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东南亚水博士,“拯救”二本大学生 /

东南亚水博士,“拯救”二本大学生

上一次互联网集体盯着 " 博士 ",可能还是演员翟天临不知 " 知网 " 为何物。

最近的一次则是在前不久,继湖南省邵阳学院花费 1900 万元引进 23 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博士成为大众焦点后,河北省邢台学院又被曝引进 13 位来自韩国又石大学、全州大学和圆光大学的韩国博士。

虽然这些 " 洋博士 " 拿到的并非是 " 野鸡大学 " 的文凭,但以邵阳学院为例,其花大价钱引入的 " 洋博士 ",平均读博时间只有两年零四个月,含金量实在不算高。

况且,其中还有 22 名博士是本校教师,人均近百万的引进费,引进国内顶级博士都足够了,邵阳学院却自产自销地引进本校教师。花 1900 万引进 " 水博士 ",图的是什么?

提升含博量,很急

每年深圳中学入职教师的学历都可以喜提一次热搜,公示名单中成堆的博士让人感慨——想进个初中教书,都已经需要博士学历了。

中小学尚且如此,高校教师招聘更是清一色的博士学历要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入职高校,博士已然是标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 2021 年最新数据,博士在读人数达到了 50.95 万人次,而一项针对 2015 - 2020 年博士毕业生去向的研究表明,近乎半数的博士毕业后都选择进入高校。

中国的博士越来越多,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博士占比也随之越来越高。

2000 年,高校教师队伍中只有 2.8 万位博士,占比 6%,20 年以后,高校教师中的博士数量达到了 51.4 万,占比 28%。

高校多引进博士,并不只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那么简单。

大学的各种考核指标都紧扣着博士比例,例如,如果某所学校某个学科想要申请硕士点,是需要有足够的博士数量的。

要求较高的专业,如哲学,申请硕士点时就要求专业中 70% 的教师为博士,理论经济学申请博士点时要求 80% 的教师为博士,含博量直接拉满。

相比来说,艺术体育类专业申请硕博点的要求更宽松。以美术学和体育学为例,申请硕士点的博士比例要求分别为 30% 和 20%,要比其他学科友好得多。

而邵阳学院此次大批量引进博士,也主要是为申请硕士点做准备,2023 年是新一轮硕士点的申报期,错过这一次,就要再等三年。

不过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都只是开始,对于一些地方学院而言,如何升格为 " 大学 " 才是关键。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称为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所有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 20% 以上。

从学院到大学,意味着更大的招生规模、更多的经费,甚至连教师的职称数量也可以增加。

教师博士率挂钩学校整体发展,高校引进博士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地方普通院校,等不来本土博士

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任职解决就业问题,而大学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博士扩大发展规模,这本来是一件双向奔赴的事情。

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普通院校很难等来博士。

邵阳学院多名二级学院院长曾向媒体表示,由于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学校才不得不采取 " 权宜之计 " ,让本校教师去国外 " 镀金 "。

根据一项对全国高校专任教师博士率的结构特征的研究指出,在 985 高校中,博士比例已经达到了 73.8 %,而普通高校仅仅达到 14 %,学术水平更高的双一流高校,博士比例远高于普通高校。

竞争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博士,对地方院校来说,难度更上一层楼。

虽然大多数博士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地方院校,但在一些人眼里,地方院校也不失为一个理想去处,不仅不卷,引人力度也不低。

在某些社交平台关于博士入职地方院校问题的回答下面,一些亲历者用自己的经验分析相关优势:

待遇不错,学校引人力度较大。

二本高校科研压力不算很大,升副教授难度系数比一本高校小很多。

看起来钱多事少待遇也还可以,国内博士为啥不去呢?

首先,这钱想拿到手没那么容易。

为应对人才争夺战,一些地方院校开出了诸多优厚待遇,包括数万元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 但也会想方设法在合同上层层加码。

比如规定聘期达到一定年限,才能离职,未达到年限离职的博士需退还所有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甚至支付违约金。

除了拿到全额引进费不容易,入职地方院校后续的科研工作,劣势也比较明显:

二本高校科研平台比较差,经费申请也比较难,如果有科研理想,还是想办法进好点的高校。

就是科研真的不行。首先平台低,拨款少,特别理工科,有些研究没法做。

更低的平台,更少的经费,都桎梏着未来学术生涯的发展。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 年 "211" 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每所学校的科研事业经费在 0.6 亿元左右,其他本科高等学校能得到的校均科研事业经费仅为 0.07 亿左右。

尤其在很多理工科领域,课题所涉及内容需要专业的实验器材和先进实验设备,造价不菲。

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着手建设的智能感知方向光学仪器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经费就高达 3.57 亿元。

对比之下,不少地方院校的博士则因为实验室太过贫穷而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用的好多仪器都是问别的组借的。

20 个人公用 5 个实验台。

这种横向对比过于惨烈,打消了不少博士入职的念头:没有经费和条件支撑,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呢?

本土博士没有,海外水博士硬凑

既然竞争不到国内博士,那么鼓励本校教师读博,也不失为另一种提高博士比例的方式。

但让原先教师队伍中的老教师去读个国内的博士恐怕没那么容易。

首先,中国高校基本上不再招收在职博士,而一项基于 2015 - 2020 年博士毕业研究生数据的分析也显示,超过八成的在读博士都是脱产的,仅有 2.8% 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读博。

脱产读博意味着 3 - 5 年可能只有博士奖助学金,没有其他收入;有些到了年纪的教师,已经需要负担家庭的支出,每个月几千的助学金很难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

不脱产读博,工作、学习两手抓,精力也是个问题。无论是脱产读博还是不脱产读博,博士的毕业要求没有区别,该肝的毕业论文还是逃不过。

以电子科技大学法学学科博士生为例,毕业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

在 SSCI 收录期刊和 JCR 分区表 1 区或 2 区的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 1 篇;在 SCI、EI 收录期刊和本学院推选的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 3 篇。

基于教育部公开的博士相关数据计算,我们发现,2018 - 2020 年,中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大概在 63% 左右。十个人读博,大概有六个人无法正常毕业,也难怪业内流传着 " 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 " 这个说法。

于是一些院校就把目光转移到海外那些对博士毕业要求相对更低的高校身上,这类学校往往 " 学制短 "" 门槛低 "" 通过率高 ",而且所授学位能获中国教育部认可。

和它们合作,通过所谓的 " 中外联合培养 ",把原先教师队伍中的硕士教师,送出去镀个金,博士比例不就提上来了?

除了菲律宾亚当森大学,韩国部分高校,例如韩国又石大学也曾被报道为 " 学历工厂 " 。前者在亚洲 QS 中排名 651+,后者甚至没有上榜。

在学制上,相比于国内一般四年的博士学制,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和韩国又石大学只要求 2 - 3 年。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只要求在当地呆满一年,而韩国又石大学也只需要在寒暑假赴韩学习两个月。

它们的入学条件也更为宽松,例如入学不需要语言成绩,专业课程学习甚至还配有同步中文翻译,让读博的你好像出国了,但又没完全出。

相比欧美高校动辄 6.5 分雅思、90 往上的托福成绩,这两所大学几乎是零门槛了。毕业也只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并没有硬性的论文数量要求。

反观国内,有无数的博士不能按时毕业,还有人坚持不下去主动退学,博士们读到头秃,熬夜做实验、写论文,想要毕业,背后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清楚。

"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 ——很多人对这段曾经刷屏过的论文致谢并不陌生。这样的博士才更能得到我们的尊重。

而 " 水 " 博士容易,头衔看起来也体面,但是终究难被认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