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第7波峰值已过! 安省出现一批假冒试剂盒 /

安省第7波疫情峰值已过!8月风险下降!卫生部警告一批假冒试剂盒

安省首席卫生官今天表示,安省的第七波COVID-19已经过了高峰。

Dr. Kieran Moore表示,住院率和废水中的COVID-19信号等关键指标正在下降。

图源:CP24

安省公共卫生局表示,在截至7月30日的一周内,全省34个卫生单位中有22个的COVID-19病例率下降,阳性率较上周略有下降,住院人数从上周的463人下降到306人。

截至7月30日的一周,全省报告了46例COVID-19死亡病例,而前一周报告了75例。

Dr. Moore说,他预计到8月份,对卫生部门的总体风险和影响将继续下降。

他还表示,考虑到有这么多人感染了Omicron变体,加上免疫接种率高提供的保护,以及新变体尚未出现,秋季的COVID-19疫情可能不像他几个月前预测的那么严重。

Rapid test kits
图源:Health Canada

与此同时,加拿大卫生部警告公众,警惕假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此前安省已经出售这些假试剂盒。

卫生部在周五的一份建议公告中表示,假冒产品的的颜色和字体类似于BTNX公司的25包装的快速反应COVID-19抗原检测试剂盒。

这些假试剂盒是由Health Plus在网上销售,该公司没有在本国进口、分销或销售医疗设备的必要许可证。

假检测试剂盒还带有BTNX的设备标识“COV-19C25”。

图源:Health Canada

卫生部表示,这些假冒产品的包装盒正面标签上写着“Health Advance Inc.”,而不是BTNX。标签还自称“官方加拿大分销商”(Official Canadian Distributor),并有“加拿大卫生部批准”(Health Canada Approved)的字样。

图源:Health Canada

卫生部的建议书说,这些假冒试剂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没有经过卫生部的评估。

卫生部已经联系了BTNX,确认这些试剂盒是假冒的。

图源:Health Canada

“问题似乎仅限于一家制造商Health Advance Inc.和一家分销商Health Plus。Health Advance Inc.似乎不再生产医疗设备,而Health Plus的网站已被删除,该公司似乎不再运营。”

加拿大卫生部表示,购买这些产品的人已经证实,这些试剂盒是个人使用的,有435盒都已接受合规跟踪。

“加拿大卫生部正在通知各省和地区关于以及医疗设备许可证持有人,建议他们不要从这两家公司购买或进一步分销。”

卫生部建议从Health Advance Inc.或Health Plus购买检测试剂盒的人不要使用、将产品丢弃并向卫生报告,也通过拨打免费电话1-888-339-9964或以“疑似伪造BTNX测试”为主题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向BTNX公司报告。

来源链接:
  • https://www.cp24.com/news/seventh-wave-of-covid-19-in-ontario-has-peaked-chief-medical-officer-of-health-says-1.6016151
  • https://www.cp24.com/news/health-canada-warns-of-fake-covid-rapid-test-kits-after-several-were-sold-in-ontario-1.6016124
  • https://recalls-rappels.canada.ca/en/alert-recall/counterfeit-covid-19-antigen-rapid-test-kits-found-ontario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2-08-05 17:43
    您已点过赞
    对于这些制作及售卖假冒防疫产品的公司及个人, 应该给予重判、重罚
  • @ 2022-08-05 18:51
    您已点过赞
    第七波这么快又过啦?接着又第八波喽,真是一波接一波精彩,D奸商疫苗又有销路,又发财喽?
  • @ 2022-08-05 21:44
    您已点过赞
    这些统计数字也是很可笑,有多少人得了只是自己在家痊愈的,外面连检测都不给做
  • @ 2022-08-05 22:35
    您已点过赞
    https://www.rebelnews.com/petition_say_no_to_the_university_of_toronto_booster_mandate
    如果家里有上多大的,请签个名
  • @ 2022-08-06 07:24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waewae 于 2022-8-6 08:29 编辑

    Adverse effects of COVID-19 vaccine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

