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喊了十几年,北京水危机悄悄解决了? /

喊了十几年,北京水危机悄悄解决了?

这是1992年到2014年,卫星SAR影像显示的北京地表沉降监测图,住在朝阳和通州一带的居民可能没感受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区域,在以超过每年10厘米的速度下沉。

除了地下水被掏空,还有——彩色自来水、城市饮水争夺战……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到底发生了多少次饮用水危机?

缺水危机

人的用水量,其实还是挺恐怖的。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21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19m3,相当于一天要用1148升,大概2000瓶矿泉水。

有人可能想说,我也没用这么多水啊?其实,除了洗澡、做饭、冲马桶用的124升(城乡居民人均每天用水),你的所有消费,都包括水。

比如一瓶矿泉水,大概需要3.7瓶水参与生产,生产1公斤粮食,大概需要约800公斤水。

那国家能供得起这多人用水吗?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中学的地理课本上是这么形容中国的人均水资源水平的。如果要较真,实际上,中国并不真的“缺水”。但有一个致命问题——分布不均。

中国年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省市是天津,其次是北京、宁夏、河北、上海,京津冀有全国8%的人口,却只拥有全国0.9%的水资源量。

尤其是北京,供应中国心脏的水动脉就这么几条,大部分水来自密云水库,少部分来自河北的水系,但密云水库的水越用越少,河北更是自身难保。

没水喝怎么办?只能从地下找。从1999年起,地下水超采就成了平常事,北京年均超采5亿立方米,2005年之后,只能从地面20米之下找水了,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开头说的地面沉降。

近几年有所好转,2015年,地下水开始回升,这是因为2014 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于通水,丹江口的水从河南淅川县出发,一路穿过河南、河北,再分流到达天津西河泵站和北京团结湖调节池。之后,水会进入市政管道,通往城区的水厂,最终从各家各户的水龙头中流出。

每天有约400万m3来自丹江口的水进京,相当于每天72亿瓶矿泉水运进北京,能解决北京城区7成的供水,有了长江这条动脉带来的南水,枯竭的密云水库也涨回来了。2021年,北京地下水位已经回升至20年来最高了。

不只北京受益,沿途郑州中心城区、天津14个区的所有供水,以及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等城市75%以上的主城区供水都靠这条南水。

因为南水比北水的水质要软一些,所以大部分供应了饮用水,包括自来水和包装饮用水。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南水北调中线从起点流到终点,大约需要15天时间,所以在京津冀的群众,今天喝的有可能是15天前丹江口的水。

水资源够了,并不代表饮用水就不用担心了,相比北京的资源性缺水,同样是超大城市的上海,

面临的是另一种头疼——水质性缺水。

最早上海的取水水源在黄浦江下游,后来污染了,就移到了黄浦江上游,渐渐地又有污染的迹象。加上随着城市扩张,饮用水不够了,于是上海把长江口也纳入了取水地,但身处长江下游,水质也不能说特别棒。

于是,2010年开始,政府花了总共170个亿,在长江口的小岛上围起了一座水库,长江水在这里沉淀净化,再跨江送入上海。如今,上海中心城区7成以上的饮用水,都是从这个小岛上来的。

为了保证城市里所有人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水,背后的跨度和所动用的资源,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

水质危机

遥想我们的上一辈,仍然有喝不上干净水的记忆,在六七十年代,自来水普及率低,水质也谈不上达标。自来水接到水缸里,人人都爱用瓢舀着喝,肚子里有蛔虫是平常事。

你可能还记得这种宝塔糖,甜甜的,是专门给孩子准备的驱蛔虫药。1951年,全国各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多喝热水”,也是从那时开始,家家户户都有暖水瓶。

如今,中国自来水水质标准要求非常高,从自来水厂出来的水其实是能直接喝的。不过,由于在管道里运送的过程中可能再次污染,所以还是不好直接喝。

但光是入口的水达标还不行,排水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出大问题。

相当一部分上海市民,都还记得1988年的甲型肝炎大流行,整个上海市一个月病倒了30万人,一时谣言四起,一会讲龙年就是灾年,一会说某神秘生物研究所的细菌泄漏,造成了生化危机。

最后调查才明白,是因为当时生活废水直接往大海里排放,少数人粪便里的甲肝病毒附着在一种叫毛蚶的海鲜上,大量繁殖后的毛蚶又被吃进了肚子里,才导致集体感染。

也是这次事件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活污水处理同样重要。

从1990年至2020年,中国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普及率从24%达到95%,这些处理完的水叫“中水”,中水不会再成为饮用水,而是成为工业用水,或者排入江河,成为水利建设的一部分,再或者成为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饮用水在城市里的流转就闭环了。既保证了供水充足,又保证了不同的源头,不同的水质,流转到面积如此广阔的城乡后,仍保持同一个水质标准,那这么长的流程,谁说了算呢?

