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怎么了?”,查尔斯三世“定名”
本文转载自澎拜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2022年9月8日,时年96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待机”近七十年的王储查尔斯以73岁高龄继位为国王,在准备“大行女王”葬礼的同时,也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全国电视演说、接见首相、议会讲话等一系列新王登基的重要活动。
其中,他为自己选定的王号“Charles III”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2日,英国伦敦,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首次在议会大厦发表讲话。
“查尔斯三世”还是“查理三世”?
在中国外交部网站的新闻稿中,“Charles III”的中文译名被明确定为“查尔斯三世”。这个译名好像没有任何问题,毕竟国人已经称呼他“查尔斯王子”好几十年了,而且“查尔斯(Charles)”这个英文名在国内也是广为人知。
但问题是,“查尔斯三世”之前的“Charles I”(1600-1649)和“Charles II”(1630-1685)也非常有名。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分别以“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而为人熟知。
2002年“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材,左边小字部分介绍了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的故事
一边是“查尔斯”,一边是“查理”;一边是外交部发布的新闻稿,一边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其实,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是符合我国处理外国人名翻译惯例的。新华社译名室编订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是我们翻译外国人名时的权威性参考书。
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该辞典在“Charles”条目下就说明,它作为法国人名时译作“夏尔”,作为英国、西班牙和罗马尼亚人名时译作“查尔斯”,这是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但该条目下面还有一个小条目“Charles I-XV”,描述为“查理9世纪以来欧洲数位皇帝、国王和公爵的名字”。
不仅是英国,其他国家历史上叫“Charles”的君主也应该译成“查理”。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瑞典国王“Charles XII”(1682-1718)所作的传记就被译成《查理十二传》(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但这种做法并不适用于现代的欧洲君主,例如今天的瑞典国王就不被译作“查理十六世”,而是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用“Charles”的瑞典语变体“Carl”,译成“卡尔十六世”。同样,今天的英国国王也应译作“查尔斯三世”。
这种在人名翻译时对历史君主“区别对待”的做法在《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的其他条目里有更加清楚的体现。例如“Frederick”译作“弗雷德里克”,同时说明对“公元12-19世界欧洲历代王侯、君主”应译作“腓特烈”,例如著名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12-1786);“Ferdinand”译作“费迪南德”(英、德、荷、西等国)或“费迪南”(法国和丹麦),同时说明对“公元15-19世纪欧洲诸国的历代皇帝和王公”应译作“斐迪南”。
因此,将英王“Charles I”和“Charles II”译成“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将“Charles III”译成“查尔斯三世”是没有问题的,也符合人名翻译的惯例。
同样,西班牙历史上的君主“Philip”就被译成“菲利普”,例如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的“菲利普二世”(1527-1598),但现在的君主就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用“Philip”的西班牙语变体“Felipe”译成“费利佩六世”。
翻译人名、地名时“名从主人”是对其他国家或文化“主体性”的尊重,但在处理历史上欧洲君主的译名时,确定他们的“主人”可能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一人身兼多国头衔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例如16世纪著名的“Charles V”(1500-1558),他拥有西班牙国王、神圣罗马皇帝、勃艮第公爵等众多身份,如果一会儿译成“卡洛斯”,一会儿译成“卡尔”,显然会造成不小的混乱,所以就统一译成“查理”。对欧洲历史君主的译名做“约定俗成”的处理,或许就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而今天“帝冠全球”的现象已不存在,欧洲各王国的立宪君主都要老老实实地为所在国家及其人民“服务”,“名从主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自己的名字怎么了?”