    通讯作者: Kenji Yamamoto

    亲爱的编辑,

    新冠(COVID-19)大流行导致基因疫苗的广泛使用,包括mRNA和病毒载体疫苗。 此外,已经开始推行了增效疫苗,但是它们对抗Omicron菌株的高度突变的穗蛋白的效力是有限的。 最近,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COVID-19疫苗有效性和免疫力随时间减弱的研究[1]。 该研究表明,接种两剂COVID-19疫苗8个月后,接种疫苗的人的个体免疫功能都低于未接种疫苗的人。 这在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个人中尤为明显。 根据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建议,频繁的COVID-19增效注射可能会对免疫反应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不可行[2]。 包括以色列,智利和瑞典在内的几个国家只向老年人和其他群体提供第四剂,而不是向所有个人提供[3]。

    免疫力下降是由几个因素引起的。 首先,n1-甲基尿嘧啶(N1-methylpseudouridine)在遗传密码中用作尿嘧啶(uracil )的替代品。 修饰的蛋白质可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激活,导致细胞免疫力下降[4]。 因此,在施用mRNA疫苗后,穗蛋白不会立即腐烂。 存在于外来体上的穗蛋白在全身循环超过4个月[5]。 此外,体内研究表明,脂质纳米颗粒(LNPs)在肝脏,脾脏,肾上腺和卵巢中积聚[6],并且LNP封装的mRNA具有高度炎症性[7]。 新产生的穗蛋白抗体会损害被引导产生穗蛋白的细胞和组织[8],血管内皮细胞被血流中的穗蛋白破坏[9];这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器官,如肾上腺。 此外,可能发生抗体依赖性增强,其中感染增强抗体减弱中和抗体在预防感染中的作用[10]。 原始抗原性罪[11],即武汉型疫苗的残余免疫记忆可能会阻止疫苗对变体菌株的有效力。 这些机制也可能导致COVID-19症状的恶化。

    一些研究表明COVID-19疫苗与导致带状疱疹的病毒再激活之间存在联系[12,13]。 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疫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4]。 自2021年12月以来,除COVID-19外,日本静冈县冈村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以下简称"研究所")也遇到了难以控制的感染病例。 例如,有几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因炎症引起的疑似感染病例,即使在使用多种抗生素数周后也无法控制。 患者表现出免疫功能低下的迹象,并有少数人死亡。 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用于评估术后预后的各种医学算法可能必须在未来进行修订。 由于有偏见的宣传,媒体迄今为止隐瞒了疫苗的不良事件,如疫苗诱导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 该研究所遇到了许多承认这一原因的案例。 这些情况已经发生的越来越多(in waves);然而,尽管对入院手术患者实施了常规筛查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抗体的措施,但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 自疫苗接种开始以来,研究所已确认了四例HIT抗体阳性病例;以前很少这样频繁的观察到HIT抗体阳性的病例。 还有在注射COVID-19疫苗后由于VITT导致的致命病例的报道[15]。

    作为一项安全措施,应停止进一步的加强疫苗接种。 此外,接种疫苗的日期和自上次接种疫苗以来的时间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由于日本医生和公众对这一疾病群体缺乏认识,因此通常没有记录COVID-19疫苗接种的历史,就像流感疫苗一样。 当需要侵入性手术时,可能需要考虑上次COVID-19疫苗接种以来所经过的时间。 已经报道了几项可以实施的实际措施,以防止免疫力下降[16]。 这些包括限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尽量维持深体温,不过度使用抗生素,戒烟,压力控制,并限制使用脂质乳液,包括丙泊酚,这可能导致手术期间免疫力抑制。

    迄今为止,当比较mRNA疫苗的优缺点时,通常建议接种疫苗。 随着COVID-19大流行得到更好的控制,疫苗后遗症可能变得更加明显。 已经有研究假设由疫苗遗传的穗蛋白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会增加[18,19]。 除了由于免疫功能降低而引起感染的风险外,还可能存在由疫苗引起的未知器官损伤的风险,这种器官损伤可隐藏在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的情况下。因此,在手术和侵入性医疗程序之前进行仔细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进一步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些临床观察。

    总之,COVID-19疫苗接种是危重病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0089-7/fulltex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167431/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