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为什么古人喜欢“厚葬”,钱多得花不完吗? /

为什么古人喜欢“厚葬”,是因为钱多得花不完吗?

古人都是“视死如生”的,他们是相信死者仍然有意识,将死亡看作换个地方继续生存。按照自然科学的解释,人一旦死了,那就是真的死了,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做的一切都不会被死人知道,生人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心理安慰罢了,有人说厚葬只是求心理安慰,其实死人是不会知道的。但这种说法也不完全科学。生死是个大课题,自然科学也有解释不了的现象,但是古代的丧葬文化可以说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值得后人敬重的。

丧葬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数千年间,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土葬、火葬、水葬,不同的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古人可以不惜财力地经营丧葬,甚至可以倾尽所有的宝藏,也就是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提到的“厚葬”。

早在殷商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初期发展,贵族阶级就已经会用丰厚的财富为死者或自己举办厚葬仪式,随着陪葬物品越来越丰富,等到中国古代各项礼俗制度的集大成者——西周的到来,丧葬形式愈发完善,逐渐形成民族的丧葬文化心理,后世的丧葬观基本沿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即便天下混乱,但各国的统治者、贵族阶级仍然有心思为自己完善丧葬礼制,毕竟这象征着他们生前地位的显赫和死后的荣耀,所以厚葬之风,一直备受推崇。

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后,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他还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死后也自然至高无上,他的皇陵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不仅是当朝皇帝,由上而下,虽然不能像皇帝那般有最高规格的厚葬,但他们也可以凭借手中的财富尽可能为自己或亲属举办厚葬仪式,不仅是向死者表达感情,同样也可以用来炫耀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因此厚葬文化得以传承。

在整个上层社会盛行厚葬之风的时候,中下层普通老百姓迫于社会压力,维护人情面子,即便财力不允许,他们也要尽其所能地举办一个奢侈体面的葬礼。有些朝代的皇帝知道,其实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没有好处,容易形成攀比之风,也容易太奢侈而损伤皇室的福报,更重要的是劳民伤财对百姓没啥好处,所以有些开明的帝后不愿意为自己死后举办厚葬规格的丧葬,他们往往会在过世前表明自己俭葬的心意,比如汉文帝生前节俭,死后再三要求实行“简葬”,不要劳烦百姓。

但那终究是少数,历朝历代的皇室贵族大多都愿意生前身后都享受厚待,到了宋朝,皇室成员的基本要求都是厚葬,其中为每人修建陵墓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宋英宗说过“毋过华饰”,但宋仁宗仍然将自己的陵墓修缮地华丽至极,调用了四万六千七百人的劳役,并花费了“内藏钱百五十万贯、细绢二百五十万匹、银五十万两,助山陵及赏责。”或许这已经算是克制了,可以想象帝王规格的厚葬会是如何奢侈尊贵。

上行下效,统治者推崇厚葬之风,皇子公主、兄弟嫔妃等地丧葬自然不会差,就连宋仁宗的幼子豫王过世,“中春卜地,盛夏起坟,凿土穿山”,役人“数十万工”,所费之财达五十万绪左右,甚至出现了“三司力屈,百计收敛”的严重局面,宋仁宗的张贵妃故去,也是“役万兵之众,费百万之财”。统治者能够决定为他们举办什么规格的葬礼,既然统治者个人推崇厚葬,那还有谁能拦得住呢?

修建陵墓是一笔大的开销,皇室成员安葬后,他们的陵墓不能太过冷清凄惨,每年都需要维护与祭祀,这又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笔支出,宋哲宗曾下诏“京西提刑司岁给钱物二十万络以奉陵寝”,由此可见,皇宫的繁文缛节最终都会成为压垮国家的一根稻草。由皇宫掀起的影响会席卷整个国家,家庭筹办的奢侈丧葬遍布于广泛的社会阶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内容。

比如宋朝盛行阴阳风水地理说:“今之葬书,乃相山水冈吠之形势,考岁月日时之干支,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系焉。”他们会在找墓地上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心血,只为寻得一处风水宝地。关于棺木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平江太守王季德死,其家以钱五十万购棺入殓,为官者冒着违反朝廷规定的的丧葬等级制度的风险,只为让家人或自己死后也能享受最好的待遇。至于墓中的陪葬品,世人都极尽所能寻些珍贵之物,由此形成奢侈消费的风气,好在宋朝统治者曾下令禁止所有人不能给家人的陵墓修建得太过华丽,不得雕镂彩画、施方墉槛,棺内不得藏金宝珠玉等。

往往那些厚葬之人的墓地都不得安生,因为他们的墓室中藏了太多的宝物,后世盗墓贼专挑这些下手,将其挖掘得千疮百孔,让死者不得安息,这其实违背了丧葬最初的目的,一切以死者为重,使死者长眠地下,得以清净。

所以厚葬之风并不值得提倡,后世皇帝多有矫正这一风气,但收效甚微,不过也正是因为古代推崇厚葬,现代考古学家才能通过墓葬了解古代文化。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