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幼儿园工作,管窥不同族裔孩子的差异 /

幼儿园工作,管窥不同族裔孩子的差异

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在一家幼儿园找了一份教师助理的工作。

幼儿园不大,四五十个孩子。 80%是华裔,其余是韩裔、印度裔、非裔、西语裔和白人,算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许是当记者留下的职业习惯,我不管到哪个环境,都喜欢观察。从这些不同族裔孩子的身上,我管窥了他们背后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颇有意思。

1. 韩裔男孩金志浩:独立性强

某天上班时,看到班上韩裔小朋友金志浩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包纸尿片和两个包。我把车停在途中,让他们先过去。

四岁的金志浩看到有车过来,慌了神,上台阶时摔了一跤。我赶紧把车停好,过去帮他。他的膝盖磕红了,他瘪着嘴想哭,但忍住了。我自然地拿起他的书包,牵着他的小手往校门口走去。但是他说了一句:I can do it,然后拿过我手里的书包,背在自己身上。

书包里装的是他的餐盒和水杯,和他小小的身体相比,显得很大。要是在中国,肯定是家长替孩子拎着。

看着这个小男孩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个性,我对他背后的韩式家庭教育充满了敬意,也充满了好奇。

金志浩是今年6月来到这个幼儿园的。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眼睛细细的,笑起来像两个躺平的逗号,非常可爱。

没过几天,我发现这个孩子很独立,比如每天吃午饭时,他总是很麻利地把餐盒从包里取出,迅速把饭吃。不用我吩咐,自己就把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午睡前,他把自己的小毯子铺得整整齐齐,同时还帮别的孩子铺床。

他做事情非常专注。每天早上,班里的小朋友都要写几页英文字母,有的孩子草草写几笔就开始玩了。而他不受其扰,总是安静地完成老师指定的页数,然后再去玩。两个多月下来,别的小朋友还没完成作业本的一半,而他已经完成了整本。

而且他自制力很强。午睡时,多数孩子不想睡觉,在床上辗转反侧,或者故意反复上厕所。但他总是紧闭双眼,努力让自己入睡。偶尔睁眼看到我坐在他身旁,就不好意思地笑:I just try my best to sleep。

他从来不欺负任何小朋友,有那么一两次,他在操场上奔跑时不小心撞到小朋友,致其倒地。小朋友还没哭呢,他反倒攥紧拳头,脸憋得通红,然后哇哇大哭。不知道的外人,还以为被撞的人是他呢。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孩子伤害别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之后的不安。只有内心善良的人才有如此反应。

让我感动的是,每次班里有小朋友过生日,都能收到他的礼物。礼物包装得漂漂亮亮,充满了仪式感。看到小朋友来了,他就真诚地把礼物递到对方手里,然后迫不及待地催促:“open it! open it! ” 似乎比过生日的孩子还激动。听到小朋友拆开礼物后发出的惊喜声,他激动地小脸绯红,在地上又蹦又跳。

真是一个好孩子!我都被他感动到了。长大后,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独立勇敢同时又真诚有爱的男人。

从这个小小的韩裔男孩身上,我似乎瞥见了这个民族的缩影,明白了1992年洛杉矶暴乱时,韩裔美国人何以迅速团结起来,勇敢走上街头爬上屋顶,持枪击退前来洗劫韩国城的暴徒,从此成为美国人尊重的族裔;也明白了1980年光州事件中,韩国人何以不惜以生命争取人quan,以及自由不受侵犯的生活,从而把自己的国家带到光明的未来;也明白了1932年,24岁的朝鲜青年尹奉吉何以大无畏地在上海虹口公园成功刺杀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很爷们的血性,那就是对自由独立的向往,以及对赴汤蹈火的的无惧。

幼儿园时间表

2. 美国女孩利亚:规则意识很强

班里还有一个白人女孩也让我印象深刻。她叫利亚,长得很好看,有一种难得的优雅,像童年版的法国女演员苏菲.玛索。

每天早上,她总是穿得漂漂亮亮,像一道闪电,照亮了班里小男孩的心。每次一见她进来,男孩们就会激动地叫:利亚,利亚!