除了中文译名的问题外,查尔斯对王号的选择也很值得玩味。他可以从自己的全名“查尔斯·菲利普·阿瑟·乔治”中选一个并加上相应序号,作为自己的王号(regnal name)。“查尔斯”固然是他用了一辈子的名字,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名字,但此前两位“查理”国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彩。
查理一世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作为在17世纪引发了席卷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三王国之战”,英伦三岛生灵涂炭,他本人也被推翻,在1649年被送上了断头台。在1660年复辟君主制的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也好不到哪去,他生性放荡,情妇成群,光承认的私生子就有十几个,人称“快活王”(Merry Monarch);同时,他虽然屡有支持“信仰自由”的表示,但他的治下却是英国历史上宗教迫害最严重的时期,他还动用法律工具打击辉格党政敌,并在晚年抛开议会确立了个人统治。
这两位君主在经典辉格史学的笔下自然是英国走向“自由”、“宪政”和“议会主权”的障碍,他们的恶劣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查尔斯如果选择“查尔斯三世”作为王号,难免给人“比于桀纣”的观感。此前人们普遍猜测查尔斯会选择“乔治七世”作为王号,查尔斯本人也曾经向媒体透露过这样的意愿。
毕竟自从他的直系祖先乔治一世在1714年入主英国以来,男性君主中除了在位加在一起不到二十年的威廉四世、爱德华七世和爱德华八世外,统统都叫“乔治”,其中包括他口碑还不错的外祖父乔治六世和外曾祖父乔治五世。
现在查尔斯的王号问题已经尘埃落定,就是他本人的名字。其实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他已故的母亲也做了类似的选择。在电视剧《王冠》第一季第二集中有一个片段,是当时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在出访期间得知父王逝世的消息,准备火速赶回英国。
临行前,她的秘书建议她先选好王号,并提示她的父亲阿尔伯特是“乔治六世”、伯父戴维是“爱德华八世”。伊丽莎白反问道:“我自己的名字怎么了?”“伊丽莎白二世”的王号就这么定下来了。据说真实历史中伊丽莎白的回答更干脆:“当然是我的名字(My name, of course)。”
有意思的是,之前的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在英格兰人(不是英国人)心目中算得上一位贤明伟大的君主,但伊丽莎白二世选择王号时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她没有想要比附什么或避讳什么。至于将两位女王进行联系,更多只是好事者自作多情,耶鲁大学公开课“英国近代史”的主讲基思·赖特森就“吐槽”过这样的事情。
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伊丽莎白一世大权在握,英格兰社会正在经历宗教改革的动荡,海外扩张也刚刚起步;伊丽莎白二世是立宪制度下的“虚君”,英国社会迅速世俗化、多元化,“日不落帝国”也已经土崩瓦解。伊丽莎白二世不想、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伊丽莎白一世”。
相反,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时代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同样,查尔斯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做他的“查尔斯三世”,如果有人将他经历的婚变与查理二世的生活作风相提并论的话,那也只是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罢了。
新国王与新首相
能够摆脱历史包袱、心平气和地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或许是现代英国社会变得成熟的体现。英国人和英国文化总给人以“传统”和“保守”的印象。珍视自身的历史与传统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沉溺在过去的某些“光辉时刻”和“伟大人物”中不能自拔,必须依靠这些带有“滤镜”的叙事来定位现实中的自己,同时故意无视历史上不那么“光辉伟大”的片段,这就不是健康的现象了。
英国历史作家汉娜·伍兹今年出版的新书Rule, Nostalgia: A Backwards History of Britain就对英国社会的这种“怀旧病”进行了深入剖析。
伍兹在书中举了许多例子,包括英国政府总是试图用二战期间“不列颠空战”的故事来理解和应对这几年的新冠疫情;一些政客和媒体人将呼吁正视英国奴隶制和帝国主义罪恶历史、更加平衡地教授英国历史的声音视为对英国这个国家的彻底否定,其心可诛。在保守党政客中,“男学丘吉尔,女扮撒切尔”更是常见的操作。
特蕾莎·梅和鲍里斯·约翰逊两任首相分别将自己视为撒切尔和丘吉尔的传人,认为自己的偶像是“扶大厦于将倾”的“伟人”,而自己也同样能够让英国“再现辉煌”,但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与查尔斯国王在同一周上任的新首相利兹·特拉斯对撒切尔的“复刻”更是达到了穿搭的层面。可是能继承撒切尔夫人的“衣柜”并不代表能继承她的“衣钵”。
不说别的,没有撒切尔夫人当年国企私有化获得的大笔资金,特拉斯“如法炮制”的减税计划注定会困难重重。
上周的短短数天之内,英国换了新的首相和新的君主,这可以说是历史性的时刻。新的国王虽然老态龙钟,但却好似活在当下,可以不在意查理一世或查理二世的功过是非,坦荡地做自己的“查理三世”;新的首相虽然年轻气盛,但却仿佛活在过去,一门心思要当“撒切尔第三”。说实话,笔者对后者更加忧虑。
本文转载自澎拜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