城市里的水,兹事体大,所以有一堆人管理。自来水公司负责分配各个小区、办公楼的自来水,小区物业负责小区内的自来水管理,自来水水质由卫生防疫疾控系统监督。

光看井盖也能感知到这些部门的存在, 写“水”或者“给”的,是自来水管道 ,归自来水公司,或者消防部门管;写“污”的,是排水管道;写“雨”的,是雨水排水管道,住建部或者环保局负责管理。

所以,那些科幻片里,在水库投毒导致整个城市的人遭遇生化危机,这样的事不太可能发生。因为有太多双眼睛盯着饮用水。

水的争夺战

除此之外,正如开头我们说的,饮用水毕竟只占了人类用水的一小部分,作为生产资料,水和地区经济的关联尤其紧密。

所以,它也注定摆脱不了被各省市争夺的命运,谁都想让自己地界里的水丰沛一点,再丰沛一点。

所以我们能看到,为了争夺水,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比如,每个握有优质水源的地方,都盼望着一个大自然的搬运工来当伯乐。

大家可能会想到钟睒睒,以每小时81000瓶的灌装速度,把自己搬上了首富的人。地方政府其实是挺欢迎这些人的,毕竟带上一个“矿泉城”的帽子,今年的GDP涨幅就有指望了。

除了吉林的长白山尝到了甜头,还有来自梵净山的梵净山,来自昆仑山的昆仑山(冷知识:百岁山的水不来自百岁山,而是罗浮山)。

这边政商合作,其乐融融,那边可能还在为了基本的水权挣扎。1979年,一直水流丰沛的黄河,突然开始断流,而且之后每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挺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节制用水。两岸密布的引水口,就像一根根吸管连着黄河,远远超出黄河的承载能力。

那时最急迫的,是解决山东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黄河水都流不进山东。1997年,黄河断流长达226天,这一年,山东官方记录的经济损失是135亿。

于是,1999年,国家开始统一调度黄河用水,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每个地区能用多少水,分得清清楚楚。分配水最多的是山东省,每年70亿m3,内蒙古排第二(58.6亿m3)。

用水额度明显比以前少了,反而倒逼地方安装节水装置。大水漫灌田地的情况少了,用水效率提了上来。当然,黄河治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至少从1999年国家决定统一调度水量开始,黄河已经连续23年,一天也没断流过。

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各地都积极争取用水权,但涉及到承担水治理的义务,就不那么上心。2003年,中央就强制企业降低排污了,并且水质数据直报中央,做不了假。

但很长一段时间,甩锅现象不断,下游地区政府总是埋怨上游没好好减排。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大家慢慢都发现了一个bug,一个监测站只能监测上游下来的水,只要上游的企业降低排污,地方政府就能完成指标。

所以,下游企业一般不怎么管,还引起了连锁反应,比如上游企业的效益不如下游,且下游开的新工厂远多于上游。

之后国家想了个点子,授权下游的地方政府,监督上游地区减排的完成情况,大概相当于你同桌老上课聊天,影响你上课睡觉,老师就授于你管同桌的权利。结果还是比较有效的,起码让地方好好重视起所有企业的减排,钻空子的情况大大减少。

中国水的发展,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着走过来的,从缺水危机,到水质危机,再到水的争夺战的处理、调解,初衷其实一直没变——在不破坏水系统的前提下,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的价值。

不过,仍有太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今年,湖北、湖南、江西都旱情严重,储水枯竭,生活用水告急。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仍然不高,只有40%左右,大部分的水都被浪费了,中国的水管道在运输水的过程中就要漏水15%,相比其他国家,仍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水质安全问题也不能放松警惕,虽然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84%,大多数农村家庭已经用上干净方便的水,非常不容易,但污水处理率还不到40%,卫生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2022年的今天,水危机从未真正消失。

毕竟和这个地球上已经存在40多亿年的水相比,城市,太年轻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