而她总是优雅地脱下外套,啃着手里的面包,然后不慌不忙踱到桌前,看男孩们在玩什么。

利亚很聪明,学东西很快。每周学校有两次中文课,每次上完课,授课的中文老师总是感慨:班里10个华裔孩子,中文竟然学得没有利亚好!

我观察到,这是因为利亚做事很专注。不管是画画还是写字,她都能静下心来完成。中文课上,即便别的孩子吵翻天,她也认真听讲。每次老师让孩子们识字,她经常第一个说出答案。

她对人也很有爱。班里新来一个华裔女孩,她只会讲粤语,听不懂中文和英文。由于很难融入环境,她前后哭了两个多月。每次看到她哭,利亚就会同情地说:“I guess she is missing her mom。” 有时候,利亚还会走到她跟前,递给她一张餐巾纸,让她擦眼泪。如果看到别的孩子因为哭声扰人而捂上耳朵,她就会说,don’t do that, she would be sad。

不过,利亚的善良是有棱角的,体现在对公共规则的守护上。班里的主课老师经常给孩子们强调幼儿园的规则,比如不能打人,不能推人,不能欺负人;在公共空间要保持安静,不能奔跑,只能行走;要排队,不能插队……

利亚把这些记在心里,每次只要见到有人违反规则,她的小脸就涨得通红,大声说:Obey the school rule, please! 如果那些孩子依然故我,她就会向我“投诉”。我把那些孩子喊过来耳提面命,他们低头说“sorry”,这时利亚就会走过去挨个拥抱他们,柔声说:“you are still a good girl/boy。”

可见,平时她在家里接受的教育是,承认错误还是个好孩子,父母依然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和中国式家庭教育完全不一样。

我想起了她高大英俊的爸爸。每天送利亚上学时,他总是穿得整洁体面,对老师很有礼貌。每次离开时,他总是蹲下身,与女儿拥抱,亲吻她的脸颊。看得出来,他给了女儿足够的安全感和爱,同时又教育她要坚守必要的社会规则,以及如何与人张弛有度地相处,所以才养出了一个这么可爱的孩子。

3. 非裔女孩伊丽莎白:单纯可爱

之前我班里还有一个黑人女孩,叫伊丽莎白。她头上梳着无数条辫子,喜欢跳舞,爱笑。

老实说,她学习能力不太强,每次班里孩子一起做手工、解数学题,她一边嘟囔:I am so tired,一边勉勉强强强地做,结果自然完成得不太好。但是班里的主课老师,不管她完成得怎么样,总是大声说:Good job!

观察下来,美国老师(父母)与中国老师(父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能够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鼓励孩子,所以美国孩子一个个自信满满。

伊丽莎白虽然智商一般,但是教养非常好。每天早上一进教室,就跑过来和老师拥抱,然后把自己的书包和衣服整整齐齐地放在小格子里。吃饭时,举止优雅,不管是吃面包还是喝汤,都努力不发出声音。吃完后,面前的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连餐巾纸都叠成方形。

和小朋友一起玩,她乐于分享玩具。如果不小心碰到别人,主动道歉。感冒打喷嚏,她会说:excuse me,然后用胳膊捂住嘴,别过头去。

由于她是班里唯一的非裔孩子,其黝黑的皮肤让两个华裔男孩感到很特别。某天,他们说她长得像monkey,伊丽莎白伤心地扑到我怀里。我没有立即批评那两个男孩,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种族歧视”这个专属成人世界的概念,只是出于对异己者的直观感受和本能好奇。

我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Live in Your Skin》,读给他们听。这本书说,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皮肤里,皮肤有不同的颜色,就像叶子有不同的颜色。不管皮肤是什么颜色,我们都一样爱爸爸妈妈,都喜欢和朋友一起玩,都是人类。

读完后,两个孩子似懂非懂,我让他们向伊丽莎白道歉。两个男孩说了”sorry” 后,伊丽莎白很宽容地说:That’s ok。然后又和他们玩在一起。

今年5月,她转去别的幼儿园。告别那天,她送给我一幅自己画的画,上面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孩子的手,她说大人是我,孩子是她。她紧紧抱住我,说,Ms. Linda, I will miss you forever。

