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媒体报道这样的新闻有什么意义?
看到两个新闻,有点困惑。它们本来不是什么新闻,而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生活的常态,但是类似的“新闻”又总是层出不穷。
一个“新闻”是,女骑手怀孕6个月仍在送外卖。另一个“新闻”是,女子背3个月大孩子烈日下卖玉米。
这两个“新闻”的属性很类似,生成机制也类似,都是先被有心人拍摄上网,然后再被关注报道。
可是这样的报道有什么意义呢?当事人并没有寻求外界的关注,而只是照常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放眼整个社会,这样的生活不是最幸运,却也不是最不幸的。但是他们的一两个生活侧影被特意截取出来,放在网络上被一群陌生人指指点点。
围观者中自然不乏吃惯了肉糜的人,说这样的工作方式对女性不好,对孩子不好。更多的声音似乎是宽容友善的,要么赞赏其中蕴含的正能量,要么哀叹普通人谋生之不易。在我看来,这样表扬的声音比何不食肉糜的声音更刺耳。
我首先要对报道这些伪新闻的媒体说,没有新闻可以不报道,把聚光灯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猎奇和傲慢的表现。依据我的经验,类似的报道从来不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好处。这些无辜的人儿隔空挨些口水算是轻的,有的还会遭受现实的骚扰,或者以保护为名的权利缩减。
我还要说,所有津津有味议论这类伪新闻的人,都没有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上。有些人或许的确出身优越,从来不知道穷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于是少见而多怪。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幸运儿数量应该不太多。更多的围观者,自己就是普通家庭出身,却也跟着对普通人的生活大惊小怪,这才是最奇怪的现象。
普通人对普通人的生活指指点点,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家境普通但父母娇惯的学生,不知稼穑艰难,精神上不能脱离教科书和媒体的引导,习惯性心疼“农民伯伯”,却忘了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正是“农民伯伯”。
另一种是知道自己是普通人,但生活条件较这些当事人好一些,在围观心疼打抱不平的过程中,既享受一点“我至少比他过得好”的优越感,又能借机发泄一些对社会的怨愤。
还有一种可能是,自己是普通人,也熟悉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但是看到这些当事人被拎出来接受注视和表扬的时候,忍不住要凑过来分享一下荣誉。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都不能支持。
普通人的生活不需要赞美,赞美是一种俯视,而只有平视才是尊重。
没有一个农民愿意当“农民伯伯”,没有一个工人愿意当“工人叔叔”,所有人都想当有尊严的普通人。当一种职业被赋予道德光环的时候,往往也会遭遇道德绑架。
医生和老师这两个职业,在公开场合是被赞美最多的,在私下里却也是被骂得最惨的。我们就是没有办法用一颗平常心,通过规则来厘定某个职业应有的付出与回报。
快递和外卖兴起之后,快递员和外卖员这两个群体得到了大规模的悲情化叙事,仿佛他们是劳动阶层的最短板。然而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快递员和外卖员无论从身体状况还是文化程度来讲,都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优胜者。他们的收入是相对偏高的,遭遇不公的几率是相对偏少的。不是说他们过得有多好,而是说他们是相对幸运的。
如果社会真的要关心帮助他们,也应该从劳动权利的角度出发,而不是隔三岔五洒一些不值钱的泪水。劳动者不需要流量。劳动者需要法治的健全和救济渠道的畅通。
我们是一个相当情绪化的社会,总是不愿意面对真正的问题,而是用煽情的方式敷衍一切问题。在道德上拔高弱势群体,而不改变他们缺乏权利的困境。在舆论上贬低既得利益群体,却继续纵容他们在现实中横行无忌。
事实上,弱者不一定是好人,强者不一定是坏人。与其无止境地赞美弱者、批判强者,不如在制度上给弱者以保障,给强者以约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