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长江流域遇罕见旱情:洞庭湖漂死鱼 /

长江流域遇罕见旱情:洞庭湖漂死鱼

21.75米,这是8月28日8时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这座被称为洞庭湖及长江流域水情“晴雨表”的水文站水位已达近50年来8月份历史最低。

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色正被“缩水”的湖面、裸露的草地、龟裂的河床取代。

湖南省长沙市的王先生驱车两小时来到岳阳市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他拍的照片里,一条约三个手掌大的鱼被晒干在草丛里,还有一些鱼漂浮在湖面……

八百多公里外的鄱阳湖也有相似困境。“湖边看不到水了,黄色的土长满杂草。”江西九江庐山市种植大户涂先生形容如今“陌生”的鄱阳湖。

7月以来,长江流域发生1961年至今最严重气象干旱,鄱阳湖、洞庭湖持续萎缩。旱情对长江流域各省份也有不同程度影响。水利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长江流域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4848万亩,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9月初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降水,旱情可能持续到9月中下旬。现在看,如果未来20天左右内旱情没能缓解,将对秋粮生产很不利。”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

旱情“多年同期少见”

“多年同期少见”,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在8月17日召开的“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新闻发布会上,如此形容今年长江流域旱情。

高温少雨、江河来水偏少、水位持续走低、中小水库蓄水不足、多地土壤缺墒等则是具体体现。数据显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流域大部地区高温日超20天,中下游地区超30天,其中湖南局地连续少雨日超40天。此外,流域大部地区土壤轻度以上缺墒,其中重庆、四川、安徽、湖北、湖南、江西1/3县区土壤中度以上缺墒,1/10县区重度缺墒。

8月21日,鄱阳湖南矶山水域,河蚌干涸而死(摄影:封面新闻记者杨峰)

事实上,长江流域近年也曾于2006年、2013年、2017年发生过干旱,尤其2006年川渝大旱是彼时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

但许继军认为,今年长江流域旱情与2006年有一些不同。一是范围更大,不仅川渝,长江中下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及下游江苏一带,都遭受比较严重的干旱。二是开始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久。6月份长江流域有明显几次降水后,7月基本没有特别明显降水。同时,流域内大部分地区高温不退,助推旱情迅速发展。目前看,今年旱情比2006年严重。

“两湖”水体萎缩意味着什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7月以来鄱阳湖水体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8月21日水体面积约1010平方公里,与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约67%。当日,洞庭湖水体面积约546平方公里,均为近10年最小值。

许继军表示,通常情况下,洞庭湖、鄱阳湖流域降水主要发生在4-7月,期间“两湖”会维持比较高水位。到7、8月份,如果长江干流水位较高,“两湖”水排不出去,甚至长江干流江水会流入湖区,导致湖区出现较高洪水位。8、9月份之后,随着长江干流水位下降,“两湖”水将逐渐退到长江干流,湖区水位下降。

但今年6月长江干流水位就不太高,7月上游来水明显偏少,长江水位比常年低了近五、六米,“两个湖泊虽然前期降水还可以,但长江干流水位低,湖里的水就流出来了,水位消退时间比常年提前近一个多月,加上高温,蒸发量大,湖区水面急速缩减。”

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洞庭湖水体面积7月以来呈减少趋势,8月21日水体面积与7月1日水体面积相比较减少约67%(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两湖”缺水,首先给周边供水和灌溉带来影响。其次,湖区生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在泥滩生活的一些底栖动物,碰到高温干旱可能晒死,一些在湖里觅食的鱼类可能无法生存,这对长江鱼类资源将产生影响。另外,一些浮游植物、水生植物,会被一些陆生植物替代。

关于今年旱情成因,在前述水利部发布会上,刘志雨指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持续拉尼娜事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偏少,水位显著偏低,出现多年同期少见干旱。

保粮食安全

岳阳是长江以南粮食主产区,在这里,洞庭湖与长江相遇。数据显示,7月8日以来,岳阳市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低位。

岳阳市华容县水稻种植大户蔡先生告诉记者,大概8月中旬开始就“几乎取不到水”,“有些池塘还有点水,再从长江抽一点。之前有人工降雨,但效果不是很好。”

“中稻很多已干枯,晚稻长得也不怎么好。”千余亩水稻收成如何?蔡先生判断,早稻已收完,当前旱情主要影响中、晚稻,“中稻肯定有绝收,晚稻还不好说,就看下不下雨。”

其实,今年岳阳市防旱抗旱工作开展得并不算晚。岳阳市水利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7月初最后一场降雨,基本把雨水都留住了,水库蓄上了水。”同时,洞庭湖还没降到低水位时,开启涵闸105处,往垸内引水约1.6亿立方米。但持续高温遇到水稻关键需水期,供需矛盾逐渐严峻。

鄱阳湖畔,涂先生也遭遇旱情。他自己种粮,也收购附近农户粮食,涉及范围4-5万亩。“拿再生稻来说,干旱导致空壳率变多,出米率低,碎米率偏高。如果按国家粮库收购标准,不达标可能性很大。”

江西是产粮大省,环鄱阳湖地带则是主产区。8月20日数据显示,江西75个县市区达中度以上气象干旱。而涂先生所在的九江正是受旱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自己种的一千多亩水稻,往年亩产一千二三百到一千四五百斤之间,今年一千斤就算可以了。”涂先生说,“水稻‘水到’,水稻生长期没水怎么行?”