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我泪眼朦胧。

在美国这些年,我注意到,大多数华裔对非裔也有刻板印象,比如觉得他们比较懒惰,不太聪明,喜欢惹是生非。这种看法对孩子多少都有一点影响。可是从伊丽莎白身上,我分明看到一个家教良好、单纯可爱的非裔女孩的形象。所以,我们对不同族裔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而应该去接触具体的人,然后再进行客观评价。

4. 华裔孩子:聪明,但独立性较差

说完了别的族裔的孩子,现在该说说我们华裔的孩子了。班里一共有10个华裔孩子,都是出生在美国的ABC。半年观察下来,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智商普遍很高,非常聪明。这些孩子都是四到五岁,明年要上kindergarten(类似国内的幼小衔接班,属于小学阶段),所以每天要做一些简单的数学题,写26个字母,认识常用单词。他们普遍很聪明,完成得很好。

其中有个男孩特别聪明,别的孩子26个字母还写得磕磕巴巴,他却可以就老师指定的某个字母,轻松写出相关的十个单词。而且书写非常漂亮,完全达到三四年级孩子的水平。他的数学也非常好,两位数的加法了如指掌。

一问,才知道他在上阅读和数学的课后班。此外,他还踢足球、练钢琴,基本每天都排满了。可见美国华裔孩子的内卷已经大大提前,5岁就开始了。想到这些孩子将来面临的种种压力,我的内心充满同情。

不消说,等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的成绩比较容易超过别的族裔,特别是数学。这也是美国社会对亚裔一贯的刻板印象:数学好,不过是nerd(书呆子),学习以外的社会领域参与较少。

个人认为,在智力开发上,华裔家长真的没必要过早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每朵花都有各自绽放的季节,不用着急。幼儿时代,应该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及性格习惯,这才是一个孩子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之道。至于数理化这些“技”,等孩子大点学一点都不迟。

二是家长宠溺过多,孩子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班里有个女孩非常娇气,每天家人把她送到教室门口后,她黏糊半天才让他们走。他们出门后,必须要站在教室的门外和她道别,否则她的泪水会湿透毛绒玩具。一天,她忘带毛绒玩具了,一直眼泪汪汪。后来爷爷专程开车送过来,她这才破涕为笑。看着头发斑白的老人家举着玩具挨个教室找自己的孙女,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班里还有一个新来的华裔男孩,简直让我头痛欲裂。他想玩的玩具,别人是不能沾手的,一旦碰了,他就开始尖叫:“I want it”,然后推搡小朋友。

每天上午,有半个小时是circle time,小朋友坐成一圈,老师会阅读几本书,教孩子数学,或者认识新单词。别的孩子都坐得好好的,只有他,要么躺在地上打滚,要么玩玩具,要么推搡别的小朋友。

幼儿园的circle time。(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我只好让他单独坐在椅子上。这是美国人常用的惩罚孩子的办法,叫time out,就是让孩子单独待着,不能做任何事情。每次,我把他摁在椅子上时,他就弹起来,不停尖叫,I don’t want it! 最后,我只好沉下脸来,盯着他的眼睛,他这才面有惧色,稍稍安静下来。

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我担心他长大后可能在社交上和婚姻中受挫——因为他想要的一切,并不能在生活里得到完全的满足。到时再发脾气可没人迁就你了。

我不了解这个孩子具体的家庭状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所有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在家里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父母可能以为这是爱孩子的一个表现,其实不然,对孩子的爱也需要分寸感,如果漫溢出底线,孩子就会变成一只攫取无度、可怕的小野兽。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一个华裔男孩为了早日继承母亲的遗产,竟然把母亲肢解了。可以看出,他在成长过程中要么被虐待,要么被宠溺,是一棵在童年时代就没有长好的“歪脖子树”,扭曲到最后,毁了母亲,也毁了自己。

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这些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孩子,身上依然有很多国内孩子共有的问题?看到他们年轻的父母后,我才明白,这些孩子的爸妈大多是80后,这一代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大,基本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本身没有体验过“分享”,所以教育孩子时容易忽略这部分内容,甚至可能视自我中心主义为理所当然。即便他们在美国留学后找到了体面的工作,也慢慢融入了美国社会,但是原生家庭对他们依然有很大影响,他们不自觉复制了父辈的养育方式。

