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论禅让----古代的中国好像更文明些 /

论禅让----古代的中国好像更文明些

不禅让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唐虞之道》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帝制社会,皇权的交接是最核心与敏感的问题。为了争夺权力,甚至发生过很多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事例。有趣的是,这段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权力斗争史,却有着一个理想主义的开端。那就是“禅让”。

所谓“禅让”,就是统治者自愿以天下让贤。有关尧舜禹禅让的事迹,恐怕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权力交替是在“禅让”的名义下进行。那禅让作为上古之事,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尧舜到底是自愿禅让,还是逼迫禅让呢?由于不同史料记载矛盾,也使这一问题成为了争论不休的历史悬案。

为方便论述,我搜集了先秦时期所有关于“禅让”的史料,并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周代——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译文:从前唐尧称帝的时候,耳聪目明,有计谋,他的光辉充满天下。后来,他打算把帝位禅让给虞舜。史官根据这些情况写作了《尧典》。

《尚书·尧典》(周代皇家典籍)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译文:舜说:“你来呀,禹!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岁体衰被勤劳的事务所苦。你当努力不怠,统帅万民。”...禹跪拜磕头,不愿意接受。帝舜说:“不要这样!只有你适合!”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接受帝舜的任命,像舜当时那样统率百官。)

《尚书·大禹谟》(周代皇家典籍)

——春秋—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春秋)

1.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2.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战国——

1.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2.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孟子·万章》(战国)

1.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2.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

《庄子·秋水》(战国)

尧以天下让与许由...(后文略,被许由拒绝)

《庄子·逍遥游》(战国)

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荀子·正论》(战国)

“尧授能,舜遇时”“舜授禹,以天下”

《荀子·成相》(战国)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战国)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歃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韩非子·五蠹》(战国)

1.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2.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

《竹书纪年》(战国魏国史官)

尧放舜于阳

《汲冢琐语》(战国小说)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战国儒家)

“尧乃老,视不明,听不聪,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后敢受之。”

《上博简·荣成氏》(战国儒家)

孔子曰:昔者而弗世也,善与善向授也,故能治天下,平万邦。

《上博简·子羔》(战国儒家)

@上博简

史料呈现的特点如下:

一、支持“自愿禅让”的史料多于支持“逼迫禅让”的史料

支持“自愿禅让”的文献有《尚书》《论语》《墨子》《庄子》《唐虞之道》《荣成氏》《子羔》《韩非子》等

支持“逼迫禅让”的文献有《竹书纪年》《韩非子》《汲冢琐语》

有争议的文献有《孟子》《荀子》

二、支持“自愿禅让”的史料早于支持“逼迫禅让”的史料

否认禅让制的文献直到战国中晚期才出现,承认禅让制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虽然《尚书》有部分伪作之嫌,但还有《论语》《墨子》等早期文献佐证,仍然整体早于“逼迫禅让”的文献。

三、支持“逼迫禅让”的文献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

《韩非子·说疑》中有舜逼尧,禹逼舜的记载。说明禅让不存在,只有政变。但是在《五蠹》中又说:“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古代谦让天子,是因为当天子太苦了,所以禅让也不值得称赞。)又说明禅让存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史料出现的疑点。

一、韩非一会说禅让存在,一会说禅让不存在。他是人格分裂,自相矛盾吗?

韩非没有自相矛盾。

韩非作为早马基雅维利1700年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是一个完全站在君主立场上的君主论者。他这篇《说疑》也不例外,其通篇讲的是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君主应该怎样驾驭臣子的问题。其中舜逼尧,禹逼舜的记载,并非韩非本人观点,而是假设奸臣的劝进话术,原文为:

夫奸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众,又有奸邪之意,则奸臣愈反而说之,曰:“古之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译文:奸臣位高禄重,党羽越聚越多,又有篡夺君权的野心,其他奸臣就会迎合他的心意而劝他,说:“古代的所谓圣明君主,并不是父子兄弟依次传承王位;而是依靠在朝廷内组织党羽、在朝廷外勾结地方势力,威逼和杀害君主而谋求利益的。”他会说:“你们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劝进的人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这四个王就是以臣子身份杀害君主的,天下的人都称赞他们。)

由此可见,韩非不支持“逼迫禅让”,而且抨击“逼迫禅让”。他是把舜逼尧,禹逼舜,当成奸臣的歪理邪说来看待。侧面印证了舜逼尧,禹逼舜在战国是一种小众说法。韩非本人是承认“自愿禅让”的,但他有自己的见解。禅让是由于上古的君主太辛苦了(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所以让天下也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二、除却《韩非子》,支持“逼迫禅让”的主要史料只剩下《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可信吗?

《竹书纪年》源出于战国魏襄王的墓,出自魏国史官之手。秦统一六国后焚毁了各国的史书,《竹书纪年》深埋地下逃过一劫。因此被后人认为可信度很高。但《竹书纪年》的记录就一定是真的吗?

我认为可以结合《韩非子》的记载来看,按韩非子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是当时奸臣的劝进话术。魏国作为三家分晋的国家,就是家臣谋篡上位的国家。晋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晋幽公淫妇人,被盗所杀。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这段晋公德衰,为魏文候所囚的历史不正好与《竹书纪年》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的记载相吻合吗?魏襄王的父亲是魏惠王,是中原诸侯第一个称王的。魏国自然需要一套话语体系为自己的合法性辩护,而《竹书纪年》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综上笔者认为,竹书纪年并不完全可靠。他很有可能就是《韩非子·说疑》中的历史原形。

三、孟子的“天与之”是否定禅让存在吗?

