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疫情如何失控? CNN回顾5关键时刻 /

中国疫情如何失控? CNN回顾5个关键时刻

本文转载自ETtoday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解封让疫情失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8日以“对习近平来说,本该用来证明中国霸权的清零政策怎么会演变得这么糟?”为题探讨,中国年初透过北京冬奥展现封控的成功,如今的混乱却与当时形成强烈对比,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上海同济医院急诊室挤爆,医护人员为病患筛检。(图/路透)

2022年对习近平来说本该意气风发,他主政进入第二个10年,承诺让中国再次伟大,如今却面临执政以来最大困境,因为新冠清零政策代价高昂,几月来的过度执法导致经济崩溃,点燃公众不满,仓促放弃清零又让卫生系统难以应付。眼看今年接近尾声,CNN回顾过去一年来中国清零路上5个关键事件。

北京冬奥

北京冬奥采取严格的“防疫泡泡”模式,随时佩戴口罩、消毒和每天筛检等措施取得成效,所有入境旅客都须接受筛检,确诊数得到控制,使得冬奥在Omicron肆虐全球的情况下几乎不受影响。

北京冬奥开幕仪式在鸟巢体育馆登场。(图/CFP)

这证明中国政治制度在应对疫情上优于西方民主国家,也是习近平展开第三任期以前反复强调的讯息,进一步提升中国对清零战术的信心,认为封控、隔离、大规模筛检和追踪接触者等方式可有效抵御高传染性Omicron病毒。

上海封城

但Omicron很快就找到漏洞,令中国在3月面临第一波疫情过后最大浪潮。上海成为疫情中心,单日确诊数达到3500例后实施封城长达2个月,成为清零政策经济及社会成本的鲜明象征。上海市民面临粮食短缺、急诊量能不足、简陋的隔离设施、住家被迫消毒,严格措施引发一波波抗议,大大影响民众对市政府的信任。

上海封城令民怨高涨。(图/路透社)

封城也对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中国3月至6月GDP缩水2.6%,青年失业率来到近20%的历史新高。但付出这些代价未改变北京对清零的态度,官员反而大赞抗疫胜利。其他地方政府从上海封城学到的教训则是在疫情失控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抑制感染。

中共20大

眼看最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来临,确诊和死亡数增加对习近平的权威构成风险,因此当局没有推动老年人接种疫苗,也没有提升重症照护量能,而是浪费接下来几个月的关键时期,建设更大的隔离设施,实施更频繁的大规模筛检和更广泛封控,一度影响逾3亿人。

然而,严格措施未能抑制Omicron扩散,10月确诊数又来到数千例。尽管民众日益不满,官媒《人民日报》仍坚称动态清零是“最佳选择”,习近平在20大开幕演讲中也强调,清零是将人民和生命放在第一位。

习近平,二十大,李克强。(图/翻摄自央视新闻)

习近平顺利取得第三任期,党内高层由坚定盟友、亲信组成,包括力挺清零的官员。其他官员看懂习近平的暗示,更加积极实施清零,也粉碎20大后解封的希望。

全国抗议

无情封锁导致越来越多悲剧上演,富士康郑州厂爆发大逃亡;一名3岁男童因封控就医受阻,死于一氧化碳中毒;一名4月大女婴延误就医12小时,在隔离旅馆死亡;11月底新疆乌鲁木齐一场大火夺走19条人命,被质疑是封控延误救援导致,终于点燃民众酝酿数月的怒火。

中国北京27日晚间出现民众抗议集会,白纸革命、白纸运动。(图/路透)

中国各地爆发反封控的“白纸运动”,规模之大数十年未见,人群聚集大学校园和大城市街头,要求结束筛检和封锁。部分示威者要求更大程度的自由,上海甚至有民众高喊“习近平下台”。

遍地开花的示威活动成为习近平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时Omicron疫情已经失控,单日确诊数冲破4万例,经济压力大到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没有现金支付钜额封控支出。

仓促开放

部分城市为安抚示威者,开始放宽限制,接著中央政府12月7日做出重大宣布,取消封控、筛检并允许居家隔离,相当于放弃动态清零,官媒及卫生官员也开始淡化病毒威胁。

中国福建省泉州一家药局。(图/路透)

民众虽期待已久却毫无准备,突如其来的仓促解封令人措手不及,等于让百姓自生自灭。感冒药和退烧药短缺,诊所外排起人龙,医院急诊室一位难求,大多是老年人,火葬场也不堪负荷。

中国政府在一片混乱中宣布停止每日疫情通报,修改染疫死亡判定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此举将严重低估实际死亡数。

北京一家诊所人满为患。(图/路透)

CNN指出,尽管北京此举是考量到公众对疫情的恐慌,其中政治含意也不容忽视。相较美国等国家,中国近3年来确诊及死亡数较低,一直被用来作为衡量共产党政绩和合法性的标准。他们以挽救生命的必要作为实施封控的理由,如今疫情真实规模和死亡数恐怕对政府信誉造成严重打击。

有研究估计,中国仓促解封可能导致近100万人死亡,接近美国累计死亡数。随著中国进入疫情以来第三个、也是最黑暗的冬季,新冠清零终于走到尽头,但这项政策退场的影响恐怕笼罩中国直到明年。

本文转载自ETtoday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