华裔家长宠溺孩子到什么地步?我听说,一些华裔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去远方上大学,所以让孩子申请家附近的大学。他们经常给上大学的孩子送吃的,还把孩子的脏衣服带回家洗。更有甚者,孩子第一年上大学时,其母还在学校周边租了一套房子陪读。

扶上马,送一程,末了不放心儿女单飞,还要拉着缰绳不放。这就是大多数华人父母。

其实,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是世间最奇特的关系——父母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让孩子早点独立,离开父母后可以独自“觅食”,而不是把孩子绑在自己身上。试想想,当别的“雏鹰”可以展翅飞翔,自如觅食时,自己翼下的雏鹰还在撒娇打滚,嗷嗷待哺,将来更早被这个世界淘汰的是谁?自然是后者。

三是缺乏规则意识。幼儿园有一套自己的规则,比如要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玩好后要收拾;不能打人,不能推人,不能插队;不能说“stupid”等不好的词,要多说thank you、 excuse me等礼貌用语……每隔一段时间,主课老师就要重申一遍。大部分华裔孩子没有把规则放在心上。比如排队上厕所时总喜欢插队,在走廊上大呼小叫,来回奔跑。每天我都要喊破嗓子,他们才安静下来,没过多久,又开始骚动了。

其实也不能全怪这些孩子。大多数在中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从小都缺乏规则意识。因为中国社会运行着两套规则,一套是明规则,一套是潜规则,它们有时甚至完全相反,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明规则提倡做人要诚实,可是潜规则却告诉我们,老实人吃亏,厚黑者无敌。所以,投机取巧,绕开规则走捷径,成了很多人的生存之道。当父母的可能对自己嘴里说的东西都不信,又如何去教育孩子要遵行这些规则呢?

即便移民到美国这样一个重法治、讲规则的国度,但是本身自带的文化基因无比强大,依然会在日常行为和教育子女上反映出来。这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普遍性问题,而不是某个代际的问题。

可是,不遵守规则可能会在美国付出惨重代价,特别是美国社会很看重的诚信制度,一旦违反,后果严重。哈佛大学本月发布了一份报告,2020—2021学年期间,有27名哈佛本科生因学术诚信问题被迫退学年,其中不乏中国留学生和华裔学生。

四是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技巧。每天中午,我给孩子们摆好午餐后,有的孩子没带餐具,就会向我要。一开始,华裔孩子不称呼我的名字,总是挥舞着手,大声说 “I want……”而美国女孩利亚和韩国男孩金志浩总是有礼貌地说,Ms. Linda, can I have……please?

给他们餐具后,华裔孩子很少说“谢谢”,每次我都要提醒他们:say something to me,他们这才反应过来。而利亚和金志浩总是自然地说“thank you”。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不同族裔家庭教育的差距,而不是差异了。

幼儿园小朋友在吃午餐。(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次,隔壁班的美国老师进来,刚好看到华裔孩子向我要餐具的纷乱场景,惊呆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他们一点都不懂得社交技巧!我苦笑:是啊,所以我要从头教他们。

她感叹,这些华裔孩子都非常聪明,智商很高,但是多数不懂得基本礼貌用语,比如thank you, can I have。“我女儿刚学会说话就知道这些。光学习好没有用,社交技巧更重要,因为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和人打交道。”

说实话,作为一个华人老师,听她如此评述本族裔孩子,有点囧。可是,我该如何向她解释问题的源头?随便一扯,都是一团解不开的乱麻。

我很喜欢孩子,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纯真可爱的。可是想到他们带着父母的母语国家和原生家庭的印记,要在这样一个文化和社会制度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国度生活和成长,不免替他们的未来心忧。

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规则意识淡漠、不懂得基本社交技巧,这些习性如果不改变的话,华裔不管智商多高,学历多高,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最后也不过是养家糊口或者小富即安的打工人,很难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族群,更不用说在这个国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制定社会规则的权利了。

但愿这只是我的杞人忧天。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新冠之殇:美国华人疫情口述史》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目前在美国一家幼儿教育机构工作。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22-11-15 20:51
    您已点过赞
    说他们不讲规则肯定不对的,他们的规则是”me first"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