此外还有罗斯人与金帐汗国其它附庸国的战争,罗斯人与蒙古人的战争。1480年,罗斯摆脱了金帐汗国统治,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继续不断地袭击罗斯,掳掠人口,赶走牲畜,抢夺财物。从 l6 世纪后期开始,除了游牧民族对罗斯的侵扰和袭击之外,罗斯居民的殖民活动也成为他们与草原民族战争的原因之一[4]。
在西北部,莫斯科国家同利沃尼亚争夺波罗的海东海岸,并与立陶宛和波兰争夺西罗斯。1492-1595年,莫斯科国家与瑞典发生了三次战争,与立陶宛、波兰和利沃尼亚发生了七次战争,这些战争至少耗费了50年时间。在西部,103年内平均起来是一年战争,一年休息。在东南部,莫斯科国家与克里米亚的蒙古人、诺盖人等持续作战[5]。
在1598-1613年的动荡时期,莫斯科国家多次作为被侵略者同强敌波兰和瑞典作战。在17世纪,莫斯科国家仍然战争不断。哥萨克-莫斯科联盟与波兰-立陶宛联盟进行了13年的战争。此外,莫斯科国家还与瑞典、土耳其作战。在18世纪,彼得一世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持续21年,最终获胜。而他与土耳其的亚速海战役和波斯战役都不大成功。1725-1762年间,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1),彼得二世(1727-1730),安娜(1730-1740),伊凡六世(1740-1741),伊丽莎白(1741-1762),彼得三世(1762)期间,俄国先后参加了五场战争:1733-1735年,俄奥联手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对抗法国;1736-1739年,俄国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法国支持的土耳其的战争;1741-1743年,俄国与法国支持的瑞典作战;1756-1753年,俄罗斯参与了“七年战争”(又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而交战。此战之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法国被进一步削弱,俄国加强了欧洲强国的地位,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1762-1796),俄罗斯连年用兵,先后发动了三次瓜分波兰的战争,以及两次俄土战争。1796年,沙皇保罗一世即位,5年后遇刺身亡。当拿破仑在法国夺权,并于1798年率军横扫欧洲,逼近俄罗斯统治下的波兰最终导致波兰再次独立时,保罗一世和英国结成反法联盟。在1798至1800年间,俄奥联军接连取得了几个重要胜利,把法国军队逐出了奥地利。苏沃洛夫率领的陆军1799-1800年成功地翻越有法军驻守的瑞士阿尔卑斯山,撤退到德意志南部。1798-1799之交的冬天,俄土联军将法军赶出了爱奥尼亚群岛。
地中海之中的马耳他岛战略位置很重要,1530年之后的200多年一直由马耳他骑士团统治。1798年6月9日,法军攻占了马耳他岛。1798年9月,马耳他骑士团向停靠在西西里的英国海军求援,英国派军队封锁了马耳他岛。马耳他骑士团想借俄国势力恢复在马耳他岛的统治,于是拥戴沙皇保罗一世为“大统领”,保罗接受了这一称号[6]。1799年,俄罗斯一支舰队准备进攻法国在马耳他岛上的守军,但是被英国阻止。1800年,英国自己攻占了马耳他岛并使之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7]。
1800年,俄罗斯开始与法国结盟——这导致俄罗斯和英国的关系破裂。俄法两国甚至决定组织联军,向英属殖民地印度进军。和法国尚未签订协议,在缺乏军需和弹药的情况下,保罗一世就就迫不及待地派顿河的哈萨克军队向印度进发。就在这时,保罗一世被刺身亡。
1801年继位的亚历山大一世很早就认为拿破仑是欧洲的威胁。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爆发,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英国为一方,对抗法国和西班牙。12月2日,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打败俄奥联军,奥地利被迫退出战争。俄国与普鲁士结盟,法军很快消灭了普鲁士军队,重创了俄军。1807年7月初,法国分别与俄罗斯签署提尔西特条约,俄罗斯被迫接受拿破仑对欧洲领土的重新划分,并支持他反对英国,但俄罗斯却成为除法国之外欧洲大陆的唯一大国[8]。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登基之后,俄罗斯就合并了格鲁吉亚,这引发了1804年-1813年俄罗斯与波斯的战争。最终俄罗斯获胜。1808-1809年,俄罗斯打败瑞典,瑞典将芬兰割让给俄罗斯。
1812年6月,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并于9月14日占领被俄军大火连续焚烧6天的莫斯科。由于大军运输线中断和供给缺乏且寒冬将至,加上亚历山大一世拒绝和拿破仑议和,法军10月19日开始撤退,俄罗斯元帅库图佐夫的军队不断袭击,到11月下旬,拿破仑的60万军队仅有3万-5万人逃离了俄罗斯。
