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再多争议,也掩盖不了《无名》的好 /

再多争议,也掩盖不了《无名》的好

今年的春节档很热闹。

首日票房就突破了 16 亿。

鱼友们的热情也很高涨,后台都在催影评,尤其是《无名》。

鱼叔之前对这部电影抱有很高期待。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导演程耳。

从《边境风云》到《罗曼蒂克消亡史》,都很喜欢。

因此,我也是在首映第一天就买了票。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部电影值不值得——

《无名》

春节档一众电影中,《无名》显得最神秘。

寥寥几支预告片,不禁惹人遐想,这到底是一出怎样的故事。

一句宣传语,更添几分玩味——

超级商业片。

“超级”在哪?

第一点无需鱼叔多说,即超级阵容。

光是一个梁朝伟,就让人期待极了。

一个抬眼杀。

一个踩脚尖。

细微之处,拿捏角色。

既点出了人物内心的困顿,也预示着剧情的走向。

稳了。

其他演员,也都韵味十足。

周迅不动声色,眼神里全是故事。

黄磊的微表情,不易察觉,却意味深长。

王传君话里有话,笑里藏刀,让人猜不透。

王一博大开大合,身手不凡。

几场打戏,酣畅淋漓。

演员有超级魅力。

导演则有超级野心。

这部谍战大片,对准的是“孤岛时期”的上海。

日军侵占,汪伪势力横行。

各方势力涌入大小租界,皆以此为据点侦察情报、谋划暗杀。

繁华都会,人心惶惶,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汪伪政权设立的情报部门内,特务们各谋其职。

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表面的身份是该部门的主任。

他最擅长的,莫过于逼供与劝降。

电影中一句用来形容汪精卫的话,同样适合何先生。

“原本是用来写诗的笔,现在却用来签署杀人文件”

至于手下的公务员,每日机械重复。

吃早点,开车赶路,杀人,抛尸 ……

这些事情被划上等号,成为日常。

直至某日,组织内潜伏的中共特工浮出水面,一时间风起云涌。

最后一点,则是为了实现野心而赋予的超级质感。

《无名》的摄影和美工,格调满满。

倾盆的夜雨下,日军扛枪抬炮,进驻上海各大租界。

黑洞洞的头盔下,看不清人脸。

镜头在全景与特写间快速切换,只见无数水花飞溅。

巨大的压迫感,裹挟着死亡气息,如水银泄地。

大量的俯拍镜头,照见受难的冥冥众生。

成吨的水泥倾倒,无辜的矿工们成为历史的雕塑。

而其中,最为出色的是谍战氛围。

作为一部谍战片,《无名》在悬念营造上下足了功夫。

其中有一幕,令人汗毛直竖。

特务所内,电话响起。

随即传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讯息。

灯光忽明忽暗,几人纷纷抬头望去,神色各异。

短短数秒,暗流涌动。

屏息凝神的铺陈后,影片迎来了一次迸发——

公馆对决。

梁朝伟与王一博,上演新老两代生死对决。

骤然扣响的扳机,划破公馆的平静。

两人从枪战,到夺枪,再到赤手空拳厮杀。

武戏之下,却是文戏的书写。

人物身份,反转之后,还有反转。

真正的身份,直到最后一刻才得以揭晓。

超级商业片,此话不假。

但超级之外,鱼叔认为本片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特质——腔调。

这是程耳的电影总容易让观众想起的两个字。

无论什么电影,到了他的手里,都被熨上这独特的作者风味。

首先,台词有腔调。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陆先生的管家王妈遇害。

王老板先稳人心,再下诛杀令。

轻柔软侬的上海话里,不带一个杀字,却处处藏着杀意。

“搞到你家里来,总要有个交代”

