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民间力量上场,那个熟悉的广州回来了 /

民间力量上场,那个熟悉的广州回来了

在单日新增数破万、累计感染超过5万人的广州,奥密克戎这一战形势依然严峻。与我一江之隔的海珠区,目前已经转运超过9.7万人。要知道,整个海珠区才182万人。

尽管数字严峻,但这些感染者95%以上都是无症状,仅两例危重。这个数据让人松一口气。这也可以解释尽管连日来各区大规模核酸不断,但民间总体气氛比较轻松、忙而不乱的原因。

我注意到民间的一股力量,他们松散而组织能力强大,看似临时起意,却行动力十足,在抗疫中成了补缺者。一个熟悉的广州回来了。

经常在码头转悠的人知道,我对广州的感情很深。 我在很多文章中,无数次赞美过这个城市

这个城市给我太多,我对它无比感激。在这里的近二十年,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被塑造定型。广州的包容、自由、务实、公平,在我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千千万万外乡人,也被广州这些特质感召,来了就留下来,从此情比金坚,不离不弃。四十年来,广州和外乡人的互相成就,造就了今日的广州。

广州为什么是广州? 这个问题,我在广州大道边思考过,在下渡路 思考过,在上下九思考过,在珠江新城思考过,在棠下村思考过,和朋友喝早茶时思考过,踩着人字拖散步时思考过,在一声声“唔该”中思考过……最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但又难以清晰描述。

这个超级城市,有着令人着迷的历史,也有着迷宫一样的空间,时空在这里交织成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系统,入乎其内,难出其中。

这里像一片海洋,有着复杂的生态,有凶猛的鲨鱼,也有弱小的生物。但这么多年,这个生态总体是稳定和谐的。在有形无形的规则中,每种生物都自守其度、各安其分。

比如政府,它不像有些地方那么强势,因为这里的民间力量相对强大。这里的政府,不会说一不二,很多时候还能有商有量。外地人初到广州,看到乱糟糟的规划或九龙城寨般的城中村时,可能难免大皱眉头。其实,他们不理解,这种乱糟糟才是广州的活力之源。

在这种看似的杂乱无章中,人性的美好才能得到自由生长和保存,比如包容善良、见义勇为、敢为人先等。

经历过03年 非典、08年冰灾的人,应该都有同感:情义广州,真不来虚的。

2008年初的南方冰灾时,广州火车站广场上一度滞留了四五十万等待回家过年的旅客。如果稍有不慎,都会导致惊天大事。但是在那十余天里,广州上下同欲,从政府到民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最终顺利度过风暴。

当时我尚在报社,每天接触大量稿件,对一些细节和背景,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广州媒体的全面客观报道,在传递信息、安抚情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政府系列应对措施,到民间力量介入救助,到各种现场报道和问题追问,广州媒体通过集体配合,向全世界展现了广州的努力,赢得了共鸣和理解。

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今天这波疫情下,广州几大媒体犹在,但更多的信息却来自社交媒体。

不管是城中村暴力行为,还是两个女孩被捆绑,或是广州大桥桥底露宿的人群,群聊、朋友圈和微博,可以向我们第一时间呈现。

社交媒体传播的隐匿性、及时性和多样性,也带来了意见的分裂。

人群分裂成坚定的清零派和理性的共存派,有人对城中村抱有成见,有人则认为这是广州的一部分。有人对外来打工者不满,也有人认为城市需要他们。意见有不同是常态,但三年疫情无疑强化凸现了这些差异。

那些流落街头的打工者,他们有什么错呢? 他们背井离乡来广州讨生活,他们是广州的建设者,也是广州的守护者,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基座,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财富。 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

他们确实不起眼,但是离开了他们,广州还可以正常运转吗?

在很多群聊的截图里,我看到一种埋怨的情绪在蔓延。 但更让人欣慰的是 ,广州很多民间人士正在行动,用真实可见的关怀,努力弥合裂痕,重塑和谐信任。

知名企业家郑培农,文星酒店集团董事长,在朋友圈公开表示愿意拿出两层楼安置打工者,并免费提供吃住,让需要的人度过难关。

“此时此刻,无人可以独善其身。”

有人主动从封控区外进入封控区,不怕被关十天八天,只想尽点微薄之力,尽可能帮助那些露宿街头的打工者。

更多的人,通过一个个群聚集在一起(电视剧),群策群力商量如何帮助那些没地方可去甚至没饭吃没衣穿的人。

我被拉进了一个叫“一起撑广州”的群,里面有三百多人,高速滚屏的群聊经常到半夜两三点才停止。没有人吹水,大家都在做事。有人将有用信息归纳到互助文档中,以提高救助效率,也方便媒体查看。他们把在街上没有地方去的人,统称为“街友”,这真是一个温暖的称呼。

从群聊中,我看到了责任、效率和善良。

请管控区内的志愿者抽时间填一下管控区志愿者页面,方便以后群内有运送物资等需求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对接上。探访的时候如果有深入聊天,大家可以记录到个案页面,看看我们除了物资以外,后续还可以提供哪些针对性的帮助,如找工作等。

广州大桥下被封,安上了水马,原有的几十个露宿者/滞留街友被迫搬离。将纸箱盒、被子、家当搬到了露天的小公园、江边,Ta们是过江被赋红码无处去的人、转绿社区不接收房东不给住的人、外出回来鹭江住处被封控的人、没身份证流浪几个月的人。这些人,还是纺织工人、二沙岛环卫工、KFC店员、有高血压的老年妇女、建设过方舱的人、别人的儿子、爸爸和妈妈…..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只希望最近广州天气暖和,晚上不会下雨。

他们已经N天没有好好洗澡,都是冷水洗澡,抹一下,N天没有吃过住家饭,都是盒饭。我现在躺着软软的床上都觉得很不舒服。想着那么多人还睡地板,睡桥底,今晚还有下雨。

这才是广州真实的底色,这才是我熟悉的广州。

从一些渠道我知道了很多街坊正在救助街友。他们带着物资来到广州大桥、解放大桥下,来到下渡路,来到康乐牌坊附近,给街友们提供饮食、被褥和洗漱用品。其中,还有一些外国友人的身影。

海珠万达广场旁的一间桌球室,现在变成了湖北同胞的避风港。来自湖北的老板在这里收留了100多位老乡,之前还转运返乡了几十人。

这个桌球室里有一个超大的高清屏幕,大家可以看电视电影解闷。老人有单独的房间,孕妇也有自己的空间,还有小朋友在这里埋头画画。

这个感受到爱的小朋友,画笔下一定有温暖的画面。在他以后漫长的人生中,一定会有对今日的无数个回眸,每一次回首,都会有爱意和温暖。

每一个为广州做过贡献的人,不管是制衣工人,还是环卫工人,或是外卖小哥,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都是我们的同袍战友,都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不管发生什么,值得称颂的做法都应是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因为——

这里叫广州!

我们是广州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