1813年,俄罗斯和瑞典、英国、奥地利联军在10月16日至10月19日的莱比锡战役击败拿破仑,并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隐居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复位,6月18日和联军的滑铁卢战役中失败。
1825年即位的尼古拉一世次年就发动了对波斯的战争,并于1828年2月取得胜利。几周后,俄罗斯对土耳其宣战,俄军取得胜利。1830年,波兰爆发了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全国性起义,但很快被俄军镇压。1833年,俄罗斯派军支持土耳其抵抗埃及军队。
尼古拉一世希望维持欧洲既有的秩序,自认为欧洲大陆的警察。从1846年开始,俄罗斯多次出兵镇压欧洲国家的革命,恫吓民族主义运动。
1853年10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罗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多瑙河边,今属罗马尼亚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地区交战。俄军11月30日摧毁了锡诺普港外的一支土耳其舰队及一些商船。英法两国1854年3月加入土耳其一方,奥地利也威胁要加入反俄罗斯联盟。为此,尼古拉一世将军队撤出,把战场转移到克里米亚。在其他几个地方也出现了军事冲突:英国皇家海军计划在波罗的海进攻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1854年7月,皇家海军炮击俄罗斯在白海政治经济中心的索洛维茨基修道院。另外,英法海军在西伯利亚的北太平洋沿岸地区也与俄罗斯交战。
“沙皇尼古拉一世要对克里米亚战争负最大责任,而他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登基二十七年给他带来了膨胀的虚荣和傲慢,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套强国应该如何对待弱小邻居的念头,同时他还严重误判了列强对俄罗斯举动的反应;但最重要的是,他相信他发动的是一场宗教战争,一场圣战,目的是保护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沙皇把扩大俄罗斯领土当作自己的天赋使命,即使要与全世界作战,也要把自己的东正教帝国扩张到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9]”
1855年2月18日,尼古拉一世因肺炎去世。临死前,他告诉儿子亚历山大:“我失败的时候,不是因为我缺乏善意,而是因为缺乏知识、不够聪明。我请求他们原谅我。”据说他还补充到:“我过于喜爱战争了。[10]”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之后,俄罗斯与英法等联盟国家于1856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召开了一个月的国际会议,3月30日签订了巴黎和约。条约规定,俄国放弃多瑙河入海口和比萨拉比亚一部分,两地归土耳其——这是俄罗斯17世纪以来首次向土耳其割让国土;俄罗斯承认黑海中立化(即不在黑海保留舰队和建立海岸要塞)。俄罗斯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奥斯曼帝国对多瑙河两个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拥有名义上的主权,西方列强共同担保,等将来某个时候再来确定两地人民自己对未来的意愿。一个国际委员会保证多瑙河对商业航行开放[11]。
克里米亚战争中大约有75万人阵亡或死于疾病,其中三分之二为俄罗斯军人。法国损失了10万军人,英国损失了2万人。1856年3月签署的巴黎和约,标志着俄国世界地位的下降。
1877年4月,俄罗斯再次向土耳其宣战,并且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是,俄军逼近哈德良堡让英国人警觉起来,地中海舰队驶入达达尼尔海峡,英国还通过议会筹集600万军费。受此压力,俄军与奥斯曼帝国停火,但军队继续逼近君士坦丁堡,直到受到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火力威胁才在君士坦丁堡郊外停下来。1878年3月,俄罗斯与土耳其签署了《圣斯特凡诺条约》。但是,西方列强决定阻止俄罗斯将势力范围扩张到巴尔干地区,于是在柏林举行和谈,修改《圣斯特凡诺条约》,这中止了俄罗斯的泛斯拉夫主义梦想[12],而俄罗斯在柏林会议的外交失败,使得俄国舆论对英国和奥匈帝国产生了深切痛恨[13]。
但是,在整个19世纪,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亚洲进行了无止尽的扩张,尤其是通过侵略战争,武力恫吓、欺骗等手段,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残忍杀害了大量的中国人。