孟子不是否定禅让存在,而是深化了禅让的精神内涵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有这回事吗?)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很多人读了这句后,认为是孟子否认禅让的存在,但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孟子的语言艺术。在《万章》后文,孟子说到因为老天是不能显灵的,所以还要通过禅让这种形式实现权力交接(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还说:“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每当我读孟子这段话时,都非常感动,因为它蕴含着宝贵的民主精神。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尧死后,天下诸侯不朝见尧的儿子,而去找舜。老百姓不找尧的儿子打官司,而去找舜。老百姓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这是老天把权力给舜了。这样他才能在中国当天子。如果舜是住到尧的宫殿里,逼迫尧的儿子,那就是篡夺,不是天给他。《太誓》说:“天的看法来自于我们老百姓的眼睛,天的听闻来自于我们老百姓的耳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这段话是先秦思想精华中的精华。如果禅让的标准,仅仅是统治者个人之好恶,主观之贤与不贤。那天下本质上仍然是天子的私有物品,也就不是公天下,所以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子没有把天下当成礼物送给别人的权力。只有老百姓有权决定把天下给谁,天反映了民众的意志。因此,禅让是表象,民主是本质。

四、荀子的“尧舜擅让”该如何理解?

荀子的“尧舜擅让”出自《荀子·正论》,原文是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后文略)荀子表达一种什么观点呢?尧舜太贤明了,根本不用禅让。天下本来就是他们的。如果尧舜死了,天下没有圣人了,那就谁都不要当王了。那如果尧舜年老体衰,贤明程度下降呢?荀子说:不可能,人精神体力会下降,分析判断的能力不会下降。(血气筋力则有衰,若夫智虑取舍则无衰)。天子权力越大身体越好,办事能力越强。(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最后得出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的结论。

说实话,荀子的论述不够使人信服。且带有很强的诡辩论色彩。首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一样的圣人了,帝位就会空着吗?历史告诉我们,不会,圣人可以坐帝位,庸人恶人也可以坐帝位。而且纵观中国历史,坐帝位的很多是庸人恶人。其次,人老了分析判断能力不会下降吗?肯定会,根据医学常识,人老之后可能患有老年痴呆症和各种脑血管疾病。诱发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理解能力下降等多种症状。开创贞观之治的唐皇李世民,他年轻时经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晚年却昏庸残暴,骄奢淫逸。怎么能说君主越老办事能力越强呢?

五、关于顾颉刚先生认为《尚书》《论语》乃伪造,禅让传说为墨家编造的观点,应该如何看待?

可信度较低,顾先生观点见于1936年论文《禅让传说始于墨家考》。当时《上博简》《郭店楚简》还没有出土,因此顾先生观点带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根据新出土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尧舜禅让”在战国时期是非常流行的学说,且主要为儒家推崇,儒、墨、法、道等诸子百家对这一问题皆有论述。墨子是春秋晚期战国早期人,他如何能在同时代编造传说,并让百家信服讨论,这无疑是技术难度极高的事情。且战国以前对“禅让传说”的议论也不止《尚书》《论语》,还可以算上《道德经》。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说法,是对以天下让于贤的第一次解构。老子作为周代王室的图书管理员,能接触到很多旁人不能接触到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典籍。它对尚贤的评价某种意义可以是佐证尧舜禅让见于《尚书》原文的证据。且墨子本人也在《尚贤》中将“尚贤”与“禅让”联系起来,(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这可以与《道德经》《尚书》《论语》形成互证关系。

结论

综上所述,尧舜自愿禅让是先秦时期的主流声音。逼迫禅让是非主流声音。自愿禅让的声音在前,逼迫禅让的声音在后。自愿禅让带有建构性,逼迫禅让带有解构性。《尚书》虽然是孔子整理,但孔子是历史学家,不是小说家,也不可能对尚书内容进行大规模的篡改和发明创造。尧舜禅让的说法最早出自周代典籍,即使有不合人性之处,也是周人的历史发明,而不可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发明。《竹书纪年》更不可信,魏国人生活的时代距离尧舜已经过去上千年,怎么会比周人更清楚上古的真相?

至于尧舜禹事迹的真实性,其实并不重要。尧舜在原始时代寿命能超过100岁,就已经自证了不是历史的原貌。尧舜是否确有其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周人将几代人的事迹拼合在他们身上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我们可以假定尧舜禹是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是对军事民主制-家天下这一长期历史演变的缩写形式。历史的传承带有筛选性,只有浓缩精炼的故事可以流传。因此尧舜禹是缩略符号的解释,或许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周人和儒家对“禅让”的建构和推崇是伟大的。因为中国没有超越一切的宗教,历史学家承担了伸张正义,维护国民道德和信仰的职能。我们抛去“禅让”的真实性不谈,仅去谈“禅让”作为礼法的意义。会发现解构禅让对华夏民族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篡改根本大法。周人是伟大的人本主义者,他们认为,即使如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也有衰老糊涂的一天,退位让贤乃是人本主义的胜利和对圣王本身的人格完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