中稻是目前受旱情影响最大的主粮。据了解,长江流域一般种一季稻和双季稻,其中双季稻分早稻晚稻接替播种,播种期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季稻称为中稻。8月中旬开始,南方中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对温度、水分敏感,高温干旱将导致花粉活性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做好抗旱减灾,并从中央预备费中拿出100亿元抗旱救灾,重点支持中稻抗旱。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则在8月22日联合通知,要求全力以赴打赢“夺秋粮丰收保卫战”。

“广辟水源,科学管水,节约用水。”前述岳阳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能抽水的江河湖泊继续抽,没抽水条件的就打井。目前打了大概470余口井,最大的井可灌溉70多亩地。另一方面,精细管理,需要多少灌多少。最大目标是保丰收,保粮食安全,保人饮。

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7月以来鄱阳湖水体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8月21日水体面积和7月10日水体面积相比较减少约69%(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目前用于抗旱的水利设施,主要有水库,一些泵站从河里、库里抽水。还有引调水工程,从一个水库引到另一个地方等。还包括打井,用地下水满足供水和灌溉需求,这属于应急措施。”许继军介绍。

水利部从8月16日12时开始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该部水旱灾害防御司王为处长介绍,截至8月23日,累计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和鄱阳湖水系水库群向下游补水19.6亿立方米。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曾指出,目前大中型灌区灌溉水源和城乡供水是有保障的,受旱耕地主要分布在灌区末端和无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供水受影响的主要是以小型水库或山泉、溪流作为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

“现在长江流域,不管是一些大型水库、小型水库都在进行抗旱调度。首要目标是抗旱,当然也要防止旱涝急转。”许继军说。

是否会夏秋连旱

旷日持久的高温天气过程进入尾声。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在冷空气和台风南北“夹击”下,副热带高压整体有东退南压趋势,强度也将有所减弱。

另外,河南、安徽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中部、浙江大部、福建东部、四川北部和四川盆地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将迎降雨,对气象干旱缓和有利,但中央气象台也指出,其他大部地区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

“农作物现在是最‘渴’的时候,最需要降水。”许继军说,现在比较担忧9月份,9月初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降水,旱情可能会持续到9月中下旬,但这段时间是作物生长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未来20天左右内旱情没能缓解,将对秋粮生产很不利。”

“非常担忧夏秋连旱,可能性也比较大。”许继军说,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多准备备用水源,平原地区或山区要做好地下水应急开采,部分地区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实施人工降雨等措施。此外,要加强节水管理。

干旱是“慢性病”

7月本是长江流域主汛期,今年的“汛期反枯”并不常见,给水库调度带来难度。许继军表示,“有些水库提前腾空库容准备拦蓄洪水,结果洪水没来。想供水保灌溉,压力就比较大。很多水库现在也是低水位运行。”

许继军说,洪水,就像急性病,发生后要紧急治疗。干旱像慢性病,刚开始没什么问题,持续几个月后就会越来越严重,而这个过程中很难判断下一步旱情如何发展。干旱灾害的形成是渐变过程,持续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这次长江干旱确实暴露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许继军认为,干旱监测预警方面要加强相应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比如,根据现在的气象信息,对干旱发展态势进行推演。第二,针对干旱,当前工程手段还比较薄弱。水库建设更多考虑防洪、供水和灌溉,供水和灌溉也是正常条件下的,碰到极端情况,应对措施不多。比如这次,如果水库提前储备大量水源或有备用地下水源,就会好很多。第三,从长远看,要加强抗旱规划。应从长远考虑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干旱事件的工程规划。此外,要从防洪和抗旱统筹做好水库调度运行,“一个很关键的点,水库汛限水位怎么控制,抬高一点可能就会多留一些水,多留一些水抗旱就会有好处,但同时就要承担一定防洪风险,要做好统筹和平衡。”

“要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武汉大学一位水利领域教授对记者表示,“气候变暖是大趋势,‘百年一遇’的旱情、汛情,会不会‘五十年一遇’、甚至‘十年一遇’?这种情况下,包括水利工程怎么建设,都需要研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