经常性、日常化的对外战争,对俄罗斯社会和国家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首先,长期的战争状态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军事化,即以军队方式来组织日常生活。其次,在莫斯科公国时代,对外战争成为建立等级服从和巩固专制政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频繁的对外战争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动员和集中一切可能的资源和力量。再次,战争是俄国农奴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因为贵族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而占有土地。在摆脱外族统治、应付外来威胁以及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征战中,莫斯科君主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军功贵族,而封邑领主则受到限制和削弱。王公、领主、修道院等大土地占有者谋求把实物租改为货币租,以适应自己对货币的需求。而大量军功贵族由于占有土地面积较少、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人口也较少,因而热衷于劳役制经济,他们尽可能减少农民的份地、加重农民的劳役、强迫农民首先耕作劳役田[14]。
要谋求世界霸权和欧洲霸主的地位,就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在战争中获胜,侵占更多的土地,劫掠更多的财产和利益。正是在战争中,俄罗斯才发现本国落后于西欧,于是几次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与西方争雄——彼得一世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殖民时代和国际秩序混乱的时候,俄罗斯通过侵略战争谋求到了大国地位,并且侵占了大量领土。但是,当国际秩序逐步确立,各个国家独立发展走自主之路时,俄罗斯的侵略就已经违反了国际法,失去了正当性,并且违背了正义。
而长期持久的战争,让俄罗斯人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只要俄罗斯觊觎的土地、或者想得到的地位、或追求的目标受挫,就极有可能诉诸战争。一旦战争取得胜利,俄罗斯人就会举国欢腾,政治领导人就会受到民众的热烈拥戴。同时,国内的矛盾也会因为战争胜利而被掩盖。在某些时候,对外战争可以成功转移国内的矛盾——只要能取得胜利。
无论是此前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还是美国在二战后主导的世界秩序,俄罗斯都是一个破坏者和挑战者。在俄罗斯国内,战争胜利是检验俄罗斯政权合法性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在世界上,通过侵略扩张领土是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持续不变的目标和国家行为。一千多年来,俄罗斯一直与欧洲和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并且通过侵略战争侵占了所有邻国的大量领土。这使得所有邻国都无法和俄罗斯真正友好,很多时候都是战战兢兢,高度提防。而俄罗斯经常诉诸武力解决争端的做法,更是加深了邻国和欧洲国家的戒心和恐惧。
此次爆发的俄乌战争,只是俄罗斯长期以来的习惯性做法。俄罗斯自恃核武大国,而且是军事强国,以为可以很快获胜,因此悍然发动侵略战争。但是,乌克兰人反抗侵略的强烈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勇气,欧洲和美国形成统一战线联手抗俄的现实局面,都出乎俄罗斯的意外。对俄罗斯而言,这场战争已经骑虎难下:乌克兰已经多次拒绝土地换和平,在美国和欧洲的支援下,乌克兰具备了持续作战的条件和基础,而俄罗斯虽然占领了乌克兰的一部分领土,但经济上难以支撑高昂的战争成本,在国际上更是失道寡助。
如果承认自由、平等、法治、民主等现代价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那么不难看到,俄罗斯对于现代文明几乎没有什么贡献。对整个世界而言,俄罗斯让人心存恐惧(尤其是核威胁);对中国来说,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伤痕。就在1969年珍宝岛战役之后,苏联曾对中国发出核威胁,中国因此而“深挖洞,广积粮”。
怎样抑制和消除俄罗斯人的战争倾向,用和平和文明的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在很长时间内或许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对俄罗斯人而言,如果始终把争夺世界霸权,侵占他国领土作为国家目标,那么无异于和全世界继续为敌,并且悖逆于时代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