其次,镜头有腔调。

鸿门宴上,陆先生缓步离场。

仿佛每一步都已算清布局,成竹在胸。

虽心有惊雷却面如平湖,是气场,也是体面。

置于影片中,不失为一种高级感。

而在《无名》中,这腔调同样值得咂味。

人物的状态,就很有讲究。

时局每天在变,特务们却穿着精致的西装,穿梭于上海街头。

何先生虽置身漩涡之中,仍要光顾高档面包店。

微笑地与店员打着招呼,照旧买一块拿破仑蛋糕。

叙事层面,亦有考究。

整体上,影片以年代为节点,将剧情线切碎重组。

时代气候冷暖变幻,人物关系迷雾重重。

断代的拼组,更显错综复杂的时局。

细节上,则有太多值得细品的反差与错愕。

比如对日军的描写。

风和日丽的旷野中,一队士兵骑车掠过,车轮转动,铃铛轻快。

宛如郊游般,令人心旷神怡。

可下一秒,他们便举枪屠杀,用水泥将无辜的矿工封死。

日常之中裹挟残酷,更贴近真实,也更令人寒毛直立。

这样的反差,多处可见。

比如,冷与暖。

冷色调,象征清晰与坚毅。

暖色调,代表矛盾与挣扎。

两者切换对比,展现出迥乎不同的心境。

再比如,动与静。

危机逼近,人物不再优雅。

肢体动作,不断放大。

在快慢之间,迸发出紧张感,构成了镜头语言的张力。

程耳像是在完成一道自己出的课题——

将谍战氛围与电影美学高度统一。

正如他在采访中提到的,影像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造型、光线去凸显每一个角色的魅力,去凸显他们的心境或行动,收敛或爆发。同时也用光线去凸显每个场景,服务于每一次叙事、转折。”

到今年,程耳已经入行 23 年了,其间只有 4 部长片问世。

他对于影片细节的把控,是近乎疯魔的。

拿《无名》来说,出场不过几秒的拿破仑蛋糕,一定得是上海最好的糕点房现做的。

日料器皿,也必须用渡轮从日本运来。

如此这般,应了“腔调”二字,也保障了电影的精致。

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下沉”成为了大趋势。

似乎只要够通俗、够简单、够直接,就会有票房保障。

尤其是在各个假期档,曲高终将和寡。

犹记得 2016 年,《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曾遇上滑铁卢。

1.5 亿成本,仅收回 1.2 亿票房,折了本。

可用心做电影的人,不会惧怕这些。

也不要忘了,观众的审美与口味是会变化的。

对于影片,观众应当提出更多的要求。

而创作者,也应当承担起为观众提供更高审美趣味的责任。

个中道理,姜文在《圆桌派》上就已经道明。

“给人点好东西吃,他会记着你原来对人的尊重”

6 年过去,《罗曼蒂克消亡史》实现了逆袭。

开始出现在华语悬疑片榜单,被视为国产电影多样性的标杆之一。

如是情况,当年的《一代宗师》也曾遇到。

所以啊,光想着接地气,无异于做一锤子买卖。

只有不断打造华语精品电影,推动中国电影进步。

作为观众,也有更多的选择。

当然,《无名》并非只有形式上的腔调。

在内容主题上,依然厚重。

肩负时代,不卑不亢。

犹记得影片开头,有两只狗抢了镜。

一只是在飞机之上,日军飞行员的爱犬。

头戴航空帽、护目镜,取名美国总统“罗斯福”。

另一只,是飞机之下,废墟中的瘸腿小狗。

骨瘦如柴,呜咽不断。

它躲进防空洞中,又遭到避难军人的驱赶。

动物,是程耳时常藏于电影中的符号。

动荡年代,人不为人。

或是各事其主的狗;

或是看热闹被宰的羊;

或是在醪糟盆里瞎扑腾的醉虾 ……

冷漠、反目、叛变,是常有的事。

但本片却手下留情,并未对他们进行鞭挞。

而是客观冷峻地陈述了事情本来的样子。

借黄磊角色之口,说出了一代人的困局。

“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巨变的年代。”

所谓英雄,是胸怀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所谓无名,是身处敌后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他们并非完美无缺。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透过镜头窥探了他们的软肋。

有人因恋人而失态落泪;

有人因妻子的安危而中止潜伏,自陷囹圄。

每一次选择的背面,都是人性的挣扎。

这些没有名字的人,告诉了我们何为英雄。

不再塑造遥不可及的完美英雄,而是着墨于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小人物。

这是为残酷年代写下,温柔的注脚。

这恰恰正是《无名》的意义所在。

它在热闹非凡的春节假期里,为我们留下了一处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隐喻。

既警醒着我们勿忘历史。

又慰藉着我们,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和平年代,硝烟不再。

但,平凡人亦有各自的困局。

所谓无名,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观众呢?

我们仿佛都有一座离不开的“浪浪山”,奔波在生活的战场。

所幸,还有电影。

不同时代的精神,在此处相遇,照亮前路。

这亦是一个礼物,献给每个默默无名却向光而行的人。

全文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