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讽刺:中国有怎么了?外国也有啊! /

讽刺:中国有怎么了?外国也有啊!

1933年,鲁迅写了一篇名为《外国也有》的杂文,用来讽刺当时的中国人在被批评时会声称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错误,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错误。

文中最有名当属首尾这两段:

“凡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

“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虫,而遭别人指摘的时候,实在也不大舒服的,但捉起来却也真费事。况且北京有一种学说,说臭虫是捉不得的,越捉越多。即使捉尽了,又有什么价值呢,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办法。最好还是希望别家也有臭虫,而竟发见了就更好。发见,这是积极的事业。哥仑布与爱迪生,也不过有了发见或发明而已。”

正因此,这种逻辑谬误后来被称为“臭虫论”,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比烂。

可以看到,从近代与外部世界接触开始,比烂的心态就始终伴随着我们,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并非与生俱来,但在某些时候却表现的极其突出,特别是当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升温时,这种心态便会在此起彼伏的批评声中被不由自主地激活。

中国人对于批评一向是非常敏感的,很多时候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而出于本能的自我防御的目的,比烂逻辑往往会在对抗批评时派上大用场。

如果批评来自外部,我们会说“看看你自己,还不如我呢!”如果批评来自内部,我们则会说“看看他们,还不如咱呢!”

这种“田忌赛马”式的胜利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带来快感,提高一些人所谓的“民族自信”,但却是相当有毒的。

因为在如此语境下,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批评与监督不仅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了一种抹黑,成了带路党、卖国贼,成了给境外势力递刀子。

而当这样一个本就稀缺的纠错机制失去作用时,民族自信便会在失去物质支撑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滑向阿Q精神。

无论是近些年大众对于“公知”污名化,还是动辄便脱口而出的“反思怪”,都足以见得这不仅是多几个阿Q的问题,而是国民性的堕落。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比烂的本质其实就是“知错不改”。

因为这种逻辑与遭到批评时的自我辩解是完全不同的,它并不通过寻找理由来规避责难,而是进行比较。

当我们质疑如今的生活本应更富足美好时,比烂者可以纵向比较几十年前,横向比较中东与中非,借此说明我们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富足美好的。

也就是说,这种逻辑是不否认既有问题的,而是通过对比来合理化当下的处境。

2017年的时候,有一个相当热门的新闻,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杜家堡。

当地自拆迁之后一直在重新建设,而八年过后,当一座座社区高楼平地而起之时,此处一所二十多间教室的小学却依然是板房,学生们只能在“冬冷夏热”的环境下学习。

当记者问道:“这不是一个现在正常学校应该有的条件吧?”教育局工作人员却说:“有些人还没学上呢,知足知足!”

这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不仅通过比烂来掩饰自身的过失,甚至还能在比烂中找到知足感。

只不过这种知足不是饱尝过幸福之后的“我应该知足”的顿悟,而是他人强加的“你应该知足”的规训。

如今,在万马齐喑之下,这种知错不改的诡辩显然具有更强大破坏力,它不仅主动放弃了进步的可能性,还会封堵住其他人想要寻求进步的可能。

对于崇尚古训的中国人来说,放弃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正向价值观,却转而向负向的比烂靠拢,实在是令观者摇头。

这么明显的思想精华都不知自取,也难怪空喊了多年复兴传统文化,却净是提炼些糟粕了。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忍不住要说了:“美国人不也爱比烂吗,你咋不说?”

这个嘛...不好意思,我不是美国人。不过,看你这么关心美国,你肯定是美国人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